諸葛亮評價哪位大將時說:文可提筆安天下,武可上馬定乾坤?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英雄人物對歷史的推動作用也不能小視。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湧現了許許多多英雄人物。他們有的猶如子房,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有的如蕭何,安國定幫,體恤百姓;有的如韓信,來之能戰,戰之能勝;有的如諸葛,神機妙算,禮儀大興;有的如安石,文采斐然,佳句迭出。

然而,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歷史上很多名人往往有勇未必有謀,有謀未必能戰,能戰未必能文,能文未必安邦。樊噲、張飛能打仗,但智慧顯然弱了一點;劉伯溫智謀出眾,卻幾乎是手無縛雞之力。

那麼,歷史上誰真正能做到“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呢?

諸葛亮評價哪位大將時說:文可提筆安天下,武可上馬定乾坤?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最早出現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在羅貫中的筆下,諸葛亮給姜維寫了一首詩《贈幼騏伯約》。詩中說“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心存謀略何人勝,古今英雄唯是君。”

在羅貫中的眼睛裡,諸葛亮對姜維這個接班人寄予厚望,他不吝惜讚美之詞,稱他不但懂得治理國政能之道,能夠安撫黎民百姓,還能帶兵打仗,掌握乾坤發展大勢。在羅貫中看來,姜維胸有韜略、心有計謀,在古今的英雄中獨一無二,是一個完全可以擔當重任的接班人。

作為小說,羅貫中不免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但這不妨礙我們對姜維這個人物的解讀。

202年(建安七年),姜維出生於天水郡冀縣(也就是今天的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一帶)。《三國志》記載,姜維很小的時候,父親姜冏戰死疆場。是母親帶著年幼的姜維長大。而姜維非常喜愛漢末儒學大家鄭玄的學說,並深得要義。儒雅博學的姜維長大後走進了郡府,擔任計掾。用今天的話來說,姜維是一個負責郡府日常文書和統計工作的小秘書,工作很是兢兢業業。

不久,天水郡選拔官員(徵辟),姜維入選,成了州牧的輔佐官。在天水郡重新調整官員職位的時候,因為父親有過打仗的歷史,姜維由文職崗位轉為軍事崗位,被“賜官中郎,參本郡軍事。”

諸葛亮評價哪位大將時說:文可提筆安天下,武可上馬定乾坤?

228年(建興六年),諸葛亮揮師北伐。姜維因此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那時候,天水郡太守馬遵正帶著官員在外巡查。聽說諸葛亮的北伐軍猶如排山倒海的巨浪過來了,馬遵擔心自己成為甕中之鱉,還懷疑姜維等人變心,就連夜逃跑到上邽,緊閉城門,採用關門戰略。

知道郡守焦心,姜維火速趕往上邽。而上邽城門緊閉,馬遵死活不開。

被懷疑,是對尊嚴的嚴峻挑戰。被自己的上司拒之門外,姜維逃往老家冀縣,可冀縣也是城門緊閉,他躲也無處。擺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條路——投靠諸葛亮。

二十七歲的姜維來了,諸葛亮心頭大喜。

“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諸葛亮給留守成都的張裔、蔣琬的書信中高度評價了姜維。在他看來,姜維忠於職守、為人謹慎、心思縝密,李邵、馬良等人都遠不如他。

作為高階助手,馬謖曾經深得諸葛亮的信任。但是,馬謖在關鍵時刻犯下大錯違背諸葛亮的作戰意圖,導致街亭失守。在揮淚斬馬謖之後,諸葛亮的心頭充滿了失落。“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顯然,諸葛亮對接班人姜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期待。不久,姜維被封為中監軍徵西將軍,又在諸葛亮去世後升任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進封平襄侯。

關鍵人物的作用往往在關鍵時刻凸顯出來。

238年(延熙元年),蔣琬擔任大司馬,姜維受封司馬,多次西征,平定西羌。五年後,姜維“遷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又過數年,“遷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

諸葛亮評價哪位大將時說:文可提筆安天下,武可上馬定乾坤?

文武人才對日漸式微的蜀漢後期政權來說,無異於久旱甘霖。在朝中,姜維整頓內政;在邊疆,遇到敵情,又是他率軍平定。他安置歸附而來的外族,提出連結羌、胡族人抗衡魏國。作為大將軍,姜維扼守北方關口,抵擋鄧艾、鍾會的大軍。

然而,蜀漢不衰畢竟知是一種夢想,它走向了滅亡。心在蜀漢身不安,姜維勸說鍾會叛亂,興復蜀漢,結果事情敗露,落了個慘死。

“蜀所恃賴,唯維而已。”魏國末帝曹奐認為,能夠支撐蜀漢政權的僅僅姜維而已。

在三國這樣一個亂雲翻飛的時代,姜維勤學苦思、清素節約、對內安國、對外定邊,堪稱“一時之儀表也。”難怪諸葛亮用“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來評價他。

TAG: 姜維諸葛亮羅貫中定乾坤蜀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