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55年,朱元璋轉戰太平採石,指著一棵柿子樹說:封爾為凌霜侯

公元1355年,朱元璋率領義軍南渡長江,攻取採石、太平時,路過一處破敗的園子,來到一棵柿子樹前,下馬將身上的紅色戰袍披在樹上,說:“封爾為凌霜侯!”。

公元1355年,朱元璋轉戰太平採石,指著一棵柿子樹說:封爾為凌霜侯

是什麼原因,讓朱元璋做出如此怪異的舉動呢?這棵柿子樹究竟有何特殊之處?

朱元璋隨後跟左右隨從講述了自己早年漂泊淮西的時候,這棵柿子樹曾經救過他一命。

原來,朱元璋16歲的時候,因為瘟疫和連年的旱災,家裡人就剩了他和二哥,埋葬親人之後,朱元璋在鄰居大媽的幫助下,進入家鄉附近的皇覺寺做一名小行童,就是個寺院雜役,試圖討口飯吃。

當時,和其他寺廟一樣,皇覺寺主要靠出租土地收租和接受社會上信眾的捐贈佈施維持寺廟的正常運轉,由於連年嚴重災情和瘟疫流行,佃戶們交不起來租,收到的社會佈施也急劇減少,廟裡的日子難以為繼。當此亂世,住持也沒什麼好辦法,便遣散了僧眾,讓大家各自出去討生活。

公元1355年,朱元璋轉戰太平採石,指著一棵柿子樹說:封爾為凌霜侯

朱元璋,雖然來到皇覺寺才五十天,既不會念經,也不會作佛事,當時也只有16歲的他也只好揹著破包袱,帶上度牒和木魚、瓦缽等用具,開始了四處遊方化緣的生活。

“化緣“本來是佛教裡的用語,意思是募化、乞求佈施。翻譯成老百姓的話就是叫化,要飯,所以,和尚們遊方化緣,說好聽的是為了佈道教化人心,其實日子過得和逃荒要飯差不多。災荒的年月,化緣的道路註定是艱辛的,朱元璋一路櫛風沐雨,穿街走巷,在淮西一帶流浪,曾經到過安徽和河南的許多地方。

遇到州城府縣或者大的村鎮便對著買賣鋪或者地主莊園,唱佛號敲木魚來“化緣”,好的時候也能討幾文錢,有的時候能要點兒米,更多的時候就是一餐飯,也有的時候空手而歸,誰會在意一個來歷不明的遊方和尚的生死呢?

晚上休息,好的時候趕上破廟、獵戶的草房、農民的窩棚,或者農家草房藉以歇腳,走過荒無人煙的地方,只能吃些平時要來的乾糧,並摘些野果充飢,累了就找個背風的地方休息,或者就直接躺在路邊的草叢中,天為被地當床對著星空露宿。

公元1355年,朱元璋轉戰太平採石,指著一棵柿子樹說:封爾為凌霜侯

傳說有一年深秋,朱元璋一路化緣來到一個叫剩柴村的地方,兵荒馬亂的年代,村民都逃難去了,到處都是殘垣斷壁,毫無生機。此時的朱元璋已經兩天水米未打牙,飢腸轆轆,疲憊不堪,附近又找不到可以化緣的地方。

寒冷的天氣裡,恍惚間尋到一處破敗的園子。焦黑的土牆、枯萎凋零的樹木間,朱元璋目光呆滯,身形踉蹌,在園子裡慢慢走著,發現角落裡有棵柿子樹上還掛著些霜打的柿子,忙跑過去摘了充飢,終於緩過勁兒來。有了精神之後,又取了一些帶著,繼續上路了。

這或許是朱元璋最艱難的一次,所以,他始終記著這棵柿子樹,多年之後,已經成為義軍領袖的他,攻城略地來到此處,專程來尋找這棵曾經救命的柿子樹,並解衣相贈,封這棵樹為“綾霜侯”。

公元1355年,朱元璋轉戰太平採石,指著一棵柿子樹說:封爾為凌霜侯

當時,明朝的官爵分為“公、侯、伯、子、男”,像李善長、徐達、湯和等立下不世之功的,也只獲封“公爵”,而在民間非常出名的劉伯溫只是“誠意伯”,可見這棵柿子樹在朱元璋心中的位置有多重。

TAG: 朱元璋柿子樹化緣這棵皇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