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大顯神威的稜堡,在中國為何得不到重用?

稜堡是古代堡壘的一種,其實質就是把城塞從一個凸多邊形變成一個凹多邊形,最大限度地避免射擊死角。在冷兵器時代,這種設計對於進攻的一方,可謂是噩夢。

與主城牆保持一定距離是為了保證不阻擋射界。三角堡壘可以放四個人或者兩挺重機槍,可以向各個方向開火。進攻稜堡的敵人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火力。

在西方大顯神威的稜堡,在中國為何得不到重用?

即便是熱兵器時代,稜堡也有用武之地。人們把稜堡設計成三角堡壘,遊離於主城牆之外,後背敞開。

稜堡的運用十分廣泛,在歐洲尤其突出。隨便找個歐洲城堡,其規模不一定多大,但外圍切面一般都是稜堡的設計。

很多人不知道,就連著名的自由女神像,其基座也是稜型的!

在西方大顯神威的稜堡,在中國為何得不到重用?

相較於西方,古代中國對稜堡的運用較少,但並非沒有!比較接近的是寧遠古城。

大明與後金的寧遠大戰。這一年的年初,孫元化不止一次呼籲要以新式的“西洋銃臺”之法取代傳統的“方角之城,空心之臺”。

朝廷認可他的做法,在寧遠之戰剛剛結束時,命令他趕赴前線,與袁崇煥一起籌辦“造銃建臺之策”。

當代軍事史專家王兆春經過研究之後斷定,此時的寧遠城已經是稜堡式的軍事建築了,並把這一結論寫在《中國古代軍事工程技術史》中。遺憾的是,明末的寧遠城未能完好地儲存至今。

古代中國之所以較少地用稜堡,個人觀點跟中西方戰爭的規模有關係。

在西方大顯神威的稜堡,在中國為何得不到重用?

中國古代戰爭,動輒用兵幾萬到幾十萬不等。這樣的規模,稜堡根本不適用。因為稜形外沿決定城池的規模不可能太大。強行載入到中國的城池,耗費民力不說,作用還不大。畢竟一點被破等於全部被破,且有的地形根本不適用修稜堡。

西方城池普遍較小,以城堡為主,戰爭規模有限,所以稜形外沿的設計得以大行其道!

一部完全不打草稿、全手繪的浩瀚水彩畫渲染勾勒的驚世之作。全書分為“人”“火”“海”“天”“宇宙”五大戰爭篇章,涵蓋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戰、中東戰爭、伊拉克戰爭、科索沃戰爭等重要戰爭。

一本長達180頁、用400張純手繪圖組成的長篇無字影象小說鉅著,以富有聲音感和詩歌般的畫面,氣勢磅礴地展現了從遠古到現代的人類戰爭史。點選下方連結,你不會失望……

(個人觀點,歡迎關注週週)

TAG: 稜堡戰爭古代堡壘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