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生前最後一計:遺言“抬棺往南,繩斷便葬”,所謂何意?

諸葛亮生前最後一計:遺言“抬棺往南,繩斷便葬”,所謂何意?

諸葛多智而近妖。這是魯迅先生讀了《三國演義》後對諸葛亮的評價,在演義中,諸葛亮幾乎是被神化了。比如赤壁之戰,諸葛亮借東風一說,就純屬子虛烏有,火燒赤壁是周瑜和黃蓋的功勞,反而被加在了諸葛亮的頭上。因此還衍生出“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俚語,諸葛亮沐浴焚香,登壇做法,呼風喚雨,就像上古時候的巫師一樣裝神弄鬼。所以說,有時候對藝術形象的過分誇張,反而是一種敗筆。

同樣,諸葛亮的死,也充滿了種種神秘色彩。尤其是在民間,作為三國智謀卓絕的第一“神運算元”,諸葛亮更是神乎其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談,甚至能“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簡直就是無稽之談。建立在諸葛亮“通神”這一基礎上,民間產生了種種毫無根據的傳說。

據《三國演義》所述,諸葛亮六出祁山,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據守,一年有餘。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事必躬親,積勞成疾,一病不起。諸葛亮夜觀天象,見主星晦暗,料定自己命不久矣。於是囑咐姜維作帳前守護,自己作法禱告上天,希望能夠延長壽命,不期魏延闖入,踏滅主燈, 命中該絕,諸葛亮無法挽回自己的生命。

諸葛亮臨死前,將平生韜略傳授姜維,並暗授機宜,留下錦囊妙計,斬殺魏延,嚇退司馬懿。同時向遠在成都的劉禪上表,推薦繼任者。

民間傳言,諸葛亮在寫給劉禪的上表中交代後事,身死之後,讓四個軍健抬著棺材往南出發,一直走到拴住棺材的繩子斷了的地方,就地下葬。對於這一莫名其妙的安排,引來了無數好事者的紛紛猜測,諸葛亮臨終遺言,“抬棺往南,繩斷便葬”的用意到底是為什麼?難道也是像曹操“立七十二疑冢”一般,是為了隱瞞安葬的地點,以防後世之人或者仇家掘墳盜墓嗎?

諸葛亮生前最後一計:遺言“抬棺往南,繩斷便葬”,所謂何意?

如果諸葛亮死前真的如傳言一般做出這樣的安排,原因無他,無非就是防止盜墓而已。後人穿鑿附會,甚至將這個傳言敘述得栩栩如生。話說劉禪謹遵諸葛亮的遺言,安排了四個軍健一路抬棺往南,還不準文臣武將沿路送葬,四個軍健一路走啊走,走了兩天兩夜,實在是累得不行了,繩子還是好好的,一點要斷的跡象都沒有。這樣一路抬下去,非得把人累死不可,於是四個人一合計,耍了個小聰明,把繩子人為割斷了,就將蜀漢丞相諸葛武侯草草下葬,回成都覆命去了。

四個軍健回到成都,劉禪產生了疑問,固定棺木的繩子都是新的,怎麼可能這麼容易就斷了?於是將四個軍健拷打一番,四個軍健吃打不過,從實招來,劉禪一怒之下就殺了四個人,至此就沒有人知道諸葛亮安葬在什麼地方了。

以上民間傳言純屬無稽之談,不僅愚弄了大眾,還愚弄了劉禪和蜀漢的一班文武大臣,連帶著也侮辱了諸葛亮的智商。如果用這樣的手段來防止安葬的地方被人知道,那麼也太瞧不起堪稱三國第一“神運算元”的諸葛孔明瞭。

諸葛亮身後事的安排,演義中是這樣描述的。魏延被殺之後,楊儀等從五丈原退軍,扶孔明靈柩到成都,後主引文武官僚,盡皆掛孝,出城二十里迎接。後主放聲大哭。上至公卿大夫,下及山林百姓,男女老幼,無不痛哭,哀聲震地。後主命扶柩入城,停於丞相府中。其子諸葛瞻守孝居喪。費禕奏曰:“丞相臨終,命葬於定軍山,不用牆垣磚石,亦不用一切祭物。”後主從之。擇本年十月吉日,後主自送靈柩至定軍山安葬。後主降詔致祭,諡號忠武侯;令建廟於沔陽,四時享祭。

諸葛亮生前最後一計:遺言“抬棺往南,繩斷便葬”,所謂何意?

諸葛亮遺言,交代得很清楚很明白,身死之後,命葬於定軍山,一切從簡。

對於諸葛亮的身後事,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中也有相似的記載:與司馬懿在五丈原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

所以說無論是正史還是演義,諸葛亮死後安葬在定軍山是確定無疑的。也就不會存在什麼“抬棺往南,繩斷便葬”,虛虛實實避免後人掘墳盜墓的無稽之談了。再說了,三國時期的人,修養普遍還不錯,加上諸葛亮在川蜀地區普遍受人尊敬,並不存在什麼被掘墳盜墓的可能。

道聽途說的無稽之談,不必當真。即使是《三國演義》中,因為逃不出儒家的框架,也存在著很多有失偏頗的謬誤之處。以史為鑑,後人在研究過往的歷史,還是要有一種嚴謹的態度,還歷史一個真相。

END。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賬號。看完文章,記得點贊評論轉發三連啊~

TAG: 諸葛亮軍健劉禪定軍山後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