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不肯過江東,並非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而是無力迴天

項羽是我國曆史上最為悲情的英雄,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在其《夏日絕句》中寫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不肯過江東,一直被詮釋為項羽受不了挫折,一敗不振,因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而不肯過江東。而劉邦卻能屢敗屢戰,百折不撓,從而最終戰勝了項羽。晚唐詩人杜牧有一首詩《題烏江亭》即是對項羽,不能忍辱負重而提出了批評。其詩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項羽不肯過江東,並非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而是無力迴天

那麼,假使項羽當初過了江東,真的能捲土重來呢?其實並無可能,項羽不肯過江東,並非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而是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無力迴天的地步。

其一,項羽乃楚人,而江東乃是吳、越人的地盤。至今,江淮(楚)與吳越的文化,仍是涇渭分明。對於江東土著勢力來說,項羽等人也不過是外來勢力,其在江東並無深厚根基。自戰國中後期起,楚國頻頻遭受到秦國的侵擾,楚人的主體族群一直向東遷徙。至楚漢之際,楚人的主體族群已遷至江淮地區,並與當地的淮夷部落相融合,故而,江淮地區也被稱為淮楚。

項羽不肯過江東,並非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而是無力迴天

楚懷王都於盱臺(今江蘇盱眙),後遷至彭城(徐州)。項羽之西楚,西漢劉交之楚國,亦以彭城為都。而韓信為楚王時,都於下邳。皆是位於江淮地區。而當項羽欲將楚懷王(義帝)遷徙至長沙郴縣(臨近楚國故都郢),楚懷王不願意遷徙,很大方面的原因,也是因為那裡楚人已經稀少的緣故。跟隨項梁、項羽起兵的八千江東子弟,其實絕大多數也都是避難於江東的楚人。

項羽的祖籍為下相(今江蘇宿遷),曾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而項羽東歸故鄉,並沒有回江東,而是都彭城,足以說明項羽只是曾經客居於江東而已。而項羽雖起兵於吳地,卻是發展壯大於江淮地區,江淮才是項羽的故鄉,其力量的源泉。而江東地廣人稀,吳越土著勢力十分強大,項羽即便過了江東也難有作為。

項羽不肯過江東,並非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而是無力迴天

其二,天下思定、項羽已難有作為。秦末,陳勝、吳廣於大澤鄉起義,振臂一呼,而云集響應,皆是因為“天下苦秦久矣”。而今,暴秦已除,套在天下百姓脖子上的枷鎖已經取掉。故而,不但天下百姓希望早日安定下來。就連當初跟隨項羽入關破秦的各諸侯將相,也因被封王而有了自己的地盤,不再願意為項羽賣命了。如曾是項羽最為倚重的戰將九江王黥布,當齊地田榮起兵叛楚之後,項羽向黥布徵兵,黥布卻稱病不往,只派了數千人相助項羽。

其三,項羽有仁者之心,已對戰爭感到厭倦,而希望早日結束亂世。很多人會對項羽有“仁者”之心感到詫異。誠然,項羽的確有過屠城殺降的行為。但是,自戰國中後期起,戰爭就變得異常殘酷激烈,屠城殺降放在當時的背景之下已為常態。而且,在當時並沒有形成同一個國家的意識。楚漢相持時,項羽就對劉邦說道:“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原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項羽不肯過江東,並非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而是無力迴天

故而,項羽對天下因自己,仍戰亂不息是懷有愧疚感的。相比之下,劉邦在大難之際,連自己子女的性命都不顧惜,就更不會在乎百姓的生死了。而楚漢相爭之責,其實就在於劉邦的貪得無厭(欲並天下)。

參考史籍:《史記》、《漢書》等等;

TAG: 項羽江東天下江淮地區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