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角的太平道,張道陵的五斗米道,誰才是中國道教的起源?

張角的太平道,張道陵的五斗米道,誰才是中國道教的起源?

古代中國沒有宗教信仰,信什麼?

雖然對老子為首的道家學說,已經產生了很久,但是並沒有形成宗教,沒有宗教的古代中國信仰什麼呢?新石器時代的宗教觀念,有對於自然的畏懼和對於祖靈的觀念,這就分別為兩個傳統:一方面是敬神,另一方面是敬祖宗。

到了殷商時代,顯然祖宗神靈的信仰明顯強於自然的信仰,到現為為止,中國人還是敬祖宗神靈。

究竟何時開始轉變,在史料方面看,未嘗沒有可見的線索。讀《山海經》就可以看出一些名堂,《山海經》是一部描述遠古神靈世界的書,該書將世界劃分成幾個“經”,分別是山經、 海外經、海內經等;中山四周有四山,山外有四海,更外面一圈則是海外,東南西北都有特定的方位。《山海經》將各種山妖水怪、奇禽異獸都安置在這些山與海的各處。

張角的太平道,張道陵的五斗米道,誰才是中國道教的起源?

在這些地方,也有各種永遠不死的神靈,各有各的超異法力,在某些特定方面有一定的管轄權力,能滿足人們一定的願望。這許多神靈都是相對獨立,並沒有組織,在自己管轄範圍內行使其能力。巫人在這些神怪旁邊,也會有一定的能力:可以通靈,也可以使用一些法器或靈物影響這些神祇。

到了春秋戰國,逐漸信神仙和長生不老,特別是諸侯國王、包括秦始皇,都在追求長生不老以及死後永生,加上對大自然的畏懼,編出了種種神話,如住在西方聖山崑崙山上的西王母,東方海上仙山上生長的仙藥,都成為人們嚮往的神話物件。

為了能長生不老,死後永生,秦始皇、漢武帝都曾派使者到東方海上尋求仙藥,也都為自己營造了規模宏大的陵墓。此外,從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儲存完好令人驚歎的軑侯夫人屍體,出土的帛畫上,描繪了崑崙山昇仙圖,漢代墓葬則有西王母與東王公畫像石等,都是追求長生不老的古代信仰的一個寫照。

張角的太平道,張道陵的五斗米道,誰才是中國道教的起源?

但是人們卻發現世上的神仙都只是聽說沒有見過,在這樣的風氣之下,一種追求得到現世拯救的新宗教應運而生了。這就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

張角的太平道

漢末黃巾起義的首領張角,當時就打著“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旗號,為了推翻漢王朝而發動了起義。他把信徒組織成一種稱為“方”的軍事集團。 這個時期主要活動內容是透過懺悔和利用咒符給人治病,張角、張梁和張寶三兄弟一開始都自稱“大醫”。

太平道應該可以算是我國道教的早期教派之一,或者是道教一種雛形。

術平道最開始的目的,是推翻腐朽沒落的東漢王朝,建立一個太平世界。 太平道主要綱領以《太平經》為教材,奉祀“中黃太一”為天神。太平道的綱領、目標、教義、稱號、教區組織、口號等,都是根據《太平經》學來的。

《三國演義》在孫策死的那一回裡寫了這樣一段,一個叫于吉的道士使用妖術為人治病,孫策以蠱惑人心為由殺了于吉,後因受咒而死。

而在《後漢書·襄楷傳》裡有這樣的記載,說在於吉被殺的六十多年以前,也就是後漢的順帝時代,一個叫宮崇的人把他的老師幹吉得到的一套神書《太平清領書》獻給朝廷,但因為內容龐雜而未被採用。

張角的太平道,張道陵的五斗米道,誰才是中國道教的起源?

可是後來到了桓帝的時候,這本書又被陰陽家襄楷重新推薦給皇帝。據說這個“幹吉”就是孫策殺的那個“于吉”,這麼說他在死於孫策之手時,至少已經有一百歲以上。所以這應該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而這本《太平清領書》,後來被張角利用。張角創立的教被稱作太平道,就是因此而來。

《太平清領書》現在以《太平經》一名只殘存了其中的一部分。《太平經》主要以問答形式闡述了太平道的各種教義。其中有關懺悔及其效用,以及用咒符治病的方法等記載,在內容上與張角的主張基本一致。它主張以實現現世的太平理想之國、救濟百姓為目的,對死後的世界絲毫沒有涉及,這一點很有特徵。

原本,在《太平經》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裡面肯定沒有什麼“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所象徵的那種推翻漢王朝的革命思想。因為《太平清領書》是一部闡述有關陰陽五行的道教經典,本來這種有關改朝換代之類的內容多少也是會有一些的,但是這部書既然要獻給皇帝,當然不會寫進什麼革命思想了。

所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這個口號,應該是張角後來自己加上去的。這裡的“黃天”,與魏禪讓時的依據相同,都是根據五行思想認為漢朝是火德,下一個王朝就應該是土德,土的顏色是黃色,所以說成“黃天”。如果這樣的話,漢朝則應該是“赤天”,說成“蒼天”就有點兒不對勁兒了。

關於這一點,有人認為蒼天為赤天之誤;有人認為蒼天是一般名詞代表著“天”,認為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漢王朝已經超越了五行思想成為上天本身;也有人認為這是因為用五行解釋姓的發音的五音說造成的,答案無從而知。

張角的太平道,張道陵的五斗米道,誰才是中國道教的起源?

不管怎麼說,張角和他領導的黃巾集團,在這個革命思想的指導下發動了起義,遭到鎮壓,起義最後失敗。此後,太平道的教團組織也就銷聲匿跡了,只是闡說其教義的《太平經》流傳下來。

五斗米道與《老子想爾注》

五斗米道則始於張魯的祖父張陵。張陵或稱張道陵,在順帝在位期間,從故鄉沛國來到了蜀地鶴鳴山(又稱鴣鳴山)問道修行,著作道書,廣泛傳播道教信仰。張陵的教誨由兒子張脩(或稱張衡)繼承,又傳給孫子張魯。

其修道之法是,設靜室使病人在其中反省懺悔,給病人飲符水(施過咒術的水)治病,或者書寫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一式三份,一份放到山上獻給上天,一份埋在地裡,一份沉入水中(稱作三官手書),以祈禱除魔去病。這與太平道的以思過懺悔飲符水治病的做法基本相同。因為每次治病只收病人五斗米,所以被稱作五斗米道。

沛國是曹操的出生地,也是黃巾的勢力範圍。有跡象表明黃巾也曾進入過蜀,所以說太平道與五斗米道可能有一定的關係。雙方的教祖都姓張,可能也絕非偶然。但是,五斗米道還是有一些不同於太平道的地方。

張角的太平道,張道陵的五斗米道,誰才是中國道教的起源?

相對於太平道教團採取的軍事編制,五斗米道的教團組織則更接近於一種行政編制組織。太平道建立的“方”,各方首領相當於將軍,而五斗米道的祭酒一職則是相當於行政官的長吏一職。祭酒既是宗教指導者,同時又是行政官,負責管理信徒的戶籍。也就是類似於江戶時代的檀家組織那樣的形式。

另外,據記載五斗米道還為行旅之人設義舍提供免費住宿,還組織輕罪犯人勞動修路等。這種對行旅之人的關照和對整備交通設施的重視,都是為了吸引當時大量出現的流民入教。透過這種宗教與行政一體化的組織形式,張魯的五斗米道把漢中地區統治了幾乎整整二十年。

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最大區別

五斗米道不像張角那樣,基本上不存在企圖推翻漢王朝的革命思想。一次民眾從地裡挖出玉印,要求張魯即位漢寧王,張魯並沒有答應。在曹操攻打漢中時,張魯也幾乎是不戰而降。顯然張魯除了統治漢中以外並沒有什麼非分之想。張魯投降後,曹操封張魯一族為諸侯,為其子彭祖娶了張魯之女,非常厚遇。

因此五斗米道的教團組織,由於張魯並不利用宗教參與政治,因此 在張魯投降後五斗米道繼續存在,沒有遭到鎮壓。

由此我們可以逆推,黃巾太平道之所以遭到鎮壓,完全歸咎於它政治上的革命思想,而不是因為它的宗教教義。

兩家的教程似乎也不相同,五斗米道提倡道徒學習《老子》,這是他的又一個特色。張角的太平道雖然也重視黃老(黃帝與老子)之道,但從其教義以及《太平經》裡卻找不到它與《老子》思想的直接關係。

後漢的桓帝也多次祭祀老子,這說明隨著古代信仰的崩潰,老子又重新成為人們的信仰物件。而這種情況下的老子,已經脫離了玄學派的那種哲學思辨的解釋,演變成一個能夠給人們帶來現世利益的存在。五斗米道對《老子》的推崇,也反映了作為一種道教信仰物件的老子形象。

張角的太平道,張道陵的五斗米道,誰才是中國道教的起源?

後來在敦煌發現的《老子想爾注》,被認為是張魯為教化道徒曾使用過的《老子》的註釋書。這本《老子想爾注》的內容結合戒律,是一本非常實用的道教經典,與同時代玄學派代表人物王弼的哲學思辨的《老子》解釋意趣迥然。五斗米道利用當時知識分子尊崇的《老子》,因此用《老子》作為教化的手段,也反映了它在體制上以及文化上與太平道有著本質的區別。

道教的延續

把道教作為一種宗教來看,五斗米道的張修教人學《老子》,相傳張魯作過《老子想爾注》,張角利用了《太平經》,發揮了一些道教的思想,但總的來講,這時的道教還沒有系統的教義和宗教理論。

張角的太平道,張道陵的五斗米道,誰才是中國道教的起源?

太平道的宗教活動的內容,與在民間流行的“陰陽五行”、“符水咒說”等迷信活動形式相同。只規定了一些簡單的宗教戒律。隨著黃巾起義的被鎮壓,張魯的被招降,初期道教作為民間宗教的歷史基本上也就此結束,一段時間內轉入了低潮。

兩晉以後,經過一段時間修煉之後,道教也經過了一系列的改造,使原有的民間道教變成為朝廷所支援的官方道教,無論在宗教教義和理論、宗教組織上,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道教走上了成熟發展的時期,與儒、佛形成三教鼎立的局面。到唐代,李家王朝為了找一古代名人老子,做自己的李姓祖宗,顯得自己的權力是天命所歸和高貴的血統,因此道教得到了李唐王朝的大力支援,道教更為繁榮昌盛。

到了宋元明時期,道教宗派就非常之多,組織變得非常嚴密,且不斷地編纂刊印道教典籍,對宋明理學、心學都有相當大的影響,但總的來說,它在教義和理論上已沒有太多的新發展。明萬曆以後,道教趨於衰退。所以明代的吳承恩在寫《西遊記》時,也有明顯的抑道揚佛的表現,大多數道士不是妖就是無能之輩,即使能為車遲國帶來風調雨順的三位道長也死於非命。

張角的太平道,張道陵的五斗米道,誰才是中國道教的起源?

道教的基本教義是追求長生不死而成神仙。在理論上,則主要是根據道家的原有學說,同時又吸收儒、佛的思想進行補充。道教把“道”作為其最高的最根本的信仰,把“道”看做是超時空的先天地萬物的宗祖。認為“道”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無所不包,是一切的開始。“道”生“元氣”,“元氣”生“天地”、“陰陽”、“四時”,然後才有萬物。為了適應宗教信仰的需要,道教還把“道”人格化為“三清尊神”,即所謂“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也就是“太上老君”和“老子”。

從形式上而言,五斗米教更接近於傳統的道教。朋友們認同麼?

張角的太平道,張道陵的五斗米道,誰才是中國道教的起源?

TAG: 五斗太平道道教老子張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