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志剛:正月裡來耍花燈記湘中婁底市湄江鎮大江口中學教師聶志

聶志剛:正月裡來耍花燈記湘中婁底市湄江鎮大江口中學教師聶志

冬樹丫

正月裡來耍花燈

文 | 聶志剛

聶志剛

,漣源市湄江鎮大江口中學教師。

1

“正月裡來是新春,歡天喜地耍花燈”,我的家鄉湘中婁底有春節耍花燈的風俗,它也成了我少年時代的重要記憶。

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剛起步的時候,耍花燈剛從破“四舊”的禁錮中解放出來,於是人們以空前高漲的熱情去組織表演。花燈包括龍燈、戲燈等多種形式,我們耍的是獅子燈。耍花燈前要扎花燈。年前砍回竹子,破成竹篾,扎出上寬下窄的四邊形花燈骨架。再在外面糊上各色彩紙和白紙;白紙上隨手畫幾筆花草樹蟲的圖案。裡面插一盞竹燈,竹燈用竹筒削成,竹筒裡灌滿煤油,再點一根燈芯就成了。

聶志剛:正月裡來耍花燈記湘中婁底市湄江鎮大江口中學教師聶志

大年初一日傍晚我們獅子隊就出發了。打鑼鼓5人,拉二胡吹嗩吶2人,扛著木雕獅子頭披著獅子被的表演者2人;花燈也要七八人,把著排燈的大人走在隊伍最前面帶路,我們這群十來歲的小朋友則把著六七盞花燈跟在隊伍裡;還有帶著刀棍等表演器械和煤油瓶隨時準備給花燈添油的後勤人員,近二十人的隊伍逶迤行進在鄉間小路上。鏗鏘的鑼鼓聲,高亢的嗩吶聲,在暮色的原野裡傳得很遠很遠……

一行人熱熱鬧鬧來到某戶人家堂屋前,主人早已大開啟門迎接。隊伍進去後,其他人靠邊站著,我們小朋友開始“催燈”:4盞花燈分四個方位站好,隨後跟進的3盞燈在中間穿梭,我把著燈轉到你跟前,你就把著燈轉到下一個方位去,下一個也轉到再下一個方位去,這樣,花燈就在堂屋裡“轉馬燈”般轉動起來。

與此同時,琴師拉響二胡,歌手跟著曲調唱起來。沒有專門的歌手,本地山歌小調誰都能哼上兩句:“正月比古是新春,何仙姑調戲呂洞賓。呂布為的貂蟬女,張生月下去成親……”歌手是悠悠地唱,鑼鼓是咚咚地敲,我們則把著燈徐徐地轉,節奏很是舒緩。

忽然,鑼鼓聲變得如疾風驟雨般緊湊起來,我們趕緊退到四邊去——武術表演開始了。就在鑼鼓隊中,甚或就在我們剛才催燈的隊伍中,有人脫了外衣,光著臂膀,走到堂屋中間向四周作揖行禮後,便虎虎生風地打起拳舞起刀棍來。

特別是“耍流星”最讓人害怕揪心。只見表演者拿出一對“流星”出來,那可是用繩子拴著的兩個拳頭大小的有稜有角的鐵球啊。觀眾立馬儘量往牆壁靠。表演開始了,“流星”圍繞著表演者前後左右上下呼呼叫著在空中飛舞,大夥兒緊張萬分的盯著,生怕“流星”一不小心碰到自己身上,哪怕就隨便蹭一下也不是好玩的呀!

聶志剛:正月裡來耍花燈記湘中婁底市湄江鎮大江口中學教師聶志

武術表演完了,早就等在大門外的獅子搖頭擺尾走進堂屋裡來。舞獅有“美女梳頭”“姜太公釣魚”“蔡雲山耕田”等花樣,不過最受歡迎的還是“肥豬吧食”:獅子裝成一頭大肥豬,撐著大肚子搖著小尾巴,在地上滾過來滾過去,又慢慢走到主傢伙房門檻邊,做出一副伏在地上吃食吃得歡的樣子。這預示著女主人這年養的豬肯吃食養得肥能發大財。女主人便笑嘻嘻的拿出一包餅乾烘糕,塞到“肥豬”嘴中,“肥豬”也立即把它吃進了肚裡——表演者把糖食塞進自己的口袋裡,等會兒就變成了犒勞大夥的“夜宵”啦。

我們的獅子燈要耍到午夜過後才回來,由近而遠地在方圓幾里的村落裡遊耍,最遠時甚至耍到了十多里外的外鄉外縣。每耍一戶堂屋,主人會打發我們一個一元兩元的紅包。遇到這戶人家有喜事,像去年造了新屋,兒子討了媳婦,或是子女考上了中專大學,我們更是放鞭炮送年畫賀喜,而主人也會送上5元甚至10元的大禮包。

這樣一直要玩到正月十五元宵節 。這天中午,屋場裡的村民不分男女老少都聚在一起開餐。餐後是神秘的“化燈”環節。大人們仍是敲著鑼打著鼓把著花燈走到某一個難被人瞧見的角落裡,燃起一堆大火,把花燈過一輪火,燒去外面的紙。獅子頭獅被也要在火裡過一次,據說這樣村莊裡一年就會平安少災殃。隨後便把花燈骨架和獅子頭獅被收藏起來,預備明年耍燈時再用。這個環節我們小孩子是嚴禁參加的。最後,幾個組織者在一起算算這個正月耍花燈一共收了多少紅包,除去開餐和其他費用,餘下的錢由專人保管,用於以後集體添置桌凳碗盞等公益性開支。

那個時代農村裡沒有電視電腦手機可供消遣,耍花燈便成了鄉親們自娛自樂的主要節目。如今農村生活日益豐富多樣,但少年時代樸實的耍花燈場景,卻成了我最美好最難忘的記憶。

TAG: 花燈獅子肥豬表演者堂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