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講堂|樊錦詩——敦煌的女兒

未來講堂|樊錦詩——敦煌的女兒

他們從歷史中走來,

我們在故事裡相遇,

理想信念高於天,

紅色精神光耀未來。

未來講堂|樊錦詩——敦煌的女兒

講述者:周小芳

·點選收聽·

樊錦詩,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出生在北平(今北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

樊錦詩從小學習成績不錯,中學畢業時考取了北京大學歷史系。入學不久分專業時,懵懵懂懂的樊錦詩不假思索就填寫了比較艱苦的考古專業。

1963年畢業分配,北大歷史系決定把樊錦詩分配到敦煌工作,考慮到樊錦詩身體不好,又有了男朋友,希望她先去敦煌開展工作,三四年後有畢業生時,再把她替換回來。家裡知道後,父親在給她的信中夾了一封給學校領導的信,提出樊錦詩自幼體弱多病,希望改派她的工作單位。但樊錦詩並沒有把父親的信交給學校領導,而是表示服從分配,去敦煌工作。

未來講堂|樊錦詩——敦煌的女兒

敦煌的石窟藝術使她著迷,生活環境卻極為艱苦。住的是土坯房,夜晚用蠟燭照明;喝的是又鹹又苦的宕泉河水,洗完晾乾的衣服會有白色鹼印;吃的是雜糧,沒有大米,蔬菜主要是“老三片”,即土豆片、蘿蔔片、白菜片……如何洗澡是大家避而不談的秘密。同時,這裡的工作人員還要承受與家人長年兩地分居。這裡的醫療條件落後,身體原本羸弱的樊錦詩甚至經歷過生死的考驗。一年夏天,樊錦詩身體不舒服,注射青黴素後渾身發冷,昏睡到深夜醒來,以為自己死了,後用力爬起來,敲隔壁同事的門,請來住所醫生,發現是青黴素過敏,差點醒不過來。還有一次去北京出差前輸液過敏,導致嘴唇腫脹,喉嚨幹痛,臉上沒有血色,輸液的護士嚇壞了,趕緊拔了針頭,做了脫敏、防休克處理,樊錦詩才漸漸緩過來,身體稍稍穩定,她就又直奔機場出差去了。

樊錦詩說:“開始我也沒想在敦煌待一輩子,可能是命中註定吧,時間越久,越覺得莫高窟了不起,是非凡的寶藏。”

改革開放後,莫高窟的面貌煥然一新:編制擴大、人才匯聚、條件改善。1987年,莫高窟成為中國第一批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遺產地。

1998年,樊錦詩出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此時西部大開發、旅遊大發展的熱潮湧來,莫高窟的遊客數量急劇增長,讓樊錦詩既高興又擔憂,“洞子看壞了絕對不行,不讓遊客看也不行。”

如何讓珍貴而脆弱的藝術 “活”得更久,成為樊錦詩日夜都在思考的問題。

之後,樊錦詩接觸到了計算機,於是,已經65歲的她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構想——要為每一個洞窟、每一幅壁畫、每一尊彩塑建立數字檔案,利用數字技術讓莫高窟“容顏永駐”。

在樊錦詩的推動下,敦煌研究院形成了一整套先進的數字影像拍攝、色彩矯正、數字圖片拼圖和儲存等敦煌壁畫數字化儲存技術,制定了文物數字化保護標準體系。

未來講堂|樊錦詩——敦煌的女兒

樊錦詩曾為《敦煌:眾人受到召喚》寫序:與千年洞窟相比,人的一生非常短暫,我們能在短暫的一生中與敦煌相伴,為保護莫高窟盡一份綿薄之力,就是極大的幸福。

在敦煌研究院裡有一座名為“青春”的雕塑,一位短髮少女拿著草帽,身體微微前傾,意氣風發,雕塑的原型就是初到敦煌的樊錦詩。

樊錦詩用執著和堅守,譜寫了一個文物工作者的平凡與偉大。這座雕像生動地詮釋著青春的價值與奉獻的意義。

思考題

同學們,請在網上搜索一下敦煌研究院裡那座名為“青春”的雕塑,並思索如何才能讓無價的青春年華更具光彩?

歡迎同學們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傳送到郵箱future@sclf。org,等待你們的心聲。

講述者:周小芳

未來講堂|樊錦詩——敦煌的女兒

北京廣播電視臺卡酷衛視副總監,播音指導,北京市播音主持系列高階職稱評委、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評員。中國新聞獎獲得者,第二十九屆奧運會火炬手,北京市首屆“四個一批”優秀人才。

活動主創

總策劃:杭元祥 範衛平

策劃:王麗穎 王秋

統籌:胡銀芳 裴華

撰稿:集體

監製:郝衛群 錢宇 毛蓉蓉

音訊後期製作:天時 洪博 閆喬鋒

融媒體:白鋼 洪博 雷楊

馬鵬 宋揚 高磊 朱偉雄

平面設計:郝毅

微信製作:雨墨

往期回顧

主辦 |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中廣聯合會 承辦 | 中國有聲閱讀

編輯 | 中國和平出版社營銷部 稽核  |  岡寧

想跟和平君聊聊嗎?

TAG: 樊錦詩敦煌莫高窟敦煌研究院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