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山這些村子的名字,竟是這樣來的

·····································以上廣告····································

硯山,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山川秀麗,風景迷人。境內許多地名形神有趣,讀來朗朗上口,耐人尋味。始終貫穿主題的,就是源遠流長的稻作文化……

硯山這些村子的名字,竟是這樣來的

江那鎮

江那

:系壯語,江:中間;那:指田,意為在田壩中間的村莊。

大克底

:系壯語。“大”,漢語。“克”:水塘,“底”:下面,意為村下有一大水塘得名。

大外革

:系壯語。外:出去;革:躲開,意為出去躲開的地方,此地附近,過去常為縣城內避難地,故名。

子馬

:以村旁一山形如一駿馬得名。

冬瓜樹

:曾名小探南,後以村內有冬瓜樹,更現名。

凹塘:

原名松樹棵,後以村駐地低凹故名。

硯山這些村子的名字,竟是這樣來的

銃卡:

系壯語:“銃”為槍;“卡”為地點,意即常有槍響的地方,以當地有一石埡口,為出入硯山的必經之地,過去常有強盜持槍搶劫故名。

白龍山:

村前有一山脈形如龍,土壤呈白色,故名。

聽湖:

系壯語,“聽”一棚子;“湖”一磨,意即磨房,以建村前此地有一磨房得名。

柏布榔:

系壯語;意即馬槽衝,以村居形如馬槽的山衝內得名。

布革:

系壯語;“布”一食鹽;“革”一山洞,意即鹽洞,村人旁一山洞出鹽,故名。

倆勒:

系壯語;“倆”一雙方;“勒”一交換,意即雙方交換的地方。以該地曾有人交換土地耕種得名。

城腳:

據說該地曾有人築土壘城,故名。

蘆柴衝:

村居蘆葦較多的山衝旁得名。

羊  街:

原名十角糧戶,後以末日開街趕集故名。

硯山這些村子的名字,竟是這樣來的

新農村:

原名龍白, 1958年修建聽湖水庫,因駐地位置較低被水淹沒,1959年由政府幫助集體搬遷於現址建村故命現名。

舊  謝:

系壯語,“舊”一救;“謝”一官;據傳過去曾有一名官員遇難到此得救故名。

鑼鍋寨:

村周圍三座山呈鑼鍋三腳架形得名。

舍木那:

系壯語,“舍”一土族(壯族支系),“木”一住;“那”一寨子;即土族居住的寨子,該村系土族首居。故名。

法依:

原名費依,後演變為法依,彝-語,“費”一草;“依”一水,意即有草有水的地方。

小花園:

村後山坡屬混交林,山花盛開時形成天然花園得名。

路那格:

系壯語。“路”一大;“那”一田,“革”一腳,意即大田腳,以村上方有一大田得名。

硯山這些村子的名字,竟是這樣來的

拖白泥:

系彝語,“拖”一鬆;“白”一村;“泥”一坡;意即松樹坡:村居松樹較多的山坡旁,故名。

路  德:

系壯語;“路”一村寨;.“德”一大,意即大寨。

龍樹腳:

村後山有一大樹,村民常於此祭龍故名。

小水井:

1955年由略德遷來此建村,以村中水井得名。

腳側龍:

村居龍樹腳側面故名。

郊址:

曾名云溪村,1856年回族與其它民族發生糾紛房屋被毀,後在原城郊址附近建村故名郊址城,後又逐步演變為郊址。

窯  上:

該村從事陶器生產,歷史悠久,遠近聞名,幾乎全村都是陶器生產戶,村附近到處可見燒窯以此故名。

興  隆:

原名探南,1978年取興旺之意命其名。

阿舍鄉

“阿舍”

系彝語,原稱阿舍迷。

“阿”;指地方,“舍”:指別人;“迷”:指不是。

意為別人的,不是我們的地方。此地原為出入蒙自的必經要道,備有驛站,趕馬人於此歇腳,常遭匪盜襲擊,趕馬人說:不是我們住的地方。以此得名。

硯山這些村子的名字,竟是這樣來的

搭  黑:

系壯語;“搭”一水源;“黑”一鹽臼,以該地一出水處形似鹽臼得名。

田  衝:

村居有田的山衝內故名。

麥地衝:

建村於種有小麥的山衝故名。

阿三寨:

以一叫阿三的人首居得名。

阿文寨:

以一名叫阿文的人首居得名。

白世泥

:壯語,“白”:卜族(彝族支系);“世泥”:寨子,即卜族寨子,以該村為卜族首居,壯族演之白世泥,故名。

泥龍拱:

拱:壯語。“泥”一土;“龍”一衝;“拱”一凸,意為凸凹不平的山衝,因村居、土山衝的低凹處,故名。

白  姑:

壯語。“白”一山,“姑”一腳,意即山腳,村居山腳故名。

硯山這些村子的名字,竟是這樣來的

雨溝克:

彝語,“雨”一水;“溝”一舊;“克”一塘,即舊水塘,因村居舊水塘邊故名。

巨  美:

壯語,“巨”一鬆樹,“美”一團坡,意即松樹團坡,以村  麥居長有松樹的團坡下得名。

鄧家砍:

該村後山過去由鄧姓獨佔,山上木材只許鄧姓砍伐得名。

滑石板:

以村旁一山石頭分層多呈光滑板狀得名。

眯哩克:

克,彝語,“眯”一地,“哩”一山衝,“克”一埡口,意即山衝口,以村居山衝口得名。

鬥  南:

壯語,“鬥”一小田壩,“南”一水,意即水田壩,以村居長期有水的小田壩旁得名。

菲土白:

彝語,“菲”一地方;“土”一泥土;“白”一白色,意即白土多的地方,以該地土質多為酸白泥得名。

黑  西:

彝語,“黑”一石,“西”一土,意即土石山,村居土石山旁,故名。

豆渣品:

壯語,“豆”一舊;“渣”一茶;“品”一坪,即舊茶坪,以村居種過茶的山間小坪地中得名。

魚澤坡:

彝語,“魚”一水;“澤”一塘;“坡”一上邊,即水塘上邊,以村居水塘上邊得名。

硯山這些村子的名字,竟是這樣來的

卡  他:

彝語,“卡”一箐,“他”一鬆樹,即松樹箐。村居一鬆樹林邊,故名。

嘎  科

:苗語,“嘎”一樹木;“科”一茂盛。意即  隊樹木茂盛,以村居樹木茂盛的地方得名。

他西股:

彝語,“他”一鬆樹,“西”一瘦;“股”一中。意即瘦地中間的松樹,地處松樹旁,村駐地土質較瘦故名。

牛梭可:

苗語,意即斷牛角。據說當地農戶常於可此鬥牛,一牛角被鬥斷,後有人遷此居住遂地以此事命村名。

沙拉伯:

彝語,“沙”一山果;“拉”一吃;“伯”一好,村    即好吃的山果,以當地一山中有一種美味山果得名。

魚德眯:

彝語,“魚”一水;“德”一中間;“眯”一股,意即石縫裡的一股水,以村居有股水由石縫裡流出的地方。

魯都克:

彝語,“魯”一石頭;“都”一旮旯;“克”一上面,即石旮旯,以村居石多的地方得名。

普祖谷:

彝語,“普”一民族;“祖”一老輩;“谷”一來,意即我們民族很早以前就來此定居故名。

倮  朵:

壯語,“倮”一洞;“朵”一獨,即獨洞,此處一山洞旁得名。

黑  巴:

彝語,“黑”一水衝;“巴”一多,即多次被水沖刷。以該地多次被山洪淹過得名。

平遠鎮

位於硯山縣境西部,處於平遠壩子的腹地。鎮人民政府駐平遠街,距硯山縣城78公里。海拔1,480米。本鎮東界稼依鎮,南連阿舍鄉和文山縣市德厚鄉,西接開遠市中和營鄉,北鄰邱北縣膩腳鄉。總面積598,9平方公里。轄平“平遠”因壩子寬闊,平坦得名,曾名,打油寨。

獅子山:

村居形如獅子的石山前故名。

黑泥田:

村旁稻田土壤呈黑色故名。

大白戶:

因戶數較多故名,由“百”演變為白。

望香臺:

因村旁一塔下有香臺故名。

雙塘子:

以村內有兩個水塘相連故名。

南  鬥:

壯語,“南”一水;“鬥”一滴,意為滴水寨,以村旁有一石巖滴水得名。

硯山這些村子的名字,竟是這樣來的

永  和:

曾名扯牛皮,意即爭吵太多含義不好後更現名以永遠和睦相處。

花魚塘:

村內水塘裡有花魚而得名。

蓮花塘:

因村前有一水塘,夏季開滿蓮花故名。

石馬腳:

村旁一石頭形如馬腳而得名。

回龍雲:

村旁有一山,尤如龍回頭觀望之勢得名。

阿三龍:

彝語,“阿”一助詞;“三”一山;“龍”一龍,意即祭龍山,以村居祭龍的山旁得名。

自土覓:

壯語,“自”一團;“土”一山;“覓”一尖,意即團尖山,以村旁一團尖山得名。

邑它勒:

彝語,“邑”一水;“它”一塘子;“勒”一芋頭,以村旁一塘中有水芋得名。

雨白克:

彝語,“雨”一水;“白”一坡;“克”一塘,意即水塘坡,以村旁山坡上有水塘得名。

木瓜鋪:

壯語,“木”一樹;“瓜”一杉松;“鋪”一地方,意即有杉松樹的地方,以村旁有杉松樹得名。

眯西古:

彝語,“眯西”一瘦地;“古”一中間,意即瘦地中間,以村居一塊瘦地中間得名。

蒲草塘:

壯語,“蒲”一族;“草”一沙,意為沙族(壯族支系之一),因該村沙族首居得名。

上  灑:

壯語:“灑”。意為筆管草,以該地多筆管草得名。

大舍姑:

彝語,“大”一石頭;“舍”一山;“姑”一腳,意即石山腳,村居石山腳得名。

梭洛底:

彝語,“梭”一坡;“落”一塘;“底”一腳;意。即坡腳水塘,以村居山坡下水塘邊得名。

車自泥:

彝語,“車”一村;“白”一山;“泥”一綠色,意為綠色的山村,以村周圍林蔭環繞得名。

茂  龍:

壯語,“茂”一尖山;“龍”一大;意即大尖山,村居大尖山腳故名。

草皮寨:

村居一草皮灘上得名。

水  城:

以該地處河邊,形似古代城池得名。

田  心:

村居田壩中心故名。

茂  龍:

壯語,“茂”一水並;“龍”一大,意為大水井,以村居一大水井旁得名。

松毛坡:

村旁有一小山坡,松樹成林故名。

洪  福:

曾名洪湖,過去常因山洪使平地變為湖泊而得名,解放後修通渠道更名洪福,意為託黨的福。

突水上塘:

壯語,“突”一頭;“水”一水,意為水頭,因村居水頭,分上中下三塘,該村為上塘故名。

彎子園:

因地處稼依水庫邊。村旁有一水溝環繞形如花園故名。

小垮底:

垮底:壯語,“垮”一路;“底”一下邊’,意為小路下邊,村居一條小路下邊得名。文革時期曾為紅衛村。

煙墩坡:

昔日村旁有一烽火臺故名。

拖白木:

壯語。“拖”一頭;“白”一坡;“木”一樹,意為坡—頭,以村居坡頭多樹木之處得名。

堯房:

該村建於瓦窯房邊,因“窯”字訛寫為堯故名。

落哈國

:苗語,“落”一山;“哈”一凹;“國”一塘,意即山凹塘。以村居山間低凹處故名。

白  者

:壯語,“白”一坡;“者”一鬆樹,意為松樹坡,村居多松樹的山坡上故名。

木瓜黑

:壯語,“木”一樹;“瓜;’一腳;“黑”一街子,意為樹林下的集市,因該地昔日曾在一片林蔭下設集開街故名。

魯都黑

:壯語,“魯”—洞;“都”一多;“黑”一塘子,意為多洞塘,村居一多落水洞的凹塘內,故名。

大  新

:原名大垮底,建國後更現名。

德  安

:壯語,“德”一下;“安”一埡口,意即埡口下,以村居山埡口下故名。

回  龍

:因村旁山形似龍回頭故名。

界  牌

:村居文山和硯山兩縣交界處原有界牌得名。

差  黑

:壯語,“差”一挖;“黑”一山草;意即開墾山草多的地方,村居新開墾的地方,故名。

路  白

:壯語;“路”一大;“白”一老;意為老大寨。

雙  海

:1971年建村。因建村於差黑海和老烏海之間故名。

拖  嘎

:彝語,“拖”一指松樹;“嘎”一上;意即松樹坡,村居松樹坡上,故名。

雲  峰

:曾名彎擔寨,本世紀三十年代更為現名,以雲霧山峰之意命名。

拉白衝

:彝語,“拉”一箐;“白”一山坡;)    意為箐坡,以村居林木幽深的山坡上得名。

老座基

:該處原屬拉白衝舊村址,村民逐步外遷,1958年後又逐步遷來此居住故名老座基。

蚌峨鄉

硯山這些村子的名字,竟是這樣來的

蚌峨

,系壯語,蚌:泉井;峨:山腳,意為山腳下的泉井。

清乾隆年間屬於廣南府寶寧縣(今富寧)1933年隸硯山設治局。1935年為蚌峨鎮。1937年為硯山縣第三區蚌峨鎮。1950年屬阿猛一區。1958年撤硯山縣併入文山縣為戰鬥公社。1959年改為蚌峨公社。196年恢復硯山縣屬阿猛區為蚌峨公社。1970年成立區級公社。1驅4年改設區。1988年元月區改鄉為蚌峨鄉。

硯山這些村子的名字,竟是這樣來的

蚌峨村公所

轄區在蚌峨鄉境中部,半山區。轄8個自然村。1950年為鄉(屬阿猛區)1958年為大隊屬戰鬥(蚌峨)公社,1962年為小公社(屬阿猛區)1970年為大隊,1984年為鄉,1988年元月區改鄉為蚌峨鄉蚌峨村公所以駐地蚌峨得名。

蚌峨:

條狀聚落。壯語:“蚌”一泉水,“峨”—山洞,意為村旁山洞裡有泉水,故名。

六肥上寨 :

壯語:“六”一山谷,“肥”一峽,意為峽谷,因村居於一狹長的山谷之上,故名。

六肥中寨:

因居六肥上下寨之中,故名。

六肥下寨:

居六肥中寨之下,故名。

蚌峨新寨:

因建寨比蚌峨老寨晚,故名。

蚌峨老寨:

因該村建村較蚌峨新寨早,故名。

波美:

壯語:“波”一山坡,“美”一樹木,意為有樹木的山坡因村處山坡樹木較多處,故名。

龍布縮:

壯語:“龍”一山,“布·一坡,“縮”—退,即村後的山坡,故名。

硯山這些村子的名字,竟是這樣來的

六掌村公所

轄區在蚌峨鄉境北部,半山區。轄15個自然村,1950年為鄉屬阿猛區,1958年為大隊屬戰鬥(蚌峨)公社,1959年為管理區屬蚌峨公社,1962年為小公社。1970年為大隊。1984年為鄉,1988年元月區改鄉為蚌峨鄉六掌村公所。因駐地六掌大寨,故名 。

六掌大寨:

壯語:“六”一箐,“掌”一中間,意為箐中間的寨子,故名。

六掌中寨:

因居六掌片村之中,故名。

六掌下寨:

壯族因村居六掌片村下部,故名。六掌大,中、下三寨構成六掌片村。

坡吉:

壯語:坡·一山“吉”一腳,意為山腳。村居山腳,故名。

龍舍:

片村。分上、中,下半坡、新寨、上新寨六個自然村。壯語:龍·一山衝,“舍·二沙。即沙衝,村居沙質土山衝內故名。

龍舍上新寨:

以村在片村上端新建,故名。

龍舍上寨:

壯、漢族居片村上部,故名。

龍舍中寨:

居片村中部,故名。

龍舍下寨:

居片村下部,故名。

龍舍新寨:

在片村中新建,故名。

龍舍半坡:

因村居山半坡,故名。

龍滾:

壯語:“龍”一山衝,“滾”一蕨菜。村居產蕨菜的山衝內,故名。

埡囗寨:

村居埡口下端,俗名。

樑子寨:

因村建在山樑上,故名。

龍老:

壯語:“龍”一山衝,“老”一滑桿樹,意為滑桿樹衝。村居滑桿樹多的山衝,故名。

蛾溝:

壯語:“蛾”一山坡,“溝”一老,意即老山坡,  以村居老山坡旁,故名。

科麻村委會

1950年為鄉屬阿  猛區,1958年屬戰鬥(蚌峨)公社,1959年為管理區,1962年為小公社,1970年為大隊,1984年為鄉,1988年元月區改鄉為蚌峨鄉科麻村委會。也就是現在的村委會。以駐地科麻得名。

科麻:

村委會駐地。壯語:“科”一山坡,“麻”一馬背,即象馬背形狀的山坡,村居形似馬背的山坡,故名。

達包:

壯語:“達”—河“包”一苦竹,意為苦竹河,村居河邊長有苦竹的地方,故名

三道灣上寨:

因村居一山坡的三道灣處,故名。村分上下。此村在上。

奎厚:

壯語:“奎”—衝,“厚”一深溝,村居深溝衝,故名

奎折:

壯語:“奎”―衝;“折”一藤子,意為藤子衝,村居長有藤子的山衝,故名。

三道灣下寨:

苗族因村居三道灣下端得名。

科周:

壯語:  “科”一腳“周”一鬆樹。意為松樹腳。村居松樹林旁故名。

拉亮:

壯語:拉”一田“亮”一干,意為乾田。村居於  田旁,故名。

科灑上寨:

壯語:一科“一坡;“灑”一細筆管草,意為細筆管草坡。村在細筆管草多的山坡上村分上下,此村在上,故名。

科灑下寨:

村居科灑下方,故名。

奎吉:

壯語:“奎,—神“吉”一廣藤。意為廣藤衝。村居多廣  藤的山衝內,故名。

南屏村委會

1950年為鄉屬阿猛區,1958年為大隊屬戰鬥(蚌峨)公社,1959年為管理區.1962年為小公社.1970年為大隊,1984年為鄉,1988年元月區改鄉為蚌峨加鄉南屏村公所。也就是現在的南屏村委會。以駐地南屏下寨得名。

南屏下寨:

南屏村委會駐地。壯語:南”一水,“屏”一坪子,意即水坪子。村居有水的山間小平地中,故名。

南屏上寨:

因村居南屏下寨上方,故名。

巖頭:

因村倨巖頭上方,故名。

李子衝:

因村居長有野李子樹的小衝,故名。

三岔衝:

因村居三條山衝的匯合部,故名。

戈龍水頭

:壯語:“戈”一腳,“龍”一衝,意為衝腳。村居山衝下面出水的地方,故名。

戈龍:

壯族壯語:戈”一腳,“龍”一衝,意即衝腳,村居山衝腳,故名。

硯山這些村子的名字,竟是這樣來的

凹掌村委會

1950年為鄉屬阿猛區,1958年為大隊屬戰鬥公社,1959年為管理區,1962年為小公社屬阿猛區,1970年為大隊,1984年為鄉,1988年元月區改鄉為蚌峨鄉凹掌村公所。就是現在的村委會。以駐地凹掌得名。

凹掌:

村委會駐地。壯混合語:壯語“掌”一中間,意為凹塘中間。村居凹塘中間,故名。

那欠:

壯語:“那”—田“欠”一苞茅草,意為苞茅田。村居苞茅草田邊,故名。

龍包:

壯語,龍”一衝,“包”一苦竹,意為苦竹衝。村居苦竹衝,故名。

朱家中老寨:

以地處山衝,朱姓首居,故名。

朱家衝新寨:

因建村比朱家老寨晚,故名。

長衝

:因村居長衝邊,故名。

上魁姑:

壯語:魁姑:“魁”一衝,“姑”一腳,意為村居山衝腳,故名。同中魁姑與下魁姑構成片村。

中魁姑:

因居魁姑中部,故名。

下魁姑

:因居中魁姑之下,故名。

那波:

壯語“那”―田;“波”一坡,意為坡上有田的地方。村居山坡有田處,故名。

三七園:

原名奎硝,後以種植三七故名。

大洞口:

村居大洞口前,故名。

達內:

壯語:“達”一河,“內”一小,意為小河。村居小河邊故名。

上奎告:

壯語:“奎”一衝,“告”一腳,意為衝腳,村居山衝腳,故名。

兔博中:

壯語:兔博:“兔”一頭,“博”一山衝,意即山頭衝,因村居山的頂部山衝內,故名。

瓦房:

以建村前此地有一瓦房,故名。

田保:

村居一片荒地邊,後開墾為田,由荒地變成了寶田,寶演變為保,故名田保。

松山林:

因此地松樹多,故名。

三河衝:

村居三條河交匯處,故名。

魁非:

壯語:“魁,,—衝,“非”一火,意即火衝。以地處被野火燒過的山衝得名。

奎場:

壯語:“奎”一衝,“場”一杉樹,意為杉樹衝。村居杉樹較多的山衝,故名。

老歪衝:

壯語:老歪:“老”一滑桿,“歪”一廣藤,意為滑桿樹和廣藤。村居長有滑桿樹和廣藤的山衝內,故名。

三所:

村居三道埡口旁,故名。

苦李衝:

因村居長有苦李樹的山衝,故名。

大地:

村居一塊較大的旱地旁,故名。

硯山這些村子的名字,竟是這樣來的

一個地名一個故事

這裡面

你找到你家鄉了嗎

家在硯山

留言區抖起來~

TAG: 村居壯語得名意即彝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