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才天下無敵一生一事無成

白馬是一種馬,一般人只能長兩隻耳朵,這是大家都認同的。但是,古代有一個人卻偏偏主張,白馬不是馬,奴隸有三隻耳朵。不僅如此,他還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有力的論證。這個人就是公孫龍。

公孫龍是戰國時期名家的代表人物。這一天,他騎著一匹白馬出關,守關的小吏說:“最近國君有令,禁止任何人帶著馬出關。”公孫龍下馬說:“國君的命令,我自然遵從,肯定不敢帶著馬出去。但我現在騎的是白馬,白馬又不是馬,為什麼不讓我出關呢?”小吏很疑惑:“白馬怎麼不是馬?”公孫龍爭辯說:“‘馬’是對事物的‘形’方面的規定,‘白馬’則是對馬的‘色’方面的規定,對‘色’方面的規定與對‘形’方面的規定自然是不一樣的,‘馬’與‘白馬’又怎麼可能相同呢?何況,要買馬的話,黑馬、黃馬都可以,但是要買白馬的話,黑馬和黃馬就不行。如果‘馬’與‘白馬’是相等的,為什麼黑馬和黃馬可以賣給買馬的人卻不能賣給買白馬的人呢?”守關的小吏一時無法反駁,就讓公孫龍出關了。

辯才天下無敵一生一事無成

這個故事改編自《公孫龍子•白馬論》,《白馬論》和《堅白論》一樣,是戰國時期名家代表人物公孫龍提出的命題。當然,公孫龍對“白馬非馬”這個命題的論證,要比故事中所寫的複雜很多,後人對《白馬論》的解讀也各不相同,有人支援也有人質疑,至今仍有討論。

“白馬非馬”和“離堅白”這樣的論題在當時難倒了不少學者,公孫龍也因此很受平原君趙勝欣賞,在平原君那裡做食客,經常與人爭辯,來找公孫龍辯論的人,大多都被辯駁得啞口無言。

這一天,孔子的後代孔穿從魯國來到趙國,和公孫龍爭論,討論的問題是“奴隸是不是有三隻耳朵”。公孫龍的論證非常巧妙而有說服力,孔穿始終無法迴應,不久就告辭出去了。第二天,孔穿去拜見平原君,平原君問:“昨天你跟公孫龍進行辯論,你覺得公孫龍的論述怎麼樣呢?”孔穿說:“是的,他差點讓我相信奴隸有三隻耳朵。即使這樣,論證奴隸有三隻耳朵也是很困難的,公孫龍的論述很難得。只是,我還想向您請教:現在論證奴隸有三隻耳朵非常難,而且奴隸也確實不會有三隻耳朵;但是,論證奴隸有兩隻耳朵卻很容易,而且事實上確實只有兩隻耳朵。只是不知道,您是選擇簡單的、符合事實的論證,還是選擇艱難高深、但不符合事實的論證?”平原君沉默許久,沒有辦法回答。第二天,平原君招來公孫龍說:“你不要再跟孔穿辯論了,他的道理勝過文辭,你的文辭勝過道理。文辭勝過道理,最後終究會失敗的。”

辯才天下無敵一生一事無成

不久之後,齊國的鄒衍路過趙國,平原君讓他和公孫龍辯論“白馬非馬”這個命題。鄒衍拒絕道:“不行。所謂辯論,應該是區別不同的東西使它們不相侵害;釐清不同的觀點使道理清楚,不紊亂;發揮自己的意旨和概念,表達自己的觀點,讓別人明白,而不是故意迷惑別人。這樣,辯論勝利的一方維護了自己的觀點,失敗的一方也尋得了真理,有所收穫。如果是這樣的辯論,當然可以進行。但是,雙方用冗雜的文字去傳達虛假的知識,用浮誇華麗的辭藻取得對方的信任,巧妙地改變論證的主旨,讓別人不能夠找到他的意旨,這樣的辯論有違大道。這樣糾纏不清地討論,最後停止的是獲勝者。這樣的討論對君子有所妨害,我鄒衍是不會參與的。”在座的眾人聽了鄒衍的話都很贊同,公孫龍因此被平原君冷落了。

公孫龍的幾個命題之所以能難倒當時的不少學者,大概就是因為他在“名”,在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在事物的共性和個性等問題上有所研究,加之他能言善辯,所以一般人很難駁倒他的觀點。而公孫龍在那個時代就能有“白馬非馬”這樣的論述,也確實難得。

但正像孔穿和鄒衍指出的那樣:無論公孫龍如何善於辯論,終究無法影響到事實,即便公孫龍成功論證了奴隸有三隻耳朵,奴隸也長不出第三隻耳朵。因此,公孫龍的命題,除了因為違背大家的常識而使人感到新鮮外,並沒有太大作用。而在強調學說的實用價值的戰國時期,公孫龍的觀點自然就逐漸被人冷落了。

TAG: 公孫龍白馬平原君論證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