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深流長響水湖

文/王海

莊戶村西一公里處,有一條自北向南的“下西溝”,溝口在長城磨石口關外,溝水出谷後流向西南進入水關。溝谷中上游,有泉水湧現,日流量兩萬多方,泉水清冽,湧量可觀,經數道堰坎梯級攔蓄後,跌入一個個石潭,依次漫溢而下。谷水匯入莊戶溝峪後,西去會合三岔來水,再曲折向南,直入懷沙河東去。古代,因泉旺水豐,泉流澗水洶湧,又因水流自上而下極具跌宕之勢,每過一處,嘩嘩作響,最後轟然入潭,人們謂之為“響水湖”。

源深流長響水湖

然而將潭水稱之為“湖”,並不恰當,平常可見之水,僅是一條水量頗為豐沛的溝水澗流,以及三四個衝擊而成的小石潭。雖溝口石潭稍大,但也算不得湖,查訪早年的口碑及文獻,有稱其為水壺之“壺”的記述。似因整個溝谷空間,內闊外狹,谷口窄似水壺之壺口,自上而下,溝寬漸漸細小,且坡大流急,水至溝口跌入石潭,酷如一隻巨大水壺自山頂向下傾注。此按地勢,以象形名之為“水壺”之壺才是舊稱。只因年久,湖、壺同音,古代志書的採訪者或記述者,率然採用了江湖之湖。自古至今,人們多以史志文獻所記為權威,實不知古人篡志,路遠途艱,難以核實,即使派出採訪者,也多是在讀庠生,他們或隨口一問,便一記了之,並不深究到底是水壺,還是江湖之湖。以致人們只能按志書沿稱至今。

源深流長響水湖

響水湖水,出於溝底湧泉和流域降水。泉水源頭在湧口北十數里的黑坨山下。遠古時山谷幽深深,流進溝內的地下水,形成澗流表水。山澗上寬下窄,兩壁陡峭,蒼崖頹巖,久經風化,頻年坍塌,溝底被石塊逐漸架空抬高,原本的表水澗流,就漸漸暗伏於深厚的積物之下,再從薄弱之地湧出,汩汩如泉。

古人或近代的人們,視谷口石潭為龍潭。莊戶溝峪偎于山坳,曾經樹茂山高,相對於附近盆地平川,這裡溼度稍大,晨昏之際常有嵐霧上升縈繞。人們認為這裡必是神龍之舍,所以才會龍氣常飄。每遇春旱,附近村民便頭扎柳圈,肩負祭品,一路鼓吹,擁至龍潭祭神祈雨。眾人來到龍潭,領祭者按熟套手舞足蹈一番,口中唸唸有詞,隨後人們就紛紛向龍潭內拋饃擲果,以饗雨神。雖然多年祈雨不靈,但人們並不埋怨神靈,只會自責心未虔誠,因而凡遇春旱,祈雨不輟。

源深流長響水湖

也許某次巧合,人們一番折騰之後,山巔果然湧來大團雨雲,不時又落下了雨水,眾人卻不顧春雨溼涼,跪拜蒼天,誠感神龍賜下甘霖。

儘管響水湖祭天是世代勞苦農民的一種精神祈願,並無實效。但在悠久的歲月裡,響水湖水畢竟沖積、淤澱出了一方農耕文明。況且以響水湖為代稱的莊戶溝谷,更是古“渤海水”的源頭之一。

《光緒昌平州志·山川記》稱:“渤海水其源有四。一響水湖,一泉水溝,一珍珠泉,一慕田穀。以其同會於渤海所前,故以渤海名也。響水湖在磨石口外,由水關流入,東南經南冶村北,右合水泉溝水。其水由南冶口流入,東南會響水湖水也;又東南至渤海所前,左合珍珠泉、慕田穀兩水。珍珠泉田仙谷內,東南流經新營城前,左合慕田穀水,又西南會於渤海所南也;渤海水又東南流,過八渡河嶺,又東南至釣魚臺,會黃花鎮川河。及至出山,已入懷柔界矣”

千萬年來,一代代先民為響水湖的泉溪澗水,附加了深厚的人文智慧。谷水便以它們自然的天性,與一路匯入的支溝客水,匯流成河,攜帶著人們美好的祈願、山地的清新以及關塞文明,一路東去奔潮白,再匯潞河赴東海。

源深流長響水湖

響水湖驢鞍嶺長城

今天,以沉靜之心,站在長城嶺上,回朔源深流長的響水湖水,我們會驀然發現,它不僅是生命之泉、綠的使者、興農的命脈、水碾的動力、浮鴨沉魚的天堂,她更是以自己的至剛至柔,將泥土、岩石化灰成磚,再把磚石一塊塊凝結成了驚世的雄偉。今天,當我們登上北京結、西大牆、九眼樓、驢鞍嶺長城,俯視那滄桑不屈的慕田峪、擦石、磨石口時,一定能想到,這些憾人心魄的建築不但是中華民族融合的見證,更是中華民族愛國守土意志的宣示。然而,又有幾人想到,溶著大山風骨的響水湖泉水,與數百年前中華兒女的血汗一起,依然流淌在可見可感的民族魂魄之中呢。

響水湖水,你是不凡的。

TAG: 響水渤海莊戶水壺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