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仁心,救治千萬患者,誰來護衛醫者的生命安全?

醫者仁心,救治千萬患者,誰來護衛醫者的生命安全?

文/

吳其倫

《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於本月28日表決透過,該“促進法將”明確規定禁止任何人威脅、危害醫護人員人身安全,將於明年6月1日起實施。

醫者仁心,救治千萬患者,誰來護衛醫者的生命安全?

看到該話題的閱讀量達到9。9億,討論量也高達39萬時,我覺得非常欣慰,這個政策出臺得好!

而這個政策的出臺,不禁讓我想起近期的“楊醫生被殺事件”。

一位95歲高齡患腦梗塞後遺症的老年女性於12月4日來到楊文醫生所在的醫院就診,病人初到時狀況極差、意識不清,家屬卻簽字拒絕一切檢查,僅要求輸液。在輸液後病情沒有絲毫改善的情況下,病人家屬放聲:“如若病人過世,誰也別想活著。”

病人住院期間,家屬不接受疾病、不接受死亡,每天都會因為細微的病情變化去懷疑醫生的用藥與診斷,隨之伴隨的是無休止的辱罵與威脅。最終病人病逝,楊醫生於24日被患者家屬殺害。

楊醫生的同事事後發表自己的言論,心灰意冷,卻字字珠璣:“為什麼我一直不發聲?!我麻木了周圍人對我們死活的麻木,我悲憤於社會大眾對我們的偏見和仇視,我們臨床一線底層的吶喊在人心的曠野上,震盪不出一絲的聲響,不然何至於一次次的暴力傷醫、殺醫事件屢見不鮮?!”

這起惡性事件,令我寒意透骨:醫生,這一神聖且不容褻瀆的職業,在治病救人的同時,自己的安全為何卻難以保證?

醫者仁心,救治千萬患者,誰來護衛醫者的生命安全?

醫生救治千萬患者的病,那麼誰來護衛醫者的生命安全?

當醫生犯錯時,事件被無限發酵、升溫,所有人皆站在輿論的制高點大肆指責。當患者犯錯,發聲卻僅僅是醫療行業者的自鳴不平,那聲音太蒼白羸弱,轉瞬便湮沒於人聲鼎沸。甚至,連熱搜都被迅速撤下。

社會,其實一直欠醫生一個公道。

這些年來由於醫患糾紛所導致的極端事件與悲劇不一而足,究其原因千差萬別,但核心因素都可歸結為對於醫護人員的保護措施不力。

社會必須給醫生更多呵護、保護,而對暴力傷醫行為執行“零容忍”的正義裁決。

但僅有嚴懲是不夠的,透過更有效預防避免犯罪發生更為重要,要防患於未然。幾乎每一次類似醫療悲劇發生後,“醫院安保”、“醫生安全保障”、“進出人員安檢”等詞語都會被連帶提起,可隨著事情的淡化,悲劇被人遺忘腦後,週而復始,迴圈往復,直到下一次悲劇再發生,重蹈覆轍。

醫者仁心,救治千萬患者,誰來護衛醫者的生命安全?

我們從一個事件中要做的不單單是正義呼喚,而是要去尋找經驗教訓。

醫院人流量巨大,實行全員安檢進入的確不切實際,但十字區域、重點地區的嚴格檢查卻真的必不可少。又或者這樣發問——以醫院現有的安保資源,能否自如應對此類事件的發生?

是亦不可以已乎?這樣的醫鬧與糾紛何時才能畫上句點?

在我個人看來,醫患之間本應該是和諧的“救治與被救治”關係。醫者仁心,治病救人是作為醫生這項職業的神聖使命,更是其生存之道。患者,在生病或受傷後,唯有把自己交給醫生才能重回健康。

那麼不求病患有著“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覺悟,至少也不該出現“以德報怨”的行為,可近年來,醫患糾紛不斷,甚至引發惡性案件,這便著實悲哀。

在我看來,出臺禁止威脅醫護人員人身安全的政策,只是走了第一步,醫患溝通機制、醫療監督機制、醫療事故責任認定機制才是更加關鍵的一步。

醫者仁心,救治千萬患者,誰來護衛醫者的生命安全?

那麼,醫患矛盾該如何調和?我覺得應該從三方面進行努力。

其一,是提升醫生的職業素養,很多醫生的溝通水平確實有待提高。很多時候,醫生的素養低下,是產生這些悲劇的重要原因。

其二,是醫療機構力促診治透明化。聽則簡單,但實施起來卻難於上青天,醫院內部的制度性規定,也是醫生溝通的障礙之一,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檻,而重要的是如何跨越這道坎。

其三,是在醫患之間建立一個暢通的溝通機制。沒有患者那一個渴望生的眼神,就沒有醫者的奮不顧身。沒有醫者的竭盡全力,也就沒有患者的劫後餘生。醫院是每日與死亡相伴的場所,卻也是與希望與愛心相隨之處。

這是醫生對生命的敬畏,也是對職責的虔誠。所以,請多留一絲信任,多存一絲理解。

不要讓醫者仁心,兀自傷心!

TAG: 醫生醫者醫患患者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