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道教神系之財神

圖說道教神系之財神

清代早期石雕造像:劉海戲金蟬

前面在雷部神真中已經介紹了二位兼雷部元帥的武財神,即趙公明和關聖帝君。

財神,對大眾來說,多多益善;因此中國古代道教及民俗信仰的財神還包括二位文財神、賜福的天官、戲蟾的劉海、和合二仙(和氣生財嘛)、大肚能容天下的彌勒;現在還包括動物性的神獸貔貅、金蟾等等。

圖說道教神系之財神

清代合金屬造像:天官性質的財神

在中國,財神信仰特別廣泛,財神眾多,不同時代、不同地區各有異同。從歷史上看,出現過的財神有比干、范蠡、趙公明、關公、柴榮、五顯財神、元人何五路、陳入顧希馮之五子、財公財母、和合仙官、利市仙官,還有文昌帝君也帶有財神屬性、活財神沈萬三、財神使者等。在這些財神中,信仰最廣泛的是黑虎玄壇趙公明和五顯財神。

宋代有五聖信仰,其後又有五顯、五通、五道、五盜、五子、五路等名目。其來歷有許多傳說,一般認為五代時一夥強盜結義為弟兄,以搶劫發財後遂良心發現,以未盡孝道為憾,於是侍奉一貧困老婦為母,事事謹孝,言必聽之;從此改惡從善,以所盜之財佈施困苦之人;死後被供奉香火,祈之靈驗;明代立有五通神祀,五人被作為財神供奉。

到了明代,對財神的信仰達到一個高峰,道教大量吸收民間信仰中的“俗神”,財神信仰遂被納入道教。

趙公明、關聖帝君,此不贅述。說說文財神比干和范蠡。

圖說道教神系之財神

商代大臣:文財神比干像

民間所奉文財神為比干和春秋時的範蠢。民間年畫中文財神的形象多為比干:文官打扮,頭戴宰相紗帽,五綹長鬚,手捧如意,身穿蟒袍,足蹬元寶,面目嚴肅,臉龐清理。《史記·殷本記》記載:比干為殷紂王叔父,忠正耿直,見紂王荒淫暴虐,常直言進諫。紂王惱怒,又聽信妲己饞言,將其剖心。後來的民間傳說將此演變為:比干怒視紂王,自已將心摘下,置之地上,出王宮,廣散財寶;雖無心,但因服姜子牙所贈靈丹妙藥,仍活人間;因其無心,故不煽不私,在其手下做生意,買賣公平,童叟無欺,故被尊為財神。讚揚比干忠義無二並一次啊警誡商人不可“為富不仁”。

圖說道教神系之財神

陶朱公:文財神范蠡

另一位文財神是春秋時代越國的范蠡,又稱陶朱公,本為越王勾踐之大臣。曾助勾踐打敗吳王夫差,成就霸業,後改名易姓,浮海隱於齊地,事農經商,曾三次發財,三次散盡次財富,三次致富;商賈之家多祟奉之。

其它財神如劉海、柴榮等,皆有地域和世代的差異,但信仰的目的皆是一樣的。

圖說道教神系之財神

清代瓷器上的劉海

民間奉祀財神,或於正月初一去財神廟敬奉,或在家接財神帖子,或在店堂迎接由人裝扮的財神。迎財神都在春節,是除夕之夜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春節吃的餃子,中國民間有些地方稱作“財神爺給的元寶”。除夕之夜守歲,人們徹夜不眠,等著迎接財神。“送財神的”多為一些小販和一些貧寒子弟,拿著印製粗糙的財神爺像,穿街走巷,高喊送財神。讓人們恭敬地接進家裡,有時一個除夕之夜要接進十幾張財神像。民間有“財神到家,越過越發”的信仰。祭財神是在正月初二,把除夕接來的財神像紙馬,集體祭拜,然後焚化。祭品多用活鯉魚和羊肉,取“魚”、“羊”之合,乃為“鮮”意,以示新財神降臨,一年都發新財。有些地方午飯要吃餛飩,俗稱為“元寶湯”。

舊時的財神廟在正月初二開廟,人山人海,香火甚盛。今天的求財神習俗已變得日新月異,具有諸多與時俱進的因素。

財神信仰遍佈世界各地,是大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最直接反映,是世俗生活中難以“免”掉的“俗”。

TAG: 財神信仰比干趙公明范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