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 姑娘顧家,兩邊不發 ,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俗語 姑娘顧家,兩邊不發 ,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俗語是一種常見的民俗智慧,濃縮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經驗,也包括了家庭處事。其中有一句俗語“姑娘顧家,兩邊不發”流傳至今,它說的是什麼呢?實際上,這話就是一句很經典的、關於女子出嫁之後、如何處理婆家與孃家之間關係的總結。

“姑娘”這個詞在古代有幾種含義,可以指未嫁之女,比如《紅樓夢》裡的“林姑娘”;也可以指嫁出去的女子,和“姑母”、“姑姑”一個意思,《老殘遊記》第八回:“姑娘者,姑母之謂也。”而這句俗語是說,嫁出去的女兒還方方面面顧著孃家,兩家必定都不得興旺。

俗語 姑娘顧家,兩邊不發 ,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兩家當然是指孃家和婆家了。古人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就是夫家的人,她對於孃家來說是個“外人”,常言道“肥水不流外人田”,如果有了什麼好處,她還只惦記著往孃家搬,那麼結果肯定是兩邊都好不了,因為亂了綱常——這種認知有很明顯的傳統色彩。

不過到了現代,還是有很多人對此持贊同態度。原因很簡單,近年來,網路上流行起一個新詞,叫做“扶弟魔”,男人們紛紛吐槽,妻子把自己小家的錢財都拿去幫襯孃家,幫扶弟弟(或者哥哥),結果孃家是個無底洞,自己的小家也過得十分艱難,兩邊都沒好起來。

俗語 姑娘顧家,兩邊不發 ,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女人出嫁以後,照顧孃家是不是應該的?這個問題從古代討論到現代,也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不過,古時候的女子“顧家”,基本是不被允許、或者很不受歡迎的。我們常見的《詩經》裡就有不少女性作品,她們寫詩大多是因為遠嫁他國、再也不能回孃家,內心苦悶。

古代女性回孃家(歸寧),必須得到夫家的批准。《詩經》收錄周朝到春秋時期的作品,那時候的諸侯國公主出嫁,做了王后、或者諸侯夫人後,基本就一生見不到故鄉,“父母沒,不得歸寧”,反而是普通士大夫的妻子可以,“卿大夫之妻,父母雖沒,尤得歸寧”。

俗語 姑娘顧家,兩邊不發 ,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可見,這種女人“出嫁從夫”的傳統由來已久,公元前660年,衛國的衛懿公沉迷享樂、愛好玩鶴,不理朝政,赤狄趁機攻打衛國,衛懿公兵敗被殺。許國的國君夫人(許穆夫人)是衛國宗室女、衛懿公的堂姐妹,她聽說了衛國的情況後心急如焚,想回去看看,也不被允許。

俗語 姑娘顧家,兩邊不發 ,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再到了後來的封建社會,女人“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慢慢成為了公認條例,如果哪個女人過多照顧孃家,必定要被人在背後說上些閒話。民間這種說法更普遍,因為當時的人覺得,娶妻就是為了給自己家添丁添口、多一份勞動力,女人首先應該孝順公婆;

如果她眼裡還是隻有孃家,沒有婆家,婆媳矛盾就免不了,自然無法“家和萬事興”。到了現代,這種思想慢慢沒有那麼流行了,更多的人支援“孝順父母”、“獨立自主”,不贊同“孝順公婆第一”,但也有人反對妻子太顧孃家。你認為,老祖宗的話放到現代還有道理嗎?

TAG: 孃家出嫁衛國歸寧衛懿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