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殖民者是如何登上印度歷史舞臺的?

西方殖民者是如何登上印度歷史舞臺的?

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從好望角出發,沿著非洲大陸的西海岸到達印度西南海岸的港口卡里庫特,葡萄牙人利用當時南印度的分裂在西海岸建立了基地,控制了印度至歐洲的貿易通道。從此,西方殖民者正式登上了印度的歷史舞臺。

16世紀後,荷蘭人、英國人、法國人也都急切地來到印度,企圖尋找海外市場。1600年,英國商人在印度建立英國東印度公司,其他國家也跟著模仿,建立了一個個東印度公司,比如荷蘭、丹麥、葡萄牙、法國和瑞典等。

這些東印度公司原本是為了進口茶葉、瓷器、絲綢、棉花等物品而建,但印度政治風雲的鉅變,那些打著公司旗號的國家有了更大的野心,開始由單純的貿易變成搶奪這個國家的領土、資源和財富。於是殘酷的殖民時代開始了。

1707年,莫臥兒帝國的國王奧朗則布去世後,帝國分崩離析,南亞次大陸再度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12年後,奧朗則布大帝的四兒子穆罕默德沙戰勝了他的幾個兄弟,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但沒幾年,那些大大小小近600個土邦國紛紛自立為王,最大的土邦的國王甚至想取代穆罕默德沙當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皇帝。

這種內鬥的局面正是西方殖民者喜聞樂見的。而那些所謂的東印度公司,正是西方國家進行殖民擴張的工具。對西方殖民國家來說,那個時候他們都處於資本原始積累階段,沒有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進行海外擴張和掠奪。

但那些商人卻願意冒險遠渡重洋,政府不出一兵一卒就能坐享其利。所以東印度公司就這樣成了西方國家侵佔印度的軍隊,同時殖民國家之間也有矛盾,誰也不願意多讓出一分給別人。此時,英國的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了,實力早已增強。

英國東印度公司依靠國家的軍事支援,輕輕鬆鬆打敗了法國在印度的勢力,法印公司只好暫時撤出印度,轉向了中印半島,到那裡殖民去了。此前,葡萄牙人的商館已被荷蘭人奪寨,而荷蘭人軍事力量並不強,這樣英國就取得了殖民印度的獨家特權。

這時的英印公司不僅大搞貿易,還仗著英國的支援,實際上已經侵佔掌控了印度的孟加拉。比哈爾和奧里薩三個省。印度人眼看著自己的領土被英國人侵佔,欺負到這個地步還是有抗爭的。在印度南部,英國遇到了強勁的對手邁索爾猛虎之稱的提普蘇丹。

號召軍隊拿起武器給殖民者點厲害瞧瞧。在前兩次戰爭中,邁索爾並未佔到半點便宜。但第三次戰爭中,邁索爾失去了一半國土,賠款三千多萬英鎊,但提普蘇丹還想和英印公司再鬥一鬥。他增建都城的炮臺,補充騎兵和馬匹,招募和訓練步兵,獎勵農耕,很快地恢復了過去的繁榮。

當時法英公司在幾年的偃旗息鼓之後,藉著國內大革命的高潮又恢復了在印度的勢力,並擬就了驅逐英國人的計劃。提普認為機會來了,試圖和法國結盟,共同來打擊英印公司。關鍵時刻,英印公司迎來了新的總督,他就是後來戰勝法國拿破崙的韋爾斯利。

他拆解了法國與邁索爾的聯盟,當拿破崙在歐洲連連失敗,自身難保的時候,法英公司退縮了,最終提普寡不敵眾戰死沙場,邁索爾抗爭了32個年頭,還是亡國了。在西印度衝在最前面的是馬拉特人聯盟國家,英國人經過三次戰爭才將其征服。

在北印度,英國人最強的對手是錫克人的旁遮普國家。兩次錫克戰爭後,英國人才征服了西克。印度雖然是分裂的,但無論是孟加拉。邁索爾還是馬拉特聯盟,實力都比較強,但最後為什麼都被小小的東印度公司給打趴了呢?

首先,印度的自身原因佔了很大一部分,每一個王宮國家都存在著封建上層的內鬥。東印度公司抓住了這個機會,利用這些矛盾培養內奸,最後在裡應外合之下,英國人用政治手段彌補軍事力量的不足佔據了上風。其次是英國方面,他們計程車兵在印度雖然不多,只有幾萬人的部隊,但是他們建立了一支龐大計程車兵隊伍,利用各種手段隴路了二十多萬人用印度人去列印度人。

同時,英國還採取了殺雞儆猴的辦法,重點進攻幾個國家,同時用各種手段逼迫其他王宮,讓他們承認東印度公司的保護,以此來集中最大兵力專心打剩下幾個還在掙扎的國家。1854年,莫臥兒名義上的皇帝巴哈杜爾。莎二世所立的太子病死。

英印公司禁令再立太子,並強逼皇帝搬出皇宮。這個時候幾乎所有土邦國家都不敢和英印公司對著幹,都只得乖乖承認英印公司的宗主權,就這樣一個打著公司旗號的政府開始慢慢在印度成型。東印度公司一直都是以賺錢為目的,現在他們費了大力氣,終於征服了印度大片領土,怎麼可能不狠狠壓榨一番呢?

在孟加拉英印公司透過不斷更換統治者索取獻禮,把國庫搜刮了一遍又一遍。接著他們盯上了農民的錢,瘋狂榨取土地稅,實行短期包稅制。誰出價高,土地就包給誰,稅額被急劇提高,農民收入不足以納稅就遭到監禁拷打,最終,窮苦的農民被迫成群結隊的逃亡。

為了保證英國紡織品在印度的絕對市場應用公司實行天差地別的關稅政策,英國紡織品進入印度只徵3%左右的象徵性關稅。而印度棉紡織品輸往英國卻徵收50%以上的重稅,千百萬的手工業者因此失去了生活來源,大批人因飢餓而死亡。

僅1770年的孟加拉大饑荒就餓死了1000萬人,約佔孟加拉人口的三分之一。在英國公司到來之前,印度曾經是世界上最繁榮富庶的地區之一,而在變為英國的殖民地之後,印度就成了一個被西方人鄙視的落後國家。但英印公司還不滿足他們不僅要在經濟上控制印度,還妄圖用宗教神學那一套給印度人民洗腦。

他們採取種種手段鼓勵基督教的傳播,甚至狂妄地叫囂,要把基督教的旗幟插遍整個印度。當歷史的車輪滾動到這裡的時候,“常敗‘民族似乎成了印度的代名詞。他們一次又一次的被外族人暴揍,一次又一次的委屈求全。其實印度人還是聯合起來反抗過的,印度大起義就能證明這一點。

1857年初,英軍隊改用恩費爾德萊福槍,這種槍的子彈包皮上塗有豬油或牛油,使用時需要用牙咬。印度教不吃牛肉,伊斯蘭教不吃豬肉,士兵中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認為這是對自己宗教感情的侮辱。這次塗油子彈事件也成了起義的導火線。

1857年5月10日,駐米魯特計程車兵率先起義,連夜向德里進發。不到四個月,奇異地區就擴充套件到了整個北印度和大片中印地區。參加起義的有農民、手工業者、士兵、宗教人士和部分封建主,其中大多數士兵是農民。他們剛翻完土地就穿上軍裝。

最初起義運動還是搞得有聲有色,為了有組織有紀律的對抗英軍,起義者們透過選舉在德里建立了政權機構,採取了許多革命措施,如懲治內奸、打擊投機商,向富商徵收特別稅,取消鹽稅,分給起義犧牲戰士免稅土地的。面對印度人民這樣有組織有謀劃的起義,英國殖民者還是驚到了,但他們很快就制定了作戰方針。

當時駐印度的英籍士兵只有四萬多人,他們趕忙從伊朗調兵,並把正派往中國的軍隊中途截留,同時徵召尼泊爾和旁遮普的封建主的軍事力量。1857年9月14日英軍反攻德里,起義者在巷戰中堅持了6天后不得不撤出,英軍把被俘的起義者綁在炮口上轟擊,平民被殘殺者無數,許多建築被夷為平地。

德里陷落使起義局勢急轉直下,其他城市也相繼被英軍佔領,起義者轉入游擊戰。1859年7月,游擊戰領導人坦地亞。託比被以內奸出賣被捕,英勇就義。印度人民的大起義就這樣結束了。論起失敗的原因,其實主要還是在印度人自身,多數封建主站在英國人這邊,領導起義的少數封建主只想恢復原來的封建秩序,這種舊式起義是不可能取勝的。

1858年11月英國女王維多利亞釋出公告,尊重印度封建主的地位、宗教和榮譽,不再兼併土邦。同時,英王宣佈印度次大陸地區為一個國家即印度帝國,皇帝當然是英國女王。1861年,印度議會法透過賦予總督立法權,印度似乎真的成了一個獨立的國家,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英屬印度”“英印政府”這個稱號也代表了印度徹徹底底成為了英國政府的殖民地。

TAG: 印度英印東印度公司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