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柴讀史43——宜州龍溪之魂今何在?

高山柴讀史43——宜州龍溪之魂今何在?

每每想起黃庭堅之《宜州乙酉家乘》記錄的宜州之龍溪,已經被現在的宜州人忘得七七八八了吧?人們對宜州新大馬路“龍溪路”也許也不會了解龍溪之名緣了吧?

2000年前的宜州,建城時肯定想到生活用水,但古人是忌諱水患的,稱之為“瀆”,因此會選擇建在地勢不高也不低的地方,取水和避水,都要適度,於是有了宜州古城。而龍溪是地下河水,也是宜州古人的生活供水網,或穿城而過,或為護城河。稍有年紀的人,都會記得它叫“大溝”、“小溝”,記得從城南涓涓清流滋養萬物的景象:捕魚撈蝦,放養鴨鵝,人們錘洗布衣的棒錘聲,與蛙叫聲形成合奏曲,此起彼伏,甚至經常看到五步蛇,金環蛇、銀環蛇等,所以捉蛇打拐(青蛙),危與機,都在那裡。這是一個原始完美的生態環境,生機盎然。

黃山谷來到宜州,喜歡上了宜州的龍溪。他居於小南門樓,在《宜州乙酉家乘》裡記及它的有:“

小南門石橋上

民家

浴室

”、“

溝澮

皆盈”、“

溪水

溢入城濠,井泉皆達”、“郡守殺鵝於城南之

龍泓

”,,,休閒沐浴,瞭然於此,還造就了宜州八景之“墨池煙雨”,又把自己的刀筆書體修改,硬是把書家厭惡痛絕的掛蛇寫成了飄逸的元祐腳,得以傲視書史,說明龍溪之於宜州人民,之於一代書法大家,都浸淫著秀氣靈蘊。於是宜州古賢把山谷祠(紀念堂)稱為龍溪書院,龍溪,潺流著宜州的文脈。

高山柴讀史43——宜州龍溪之魂今何在?

可是,覆水難尋,地下游龍,可惜後輩已是懵懂不清了。如今城中小橋流水,早已銷聲匿跡,《府志》記載的五通橋(七星橋)、東邊的平政橋、柔軟橋、迎恩橋、興賢橋、三里橋、洗馬橋、周公橋、雙橋、升高橋等,西邊的定遠橋、獅子橋、滑石橋等,南邊的武定橋、龍濟橋(黃庭堅命名)、綠波橋、澄綠橋、銅鼓橋、安遠橋、古誓橋、五拱橋等,也已化為烏有,依然存在的惠東石橋(會通橋),也被水泥厚厚地覆蓋了,龍溪,也只能在龍江邊看到它被生活汙水汙染後無力地流到河裡。

宜州本可以擁有江南水鄉之景,卻堅定地不忘古心,棄水立山,古之龍水縣變成宜山縣,龍水郡換成宜州,心甘情願地成為山城,雖說宜州人愛山的堅毅,不喜水之楊花,卻少了許多情趣。相反地,柳州愛柳之綠嬈,卻把馬(平)之紅火忘記地乾乾淨淨,這也是歷史的無奈。

TAG: 宜州龍溪石橋乙酉家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