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5年,遼國在北京順義射殺的怪獸“駁”,到底是啥動物?

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宋朝派知制誥劉敞出使契丹。在途經順州(今北京順義區)的時候,契丹人來說,在順州的山中發現了怪獸,大家都不認識這個怪獸是什麼,聽說劉敞博學多聞,所以來問問。

1055年,遼國在北京順義射殺的怪獸“駁”,到底是啥動物?

幽雲十六州 圖片來自網路

歷史背景

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宋朝派知制誥劉敞出使契丹。在途經順州(今北京順義區)的時候,契丹人來說,在順州的山中發現了怪獸,大家都不認識這個怪獸是什麼,聽說劉敞博學多聞,所以來問問。

據《宋史 劉敞傳》記載:“順州山中有異獸,如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識,問敞。敞曰:“此所謂駁也。”為說其音聲形狀,且誦《山海經》、《管子》書曉之,契丹益歎服。”

契丹人明白了,可讀者們卻糊塗了。這個“駁”究竟是個啥動物啊?

據《管子 小問篇》的記載:“桓公乘馬,虎望之而伏。桓公問管仲曰:“今者寡人乘馬,虎望見寡人而不敢行,其故何也?”管仲曰:“意者君乘駁馬而盤恆,迎日而馳乎?”公曰:“然。”管子對曰:“此駁象也,駁食虎豹,故虎疑焉。”

在這段記載中,第一次出現了“駁馬”這個詞,並且“駁馬”是可以騎乘的。因為齊桓公駕車的馬匹中有駁(毛色不純之馬稱為駁)馬,又迎著太陽行駛,使老虎的眼睛一時看不清,誤認為這其中有駁,所以才害怕得跪伏等死。

1055年,遼國在北京順義射殺的怪獸“駁”,到底是啥動物?

圖片來自網路

《管子 小問篇》的記載並不是孤證,據《山海經》記載:“中曲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駁,是食虎豹,可以御兵。”

由此來看,駁好像並不是馬,而是一種怪獸,有點類似於西方神話故事中的獨角獸。

根據以上這兩條記載的互相印證,我們可以得知,在上古時期確實是存在著“駁”這種動物的。

忽雷駁是“駁”嗎?

但是自此之後,典籍中就失去了“駁”的記載。一直到了唐朝,在秦叔寶的身上又找到了“駁”的蹤跡。

在《酉陽雜俎·語資卷》中有這樣一條記載:“秦叔寶所乘馬,號忽雷駁,常飲以酒。每於月明中試,能豎越三領黑氈。及胡公卒,嘶鳴不食而死。”

看過《說唐》的朋友們應該有印象。那就是隋朝大將尚師徒有一匹寶馬,名叫“呼雷豹”。後來被秦叔寶搶走。在小說的描寫中,該馬“其叫聲若虎吼,平時不叫喚。但只要此馬一叫,其他馬匹則大小便失禁,主人控制不住,自然會被尚師徒所乘,斬下馬來。由此看來,這匹呼雷豹和《山海經》中記載的“駁”很類似。那麼,秦叔寶騎乘的“忽雷駁”真的是“駁”嗎?

1055年,遼國在北京順義射殺的怪獸“駁”,到底是啥動物?

圖片來自網路

秦叔寶的“忽雷駁”之所以起了這麼個名字,應該是和隋唐時期的一種樂器忽雷有關。這其中的原因可能就是“駁”的叫聲大,和忽雷彈奏的聲音相像,又因為該馬身上毛色不純,所以就命名為“忽雷駁”,和《山海經》中記載的“駁”不是一個物種。

《說唐》中的“呼雷豹”應該是參照了秦叔寶的“忽雷駁”才給尚師徒的馬起了這個名字。

“駁”應該就是《山海經》中記載的怪獸

可是,自春秋時期以後,“駁”好像從人間蒸發了一般,在典籍中失去了蹤影,直到北宋至和二年,才在順州(今北京順義)發現了蹤影。由此可見,《山海經》中關於“駁”的記載是真實的,它並不是馬,而是一種怪獸。

可惜的是,自此之後,“駁”又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不出意外的是,“駁”這個物種已經滅絕了。

1055年,遼國在北京順義射殺的怪獸“駁”,到底是啥動物?

秦叔寶像 圖片來自網路

TAG: 秦叔寶記載怪獸順州忽雷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