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棺材在下葬途中不得落地?是迷信?其中有著科學依據

引言

據相關考證發現,從進入舊石器中期起,隨著農業經濟的出現和發展,人類歷史進入氏族社會時期,定居逐漸成為多數人的生活方式。

與定居相伴的是喪葬的發展。據人類學家和民族學家的研究,認為當時的喪葬主要有兩大功能:一是避免傳染性疾病的散播:二是讓死者免遭野生動物的啃食。

為何棺材在下葬途中不得落地?是迷信?其中有著科學依據

生產力、私有制、祖先崇拜和萬物有靈論的發展對喪葬意義重大。古代人們想象中死後的狀態不僅成為死者生前延續的標誌,人們還嘗試將生前所獲得的“榮華富貴”帶到“地府”中去,或帶到“下一輩子”。於是,葬禮隨之發展起來。

就種類而言,進入到晚期智人時期,喪葬的儀式和方式已經多得不可勝數,火葬、土葬、木葬、水葬、懸棺葬、塔葬和衣冠冢等;如今,還出現罕見的冰葬等。其中,土葬的方式最流行,基本上在全世界都能見到。在我國,土葬儀式相當嚴格和有講究。有人認為,棺材下葬途中不得落地,並非是迷信,有科學的依據。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悠久的古代葬俗,具有“通往來生”的含義

論喪葬的有文記載,最早在周朝時期就有,且已經形成一個體系。據《周禮·春官·大宗伯》的描述:“以凶禮哀邦國之憂,以喪禮哀死亡…以吊禮哀禍災。”

如此而言,“凶禮”用於為國解憂,“喪禮”用於死者,各種禮儀都有其用處。幾千年來,這些禮儀並沒有因為時間的變化而消失,倒是為一代代國人所繼承,如今依然能夠見到其存在的痕跡。

為何棺材在下葬途中不得落地?是迷信?其中有著科學依據

據眾多民族學家的觀點,生死觀是喪葬儀式的核心內容。祖先崇拜是階級社會中要形成以前的一種崇拜形式,是後來宗教崇拜的要素之一。所以,在各類宗教中,都非常直言不諱地面對人類的生死,並持有各自的觀點。

在佛教中,認為人有“八苦”,它們分別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和五陰熾盛。從中可以看出,生、老、病、死已經佔據半數,體現出佛家的相關觀點。

儘管新生嬰兒會給全家人帶來歡喜,但也是生命的開始。人們必須學會敬畏生命,給新生以祝福。

儒家中,亦提倡“生死由命”和“事死如事生”的價值觀,並不懼怕死亡的存在。為尊重這一事實,先是從尊敬死者開始,生者會給死者以重大而嚴肅的葬禮,以表達對生命的敬畏。

為何棺材在下葬途中不得落地?是迷信?其中有著科學依據

《荀子·禮論》曾雲:“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事死如生。”荀子想要表達的就是“視死如歸”或“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觀。如果用封建迷信去理解,那麼就會認為靈魂存在,但從如今的科學角度而言,死亡必非是一件可怕的事,只是遵從自然規律而已。所以,人們應當“事死如事生”。

據《禮記·曲禮下》記載“居喪未葬…既葬,讀祭禮。”從這裡可以看出,《禮記》提倡的是土葬,且要求生者在對死者下葬的過程中“讀祭禮”,送死者走完最後一程。

其實,從豪華的喪葬儀式以及殉葬制度來看,古人相信死者會有來生,只要給使者舉辦隆重的儀式和陪葬豐富的葬禮,他們將會在地府中享受生前的榮華富貴,或帶到來生中去。

所以,古代的喪葬習俗中,非常注重食者通往來生的問題。為達到這一目的,在對死者下葬的過程中,通常都有一些奇怪的規定,比如“棺材下葬途中不能落地”等的習俗,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為何棺材在下葬途中不得落地?是迷信?其中有著科學依據

二、為什麼要“棺材不落地”?

中國人非常注重入土為安的習俗,孔穎達直言:“喪禮,謂朝夕奠下室,朔望奠殯宮,及葬等禮也”。其大概的意思就是,一定要將人下葬到土地中去,否則將不會得到安寧。

幾千年來,北方的喪葬習俗都遵從這一觀點,同時還衍生出“棺材下葬途中不能落地”的規定。那麼,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難道真的與封建迷信有關?

其實,這與一種信仰有關。進入封建社會中期,喪葬習俗中越來越流行“落地為墳”的喪葬禮儀,即棺材下落的地方,就是墳墓建立的地方。如此信仰,並非沒有例子,諸葛亮的下葬方式就是最好的事證明。

有人認為,起初這種信仰的功能就是為了防止盜墓賊,希望在隨機性的下葬過程中混淆盜墓賊的視聽,從而保證死者不被騷擾。無論出於什麼目的,“落地為墳”已經成為一種潛在的習俗。

為何棺材在下葬途中不得落地?是迷信?其中有著科學依據

如此說來,“落地為墳”還是有其現實意義的,不是封建迷信的一種體現。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人去世以後,將會“塵歸塵土歸土”,不會留下一絲生命的痕跡。如果把“落地為墳”同封建迷信牽扯到一起,難免有一些牽強。

在漢族中,最流行的喪葬方式就是提前找到下葬地點。許多人年輕的時候,都會提前給自己找一個身後“落腳點”。民族學家認為,這是“落地為墳”習俗發展的下一個階段,在這以前,喪葬習俗中仍然保留原始社會遺俗。

“落地為墳”是居無定所才有的一種喪葬方式,自從人類逐漸定居下來,這一方式則開始被淘汰,代之的是提前找好下葬地點。蒙古族就是很好的例子,元太祖成吉思汗去世的時候,採取的也是“落地為墳”,與其居無定所的民族習俗有關。

所以,“落地為墳”不是迷信。那麼,如何從科學的角度去解釋“棺材不落地”?

為何棺材在下葬途中不得落地?是迷信?其中有著科學依據

三、“棺材不落地”的科學解釋

對於“棺材不落地”的解釋,一半中包含有生者對死者的尊敬,另一半更多的是關注抬棺人的安全問題。

人去世後,體內將會停止新陳代謝,隨著最後一轉的細胞在72小時之後死亡,人的體重也隨之增加。對於抬棺人來說,抬棺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在抬棺的過程中,死者的家屬更希望抬棺人一鼓作氣地抬完。一來是希望死者一路順風,來生不磕磕碰碰、走走停停;二是一口氣抬棺,不會在很大程度上消耗抬棺人的力氣,減少抬棺人在走動過程中因為沒有力氣而帶來的風險。

所以,“棺材不落地”主要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第一、為表示對死者的尊敬,死者的家屬希望抬棺人一口氣做完工作;第二、“棺材不落地”主要遵循的是千百年來的遺俗;第三、為抬棺人的人身安全考慮。

為何棺材在下葬途中不得落地?是迷信?其中有著科學依據

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的價值觀已經出現轉變,對於喪葬習俗的接觸也發生改變。在韓國地區,人品擁擠成為最大的事實,為降低喪葬所帶來的成本和極大程度地擴張生者的生存空間,那裡已經普遍流行冰葬,即人去世之後,透過速凍的方式處理屍體,讓屍體快速地被大自然所降解,從而減少墓地等帶來的空間壓縮。

這麼做還有一個好處,那便是符合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據說,這種喪葬方式已經引入到武漢地區,正在逐步推廣之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火葬和殯葬將會成為主流,所謂的“棺材不落地”將會成為歷史。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TAG: 喪葬落地死者抬棺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