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最難化的三條龍,不躍龍門難化龍,一條龍也不是好應龍

接上篇→→

三、不躍龍門難化龍

說到這個應龍,大概是中國神話裡最有名的一條龍了。

傳說黃帝蚩尤大戰時,為助黃帝爭帝而於南極殺蚩尤、斬夸父。《山海經·大荒東經》:“

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兇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覆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

傳說她還幫助過大禹治水,以龍尾畫地成江、開闢龍門,並擒下無支祁。《嶽瀆經》裡有:“

九年,無支祁為孽,應龍驅之龜山足下,其後水平

”這個無支祁是孫悟空的原型,一個石頭裡蹦出的妖猴,禍亂四方發大水,諸神誰也幹不過他,最終卻敗在應龍手下。所以說這個應龍,堪稱當時戰力第一的無雙戰神。

在神話體系裡,應龍全稱應時之龍、應德之龍,其名為吉,亦名庚辰,即黃龍、飛龍,據古籍所載,應龍庚辰為

黃色龍鱗、五彩羽翼、五爪,

也就是長了翅膀會飛的五爪金龍,這可是龍族裡最高貴的品種。

《荊州佔》說她是

天神

太一

之妃

,《雲笈七籤》稱其為“

天之後妃

”、“

女王星

”。《淮南子》、《大藏經》裡說應龍生鳳凰、建馬、麒麟,而鳳凰生一切鳥,麒麟生一切獸,應龍即為世間鳥獸共祖。各種版本不一,但應龍肯定是頭母龍無疑。

《潏水集》贊曰:“

應龍出重淵,奮迅彌宇宙,收藏入無間

”。意思就是,當應龍伸展身姿時,八維也不足以容納,可以充塞整個宇宙,但當她收縮身形之時,卻可以進入無間之間。

大家都知道,龍這種生物,是中華民族崇尚的精神圖騰,全世界所有的華人都自稱是“

龍的傳人

”。

《西遊記》中最難化的三條龍,不躍龍門難化龍,一條龍也不是好應龍

這種誰都沒見過的神奇生物,對國人有著特殊的意義。關於龍的來歷,大體有兩個版本:

一是鯉魚躍龍門。

據《尚書》《史記》等史書記載:堯舜時代,洪水氾濫。堯派顓頊之孫鯀專治水患,因鯀用塞堵之法,九載無成。舜便殺了鯀,又命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採用疏導法,鑿開龍門山,使黃河之波濤奔流其間,出龍門一瀉千里。

《三秦記》中記載:“

大魚集龍門數千,不得上,上者為龍,下者為魚

”。相傳每年三月冰化雪消之時,黃河中的鯉魚自百川而來遊集於龍門之下,競相跳躍,一登龍門,雲雨隨之,天火燒其尾,鯉魚便化為龍。登不上者,只能繼續乖乖做魚了。

二是蛇蛟化龍。

《述異記》中記載,蛇百年可化成蛟,蛟修行千年,歷經天雷之劫後可化成龍,然後龍可經百年化為角龍,千年之後再滾滾雷劫化為應龍。從成長經歷看,蛇歷經千難萬險,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其實力肯定比鯉魚化的龍要強不少。

有人形象的比喻:鯉魚化龍相當於中國古代的科舉,當時的科舉透過率非常低,但一旦透過科舉獲得功名,那麼就等於魚躍龍門,一飛沖天了。

而蛇化龍呢,則是科舉之外的另外一種上升的途徑,我們可以理解為在邊疆服軍役,然後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戰鬥,立了一次又一次的軍功,最後成就不朽傳奇,這種方式比起鯉魚化龍要艱難許多。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這裡面可是有不少深度挖掘的東西。要知道,鯉魚躍龍門是有具體地點的,目的是為了歸流入海,而蛇化龍呢,是要飛昇上天的,這飛天是不是也需要具體的地點呢?

當然,蛇化龍也是需要條件的,

魚躍龍門,過的是河關;而蛇躍龍門,過的則是天關。

淶水野三坡的龍門天關,就是神話裡著名的蛇蛟飛天之處。這裡有三峰品立,形如門戶,故稱為

龍門。

各山峰雄奇挺拔,斷崖絕壁高聳入雲,是霞舉飛昇的絕佳場所。相傳,當年的應龍,就是在這個地方潛修數千年,歷經九重雷劫,飛昇上天化為中華祖龍的。

龍門天關,自古就是京都西出塞外的交通要道,素有“

疆域咽喉

”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金、明、清朝都曾在此設關把守,現存完好的“

大龍門城堡

”、“

蔡樹庵長城

”,與其外圍的軍事設施遺址,仍能看到一個完整的古代關隘防禦體系。

如今的龍門天關景區,已成為舉世聞名的休閒遊覽勝地,進到山裡後,奇峰幽壑、激湍飛瀑、茂林修竹,都會紛紛闖入你的視野。

《西遊記》中最難化的三條龍,不躍龍門難化龍,一條龍也不是好應龍

景區內的上天溝,溝內九條瀑布飛流直下,天梯瀑落差達40米,氣勢磅礴,十八潭清泉恰似珍珠鑲嵌其中,萬畝原始次生林鬱鬱蔥蔥,古樹磐石,如入天庭仙境。

大龍門城堡西北一華里處的龍門峽,兩側群峰競秀,斷崖絕壁直插天際,谷中清泉溪流激浪奔騰,景色尤為壯麗。兩側山崖峭壁上留有30多處摩崖石刻,都是明、清時駐守關隘的武官留下的真跡,其中以“

萬仞天關

”、“

千峰拱立

”最為醒目,字高2。7米。

其餘題字大小不等,內容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為描述關山險要雄偉,以振軍威,多用楷書寫成,字跡遒勁渾厚,筆力頓挫沉雄,各具風格。另一類則是描述山河秀麗俊美,以激發將士和民眾的愛國熱情,這一類多用行書、草書寫成,運筆瀟灑自如,是難得的珍品。

題書者有明代萬曆年間都御史兵部侍郎賈三進、萬曆武進士欽依大龍門把總指揮都門何繼文、總兵呂志遠、王世興等等。經專家考證,這裡是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摩崖石刻,被譽為“

歷史文化長廊

”。

千年天關孕育了濃郁的書卷氣,這種書卷氣卻似無卻有,沉澱在宏大歷史和山水日常的深處。據《水經注》記載,唐、宋以前這裡叫“

聖人城

”。

老王詢問過很多人,都不知道“

聖人城

”的由來。要知道,中華民族歷史上,被稱為聖人的可不多,究竟是那位聖人曾在此駐足呢?

經反覆考證,終於弄明白,原來這裡是中華文字的發源地。之所以被稱為“

聖人城

”,是因為中國象形文字發明者倉頡和沮湧,就是在這裡創出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文字。但是,因為這段歷史太過久遠,真相早已被世人遺忘。

《西遊記》中最難化的三條龍,不躍龍門難化龍,一條龍也不是好應龍

衛恆《四體書勢•科斗古文勢序》載:

昔在黃帝,創制造物,有沮湧、倉頡者,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蓋靚鳥以思也。

中華民族的“

字聖

”,就是倉頡。過去,大家都是靠打繩結來記事的,很不方便,也容易出錯。作為黃帝的史官,倉頡就萌發了造字的念頭。相傳,當年倉頡造字功成之日,舉國歡騰,感動上蒼,把穀子像雨一樣嘩嘩地降下來,嚇得鬼怪夜裡啾啾地哭泣,《淮南子》裡記載的“

天雨粟,鬼夜啼

”就是這樣來的。

倉頡,古籍中稱倉頡“

龍顏四目,生有睿德

”,是黃帝的左史,沮誦為右史。兩人仰觀奎星環曲走勢,俯看龜背紋理、鳥獸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紋,從中受到啟迪,根據事物形狀創造了象形文字。

倉頡、沮誦所創的文字,大體有六類:

一是指代事情的字,如

上、下

”;

二是指形象字,如

日、月

”;

三是指形聲字,如

江、河

”;

四是指會意字,如

武、信

”;

五是指轉註字,如

老、考

”;

六是指假借字,如

令、長

指事情的文字,在上為上,在下為下。指象形的文字,日滿月虧,仿其形也。形聲的文字,以類為形,配以聲。會意的文字,止戈為武,人言為信也。轉註的文字,以老壽考也。假借的文字,數言同字,其聲雖不一樣,文意相同。自黃帝到夏商周三代,咱們的老祖宗一直沿用這種文字,未曾有過改動,到秦朝以後,才改小篆為通用文字,後一步一步改為隸書、楷書。

據說當年倉頡對黃帝提出“

造字

”構想後,黃帝頓時眼前一亮:

這實在是太好了,你不妨先造幾個表明方位的字試試?

於是,倉頡從鰲頭山黃帝城出來後,一路向西,來到了龍門天關這一區域的高點。向東望去,離此不遠的是白草畔,此時正值早晨,只見樹木蔥茂,枝幹交錯的山頂上,一輪紅日冉冉升到樹木枝杈間,倉頡靈機一動,筆下迅速畫出一個——甲骨文東字。

《西遊記》中最難化的三條龍,不躍龍門難化龍,一條龍也不是好應龍

倉頡向南望去,只見低矮平緩的嶺南山坡上,鐘鳴鼓響,舞曼歌妙,樂官伶倫指揮樂工舞技正在進行排練,編鐘架下,吃草的牛羊徜徉其間,於是便造出一個——甲骨文南字;

向北望去,但見座座山峰巍峨高聳,猶如背靠拱立在黃帝身邊那些勇猛的衛士,便造出——甲骨文北字;

向西望去一片石林,不具備方位特徵,直到傍晚,倉頡看到夕陽進石林中,餘暉從石林縫隙中透射出來,斑斕瑰麗,很快畫出——甲骨文西字。

《西遊記》中最難化的三條龍,不躍龍門難化龍,一條龍也不是好應龍

倉頡把新字呈給黃帝,黃帝邊看邊讀“東、西、南、北”,認為形象生動、易懂、易記很好。還缺一個“中”字。倉頡四下一看,主上腳下,這座城堡方位就在東、西、南、北的正中間,四面是城牆,東、西各有一座城門,一條道路穿城而過,四處旌旗飄飄,因此將中寫成圖中的甲骨文中字,完成了造字全面展現。

《西遊記》中最難化的三條龍,不躍龍門難化龍,一條龍也不是好應龍

黃帝肯定了倉頡的成果:這個路子非常好,你就按照象形的思路,把前進、撤退、迂迴、包圍、進攻等畫出來,再把山、川、日、月、飛禽走獸都按此法畫出,然後咱們頒佈使用。

從這以後,倉頡和沮湧每日仰觀日月星辰、俯察鳥獸山川,創造象形文字,不久:人、手、日、月、星、牛、羊、馬、雞、犬、山、水以及男、女、哭、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字都造出來了,普及全民族上下。

鑑於倉頡和沮湧造字惠澤華夏大地,古淶水人在城隍廟內專闢一隅,為其建祠塑像、鑿石建碑。現在的淶水縣“

城隍廟二聖神祠

”,供奉的就是倉頡和沮湧這兩位聖人,每年農曆十月初六,被定為“

倉頡造字日

”,還要舉辦大規模的祭祀活動。

所以,龍門天關的“

聖人城

”和摩崖石刻,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源於一種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字崇拜,是對古代造字聖人的追思與緬懷。

如今,我們站在這些摩崖石刻面前,自然而然就會安靜下來,被一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折服,這種精神是在細緻煩瑣的雕刻工序中誕生的,它們很慢,很慢。

《西遊記》中最難化的三條龍,不躍龍門難化龍,一條龍也不是好應龍

慢,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慢,是一個天地萬物舒展的過程。慢,也是自然、人與物相互交流的過程。慢,是精神的,而非物質的。只有慢下來,才能產生美和藝術。

漫步龍門天關,需要的就是慢。一不小心,可能就會有絕美景物一晃而過。

傳說這裡是離天最近的地方,還有一個叫“

天亭

”的地方,有一天玉皇大帝來上天溝巡視,走到此處遠望,有不見盡頭的茫茫林海,繁花錦簇,百鳥爭鳴,兩側山峰奇峰怪石,雲霧繚繞。他想,這麼美麗又幽靜的地方,為何不把它當成休息的場所呢?於是,玉帝便派天兵天將在此建了一個暫坐亭。從此以後,各路神仙只要經過這裡,都要在此處休息邊飽覽人間美景。

景區內還有一個地方叫

昇仙臺

,據說當年的應龍就是從這裡應劫飛天的。傳說有仙緣的人,一旦跨過這個地方,就會進入到一個嶄新的次元空間,能夠見到天上的神仙,並能聆聽到他們的話語。

雖然這只是美好傳說,但我們信步山間,靜享那濃如負氧離子般的文化氣息,無論是應龍化龍之前的長久蟄伏,還是倉頡造字的潛心揣摩,抑或前人懸崖石刻時的精雕細琢,都會讓我們有所敬,有所畏,有所悟,有所得!

投稿作者:故事老王

TAG: 倉頡龍門應龍天關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