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我為什麼說,莎士比亞甚至還夠不上一般作家的水平?

托爾斯泰:我為什麼說,莎士比亞甚至還夠不上一般作家的水平?

在最初讀莎士比亞作品時,我感到十分驚訝,因為我曾經期待著能獲得極大的美的享受,然而我讀了那些人們公認的傑作《李爾王》、《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萊特》和《麥克白》後,不僅沒有獲得任何美的享受,反而有一種情不自禁的厭惡感。

我對自己的看法還缺乏自信,50年來,我盡一切可能來檢驗這一點,通讀了莎士比亞作品的俄譯本、英文字、德文字,包括他的悲劇、喜劇和歷史劇,而且不止一遍,獲得的感受卻是一樣的:滿懷厭惡和疑惑。

現在我已經75歲了,為了寫作本文,我再次讀了莎士比亞的全部作品,包括《李爾王》、《哈姆萊特》、《奧賽羅》、關於亨利的歷史劇、《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暴風雨》和《辛白林》,仍然強烈地體驗到厭惡之情,不過不再有疑惑,而是堅信其作品根本就沒有人們普遍說的那些優點,是有害無益的。

這些所謂的優點,只不過是由於莎士比亞所具有的天才作家的聲譽使得現代作家紛紛向他仿效,使得廣大公眾扭曲了自己的審美和道德觀,在其作品中尋找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

我很清楚,儘管我在這裡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大多數相信莎士比亞的人仍然會認為我的評價是不公正的,甚至會毫不理會我說的話。然而我還是要竭盡所能來說明,為什麼我不能認定莎士比亞是偉大的天才作家;他甚至還夠不上一般作家的水平。

莎士比亞的所有戲劇都具有一個特點:劇中人物的生活方式、想法、說話和舉止都跟他們所生活的時間、地點不相符合。例如《李爾王》的劇情是發生在基督誕生前800年,然而其中的人物卻只有在中世紀才可能存在,如國王、公爵、軍隊、私生子、侍從、朝臣、醫生、農民、軍官、士兵、帶甲騎士等。

如果說在16世紀和17世紀初,莎士比亞的這種錯誤還不會破壞人們對其作品產生的幻覺,那麼到了今天,人們已經不可能完全無視於這種虛假性了。

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不僅事件的進展跟時間、地點不相符合,而且人物的行為也不符合他們應有的性格,具有很大的隨意性。

人們普遍認為,莎士比亞對戲劇人物性格的塑造是特別成功的,這些人物形象鮮明、豐富多彩,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對此人們幾乎是眾口一詞,毫無疑義。

然而我在莎士比亞作品中看到的卻是完全相反的東西。莎士比亞的所有戲劇都有一個通病:即缺乏“語言”這種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也就是不能讓每個人物用符合其性格的語言來說話。

莎士比亞劇中的人物說的都不是自己的語言,而是莎士比亞式的語言,千口一腔,矯揉造作;這種語言本來是任何劇中人物都不可能說的,而且是任何人在任何場合都不可能說的。所有的人說的話都差不多。李爾王的胡言亂語跟埃德加說的幾乎一樣,其他人說的也是這樣的。

我們無法根據一個人的說話來把他同其他人物區別開來。如果說這些人物說話也有區別,那只是莎士比亞在替不同的人物說著不同的話,而不是不同的人物自己在說話。

莎士比亞的戲劇《奧賽羅》是取材於義大利的一個短篇小說,《哈姆萊特》也是一樣。像安東尼、普羅多斯、克里奧佩特拉、夏洛克、理查等人物也都是來自前人的作品之中。

然而莎士比亞在利用這些作品時,不但沒有把這些人物塑造得真實鮮活,反而讓他們喪失本色,去幹一些不合乎性格的事情。例如《奧賽羅》,儘管可以算是莎士比亞寫得最好、毛病最少的戲劇,其中奧賽羅、伊阿古、凱西奧和艾米利亞的性格要比其原本小說描寫的差遠了,顯得既不生動也不自然。

那麼莎士比亞為什麼被人們認為是塑造人物性格的大師呢?這是因為他確實有過人之處,那就是十分善於安排表現情感的場景。儘管他安排的場景並不自然,人物的語言也不符合其本性,人物的形象缺乏個性,這些人物的情感活動仍然可以在某些場景中得到體現,並透過那些優秀演員的表演而獲得觀眾的同情,雖然這樣的時間十分短暫。

莎士比亞自己就是演員,他的腦子十分靈活,在表現人物情感時,不僅使用了語言,還運用了感嘆、手勢、重複話語等手段。在許多場景中,莎士比亞的人物根本不用說話,只是透過感嘆、哭泣或在獨白中使用手勢來表達自己沉重的心情,或者像奧賽羅、邁克杜夫、克里奧佩特拉等人那樣,反覆提問並讓他人重複那些令人震撼的詞句來表達自己強烈的感情。

這樣造成的效果往往被評論者看成是莎士比亞塑造人物性格的才能之體現,實際上這樣的表演儘管在某些場景可以表達人物的強烈感情,但接下來卻是大段大段的道白,既無必要又不符合人物性格,而是作者隨意安排的,這樣並不能真正塑造出人物性格來。

【本文摘自《托爾斯泰自述》(黃忠晶編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一書】

您若喜歡此文,請分享給朋友!

由心品人生,人生由心品;我在此心中,共臻三昧境!

TAG: 莎士比亞人物人物性格奧賽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