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視角看中國近代史,清朝末年的中國是什麼樣子的?

咱們都知道清朝有個乾隆皇帝。乾隆當皇帝那會兒,是清朝最鼎盛的時候。從乾隆往後,是嘉慶皇帝,再往後,是道光皇帝。在這個時候的中國人看來,世界是這樣的:全世界最好的地區,就是中國這一塊,這塊是明亮的。在中國周圍的地方,都是一些小破國家,那都是黑霧,細節都看不清楚,反正也不重要。

不一樣的視角看中國近代史,清朝末年的中國是什麼樣子的?

咱們知道,中國近代史是從英國人侵略中國,發動鴉片戰爭開始的。如果咱們站在黑霧裡面去看這段歷史,會發現,中國近代史就是一個打怪獸的故事。就是中國人本來日子過得好好的,結果從周圍的黑霧裡面,不斷冒出各種各樣的怪物,什麼英國人、法國人、日本人,他們把中國人打得夠嗆,最後逼著整個中國進入現代化的故事。

但是,如果我們拿過來一個地球儀,把視角放到整個世界來看的時候,近代史就不是這個樣子了。那是什麼樣呢?咱們現在就來看一下,沒有黑霧的中國近代史是什麼樣。在這個時代,世界上最強的國家不是中國,是英國。英國人靠著做買賣,在全世界到處發財。

咱們就從一個英國人講起

這個人,咱們習慣叫他“渣甸”。渣甸小時候家裡很窮。他家是種地的,小的時候他父親去世了,基本就沒什麼收入了。像他這種情況,如果放在過去的英國,那要奮鬥太難了。因為在過去,英國是封建社會,等級分明,像渣甸這樣的農民孩子,就沒什麼好出路。

不一樣的視角看中國近代史,清朝末年的中國是什麼樣子的?

但是,渣甸趕上好時候了。在他那個時代,歐洲人發現了一種特別賺錢的事兒,就是遠洋貿易。這比種地來錢多了。於是渣甸長大以後,離開家鄉,跑到印度去找工作。為什麼去印度呢?因為印度是當時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地,就靠做買賣賺錢。當時英國管理印度的機構叫做“東印度公司”,渣甸就在東印度公司的一艘船上找了個工作。

要是一般人,混到他這個地步,就算不錯了。你一窮人家出身的孩子,現在能拿工資就不錯了。渣甸不一樣,他這人腦子特別靈。當時東印度公司有一項福利:船上每一個員工,都可以帶上一定量的貨物,允許你順道兒做買賣。渣甸就發現,這個時代,做買賣最來錢。所以,他就花錢把好多同事運貨的份額,給買下來了,自己就專心做買賣。

果然,這渣甸越幹越賺錢,最後乾脆辭職,開了個貿易公司。專門就跑中國這條線,跟中國人做買賣。這個公司幹合法買賣,比如從中國買茶葉絲綢;但也幹非法買賣,比如往中國走私鴉片。總之就是怎麼來錢就怎麼幹。

按理說,在渣甸這個時代,跟中國做買賣,應該能夠發大財。因為當時全世界最好賣的東西有兩種:一個是茶葉,只要你把中國產的茶葉運到歐洲去,就特別賺錢。還有一個,是英國產的棉布。因為當時英國剛剛開始工業革命,那個時候的機器幹不了太複雜的事情,主要是生產棉布。英國機器生產的棉布,是又便宜、又好,所以把棉布運到中國去,按理說絕對賺,有多少就能賣多少。

也就是說,理論上,渣甸跑中國這條線,他應該能成為世界頂級富豪。但他實際上,賺得不是特別多。

不一樣的視角看中國近代史,清朝末年的中國是什麼樣子的?

為什麼?主要原因,就是當時清朝的商業政策,攔著他賺錢。咱們剛才說了,英國是以商業為本。清朝正好相反,是以農業為本。對於清政府來說,跟外國人做買賣這事是有它沒它無所謂。國家的穩定,比做買賣重要多了。清政府最討厭的是那些外國來的商人,不守中國儒家的規矩。在清政府看來,那就是一群野蠻人。這幫人太容易破壞社會秩序了。

所以當時的清政府規定,要儘量限制外國人的活動範圍。全中國,只有一個地方允許外國人交易,就是廣州。而且外國人到了廣州也不能隨便活動。清政府給外國人劃了一小塊地兒,規定他們只能在這一小塊地裡待著。買賣也不能隨便做,只能跟清政府指定的幾家公司做買賣。這幾家公司叫做“行(háng)商”。這種做買賣的方式,用咱們今天的話說,叫“壟斷”。

看到這裡,你肯定能反應過來,這種經營模式,英國商人特別吃虧。因為那幾家行商如果聯合起來,可以跟英國人隨便要價,反正你英國人找不了別人,只能認。而且這些行商的銷售能力也很有限,像棉布這種產品,賣不到中國內地去,銷量非常小。

就等於說,渣甸這幫英國商人,眼看中國市場那麼大,可是有行商擋在自己的眼前,貨物賣不進去,錢賺不著,他們著急啊。而且他們在中國一待就發現了,清政府的軍隊太差了。這些英國商人就覺得,這要是有幾艘英國軍艦過來,來幾炮,這清政府就得投降,然後廢掉“行商制度”,讓所有的城市都能跟外國人做買賣,那我們都得發大財。

不一樣的視角看中國近代史,清朝末年的中國是什麼樣子的?

於是渣甸這幫商人,就給英國政府寫了好多信,說你們一定得打中國,打中國有什麼好處。而且他們覺得自己特佔理,因為在當時的英國,“自由貿易”是一件政治正確的事情。他們是這麼想的:“支援商業,支援自由貿易,是這個世界上最文明的事情。清政府搞壟斷,那說明清政府愚昧落後。我們用武力打敗清政府,推行自由貿易,就是在用進步消滅落後,我們這是正義的。”他們就是這麼一個邏輯。

可是,渣甸他們寫的信送到了英國,英國政府根本不理。為什麼?這回咱又得拿地球儀了,咱們得站在全球的視角,才能看明白。

咱們看一下中國和英國的距離

中國,是北半球距離英國最遠的國家。而且,那個時候還沒有蘇伊士運河這條近路。也就是說,從英國到中國,得坐船從非洲下面那繞一圈,這一趟就得半年多。所以按當的中國對英國來說,太遠了,還沒有什麼戰略意義。

而且,咱們要理解英國官員的心理。對於當官兒的來說,幹出什麼成績來,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千萬別捅婁子。英國是議會制度,在議會里,那是有反對黨的。反對黨成天就想找當官兒的錯,就恨不得逮著你一個錯,把你轟下臺。

不一樣的視角看中國近代史,清朝末年的中國是什麼樣子的?

那你想,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政府的高階官員,對於打中國這件事怎麼想?——只要這事沒派到自己的頭上,誰都不願意看這事,攬上就是責任。萬一你拍板打中國了,結果沒打下來怎麼辦?中國那麼大,那麼多人口,英國士兵撐死了能派幾個人?萬一打了好多年,清政府就是不投降,那得花多少錢?到時候,哪個官員做的這個決定,他就得下臺。

所以渣甸這幫人拼命遊說英國政府派兵,倫敦那邊兒就是不理,人家不想找事兒。結果,渣甸是費勁了力氣,覺得這事毫無希望。就在這個時候,突然有一天,手下送上來一份情報。渣甸開啟一看,哈哈大笑:“哎呀,我改變命運的機會,終於來啦!”

渣甸到底遇到了什麼事呢?我們之後再說,今天先說到這。

TAG: 渣甸英國做買賣中國清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