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問斬為什麼要到秋後呢?

古代問斬為什麼要到秋後呢?

看古裝劇總會看到這樣一個鏡頭,對於死刑犯法官在判刑的時候都會說一句秋後問斬,秋後問斬的最早記錄在《禮記·月令》,其中記載: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而後漢儒董仲舒則在《春秋繁露》中將這個含義上升到理論高度:王者配天,謂其道。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認為慶、賞、罰、刑為帝王的四種執政行為,要與四季變化相適應。董仲舒認為,春夏應該行賞,秋冬才可行刑,此即後來所說的秋後問斬。

古代問斬為什麼要到秋後呢?

那為什麼非要等到秋後再斬呢?其他的季節不能處刑嗎?其實,秋後問斬體現了古人順從和重視自然規律,天理迴圈,而且古人始終認為違反自然規律是招來要天災人禍的。人們普遍認為,在春夏之際,是萬物復甦新生的時期,而處刑砍頭是生命的終結,是違反自然規律的。而相反,到了秋冬之際,萬物開始凋零,寓意著退場與結束。

古代問斬為什麼要到秋後呢?

還有一個點也比較有趣,那就是“午時三刻”才問斬,為什麼午時三刻已到可以問斬呢?這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午時三刻人的精力最為疲倦,犯人這時候就比較疲乏,處刑可能會讓他少些痛苦;其二是比較迷信的說法,說是午時三刻是一天中陽氣最為旺盛的時候,這時候就算犯人處刑了魂魄就不能留在人間,連鬼都做不了了。

古代問斬為什麼要到秋後呢?

古代的刑法大多都是遵循自然規律的,也如上文所說,但每個朝代都會有一些時間上的差異。漢代時候規定,只能在秋冬問斬也就是農曆九、十、十一、十二月,立春之後不能刑殺;唐宋時期規定,除了犯叛亂、弒主等之外,其他罪行都不能在春秋之際問斬,而要等到農曆十、十一和十二月才可以,而這規定一直延續到了清代。

TAG: 問斬秋後三刻處刑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