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的悲劇和這兩個小人脫不了關係;這次偶然事件說明其情商低?

寇準是北宋名相,曾被太宗稱讚是自己的魏徵,寇準因為被太宗賞識,所以仕途平步青雲,一路順風順水,年紀輕輕就深居高位。所以寇準個性高傲,誰都不鳥,這也為他後來埋下伏筆了,最為大家熟知的就是他極力勸阻宋真宗北上禦敵,和遼軍達成了檀淵之盟,但是他的結局是不好的,萬年屢遭貶斥,最終死在了流放之地,可以說寇準為人過於剛直,在北宋那樣的官場上幾乎沒有朋友,全是敵人,雖然真宗還是很看重他的,但是也逃脫不了被貶的處境,在眾多敵視寇準的人中,有兩個小人尤為突出,可以時候寇準的悲劇和這兩人脫不了干係。

寇準的悲劇和這兩個小人脫不了關係;這次偶然事件說明其情商低?

在北宋初期多少被打出恐遼症的宋廷,面對遼軍大舉來襲,大部分人想到的第一件事竟然是逃跑而不是想著如何禦敵,

參知政事王欽若,江南人也,請幸金陵。陳堯叟,蜀人也,請幸成都

,面對朝中的烏煙瘴氣,軟弱的態度,寇準是直接把真宗罵醒的,寇準直接告訴真宗,

誰為陛下畫此策者,罪可誅也。今陛下神武,將臣協和,若大駕親征,賊自當遁去

,這是在告訴真宗,你要是跑了,那就是大宋的罪人,也是因為這件事情,寇準被王欽若所記恨,在檀淵之盟後,給寇準背後捅刀子。

寇準的悲劇和這兩個小人脫不了關係;這次偶然事件說明其情商低?

當遼國求和的時候,

準欲邀使稱臣,且獻幽州地。帝厭兵,欲羈縻不絕而已

。真宗還是表現的太弱了,雖然御駕親征了,但更多的是被寇準脅迫來的,他還是想趕緊了結戰事的,能早一天回到都城就能早踏實一天,所以在談判的尺度上,真宗告訴使者,只要是遼國索要歲幣不超過百萬就隨便談,還是寇準及時告訴那個使者,“你敢超過30萬,回來就砍你的頭”,果然遼國最終同意30萬歲幣的條件,可見當時遼國也是急於求和的。

寇準的悲劇和這兩個小人脫不了關係;這次偶然事件說明其情商低?

事後就看出真宗的不明智了,被王欽若一番說辭說蒙了,王欽若愣是把檀淵之盟說成了奇恥大辱,最討厭這種人,平時遇事就奪,還經常陷害他人,真宗竟然停了王欽若的話,以寇準歲數大了為由,

罷為刑部尚書、知陝州

,果真是皇帝是個什麼樣的性格,手下大臣是什麼性格,伴君如伴虎和皇帝對著輕者丟空,重者性命難保。寇準是不拘小節、直言不諱的人,對於宋朝奸臣輩出的年代,需要這樣的直腸子大臣,事實上寇準對於治國確實是有一套的,不過,現在宣傳的都是他不拘小節的一面,卻忽略了他真正的一面。

寇準的悲劇和這兩個小人脫不了關係;這次偶然事件說明其情商低?

除了王欽若還有另外一個小人,也就是丁謂,本來丁謂是寇準舉薦的,但是一次偶然事件,令丁謂記恨寇準,

嘗會食中書,羹汙準須,謂起,徐拂之。準笑曰:「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鬚邪?」謂甚愧之,由是傾構日深

,有人說寇準情商低,當著眾人的面讓人家下不了臺,說人家是溜鬚拍馬的小人,誰不恨他,不要拿什麼為公說事。即使有推薦之恩不代表就可以當眾羞辱丁謂,面子很重要,不論是平民百姓還是達官顯貴,可以說達官顯貴的面子更值錢。

寇準的悲劇和這兩個小人脫不了關係;這次偶然事件說明其情商低?

個人是認可寇準行為的,而且寇準怒斥丁謂乃明智之舉,既保護了丁謂也保護了自己。只是丁謂心窄,境界不高。“朋黨”,朝廷之大忌,丁謂此舉有“朋黨”之嫌,必闖大禍。寇準推薦丁謂是出於公心,丁謂卻當成了私情,小人終究是小人,僅僅因為一點好處就會對你效犬馬之勞,只是一點瑣事立即反戈相向,即便按照丁謂的價值觀,也沒有理由對寇準心懷嫉恨,因為寇準畢竟對其有舉薦之情,好壞總能相抵,丁謂這樣的人,看似知恩圖報,實際上連一顆感恩的心都沒有,話說現在丁胃這樣的人滿大街都是。後來真宗病重,寇準捲入到劉皇后預政事件中,劉皇后比較信賴丁謂,而寇準則是主張讓太子監國,最終被劉皇后罷相,丁謂更是趁機落井下石,誣陷寇準參與謀反,寇準被逐出京城,病死在了流放之地,據說當時真宗都不知道這回事,

帝初不知也,他日,問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見寇準,何也?」左右莫敢對。

TAG: 寇準丁謂真宗王欽若劉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