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為何會在會稽修?《蘭亭集序》的寫作背景和內容是什麼?

東晉永和九年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友人在會稽境內的蘭亭,舉行了一次“修禊”活動。時年47歲的王羲之和友人飲酒賦詩,有人提議將所作的27首詩,彙編成集,取名為《蘭亭宴集》,也就是我們後人所說的《蘭亭集》,後來眾人又公推王羲之為詩集寫序-《蘭亭集序》。

修禊:古代的一種祭祀活動,在某個月中的“除”日進行,可以掃除惡煞、去舊迎新,多在水邊舉行。

王羲之為何會在會稽修?《蘭亭集序》的寫作背景和內容是什麼?

據史料記載,王羲之第二天酒醒之後,差點不認識自己的筆跡,而且後來九次重寫,都沒有原文的風骨,而《蘭亭集序》也成為王羲之的巔峰之作。

兩年之後王羲之就像他在《蘭亭集序》中寫的那樣,辭官歸隱,《蘭亭集序》也就隨著他歸隱山林。直到王羲之的七世孫孫智永和尚,《蘭亭集序》再次出現。

據何延之的《蘭亭記》記載,王羲之的七世孫孫智永遺傳了王羲之的書法天賦。出家為和尚後,經常在自己居住的永欣寺閣臨寫《蘭亭集序》。他去世後,傳給了弟子辯才和尚。

王羲之為何會在會稽修?《蘭亭集序》的寫作背景和內容是什麼?

辯才原本是梁朝司空袁昂的玄孫,博學多才,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得到《蘭亭集序》十分珍惜,從來不拿出來讓人看。

此時已經是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十分喜愛王羲之的書法,下旨在全國搜尋王羲之的作品。

而見過《蘭亭集序》摹本的唐太宗,稱讚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更是對真跡念念不忘。所以當唐太宗知道《蘭亭集序》在辯才和尚手中之時,便對辯才實行了糖衣炮彈,可惜的是辯才和尚只是裝傻,只說自己確實見過,但是經過幾十年的戰亂,早下落不明。

房玄齡知曉唐太宗的心思,就向唐太宗舉薦了蕭翼奪取《蘭亭集序》。蕭翼是梁元帝蕭譯的曾孫,為人狡猾,他接受了任務,又像唐太宗借了幾件王羲之的作品,並要求秘密進行。於是,蕭翼化身為窮困潦倒的儒生,來到永欣寺,兩人相見之後,琴棋書畫,無所不談,很是投機。

王羲之為何會在會稽修?《蘭亭集序》的寫作背景和內容是什麼?

一連幾個月,兩人經常在一起談論詩文。有天,蕭翼拿出梁元帝的畫作《職貢圖》,辯才也身份欣賞,蕭翼又說:“自己還帶了幾幅王羲之的真品,改天帶過來一起瞧瞧。”於是,幾天後,蕭翼如約前來,同時帶來了王羲之的真品,且言辭之間甚是得意。矇在鼓裡的辯才果然上當,說:“好真跡倒是真跡,但卻不是最好的。”

兩人你一言,我一言竟然爭論起來,最終為了使蕭翼相信自己,被激將的辯才從屋樑上的小洞裡,把《蘭亭集序》取了下來。沒想到見到真跡的蕭翼故意堅持,它是假的,真的早就不存在了。最後幾幅書法作品就都留在了辯才的屋裡,以便他隨時辨別比較,《蘭亭集序》也就這麼再沒有收起來。

王羲之為何會在會稽修?《蘭亭集序》的寫作背景和內容是什麼?

而贏得辯才和弟子們信任的蕭翼,已經可以自由進入。於是,有天辯才外出,蕭翼趁機拿走了《蘭亭集序》。

至此,《蘭亭集序》被唐太宗巧取豪奪,搶走了。

關於《蘭亭集序》的下落

昭陵

唐太宗生前對《蘭亭集序》愛不釋手,時時都要拿出來看一看。臨終前叮囑兒子唐高宗李治,一定要《蘭亭集序》隨葬。唐高宗在父親李世民死後,將《蘭亭集序》裝入玉匣葬入昭陵。所以,按照這種說法,《蘭亭集序》被葬在昭陵,埋在黃土之下。

王羲之為何會在會稽修?《蘭亭集序》的寫作背景和內容是什麼?

流落民間

如果《蘭亭集序》真的葬入昭陵,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流落民間。在歐陽修的《新五代史》中記載:韜悉取之,隨傳人間。也就是說,溫韜盜挖了昭陵,取走了王羲之的作品,《蘭亭集序》也隨之傳入民間。

毀於戰火

溫韜盜昭陵墓之後,取得了《蘭亭集序》,但是隨著五代十國的戰亂頻起,毀於五代十國的戰火之中。

乾陵

但是後人對於溫韜盜取《蘭亭集序》一事又有疑問,因為在溫韜自己寫的出土文物清單上,並沒有提到《蘭亭集序》。那也就是說,《蘭亭集序》並沒有葬入昭陵。

高宗沒有遵循李世民的遺言,而他臨死之前同樣要求他喜歡的字畫全部陪葬,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從武則天的碑文中考證,乾陵藏有很多珍貴字畫,《蘭亭集序》也在其中。照此說法,《蘭亭集序》被葬入了乾陵。

王羲之為何會在會稽修?《蘭亭集序》的寫作背景和內容是什麼?

但是因為乾陵至今沒有挖掘,誰也不知道《蘭亭集序》是否真的就在乾陵,還是被武則天留給了後人,史書都沒有明確的記載,還是說它已經毀於戰火,或者流落民間,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TAG: 蘭亭集序王羲之辯才蕭翼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