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孟德獻刀的真相是什麼?孟德獻刀的歷史原因是什麼?

發現更多精彩

5。

《三國演義》中孟德獻刀的真相是什麼?孟德獻刀的歷史原因是什麼?

董卓掌權後,想要拉攏曹操,就任命曹操為驍騎校尉。曹操沒有接受,變換了姓名,偷偷地逃出了京城。

這一段在《演義》裡十分精彩。先是寫曹操向司徒王允借了一口寶刀想去行刺董卓,行刺失敗後匆忙逃出京城,半路被中牟縣令陳宮抓獲,陳宮放棄官職和他一同逃亡,在借宿呂伯奢家中後,先是因為誤會殺了呂伯奢一家人,後來曹操又殺了呂伯奢,而且說出了那句著名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話。

但在《三國志》裡,“孟德獻刀”的壯舉是沒有的。《演義》裡的曹操處處鋪墊,處處給自己留下退路,但其實還是不符合曹操的為人,因為即便行刺成功了,他自己也是不可能逃出董卓的府第的,曹操不會做這樣的事情,雖然曹操打仗時也是有勇氣衝在前頭的,但他不會做出這種明知是送死的行為。

在中牟縣被抓的事情是有的,後又被釋放也是有的,但縣令是誰,《三國志》裡沒寫。《演義》裡設定是陳宮,大約是因為陳宮後來被曹操所殺,這樣安排更能突出曹操的狠辣和不念舊情。

這件事情,《武帝紀》是這樣記載的:“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曹操被抓住,有人認出了他,替他求情,才得以釋放。《世語》記載,曹操被抓後拘禁在中牟縣裡,縣功曹知道是曹操,認為如今世道大亂,不應該拘禁天下的英豪,就向縣令求情,釋放了他。

《演義》裡曹操殺呂伯奢一段,以及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是他受世人唾罵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件事情到底是怎樣的呢?《三國志》裡沒有記述,裴注引用的三部作品裡說法不同。

《三國演義》中孟德獻刀的真相是什麼?孟德獻刀的歷史原因是什麼?

《魏書》裡說,曹操逃出京城後,帶著幾個人來到了故人呂伯奢的家裡,呂伯奢不在,他的兒子和賓客們想要搶劫曹操的馬匹和財物,被曹操親手殺死了幾人。如果按照這種說法,曹操殺人是自衛,沒有什麼可批判的。

《世語》則說,曹操住在呂伯奢家裡,懷疑呂伯奢要圖謀自己,親手殺了八人,連夜離去。按照這種說法,就是疑心太重,胡亂殺人了。但他為什麼疑心則沒有記錄。

孫盛的《雜記》裡的記載更加具體:“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連夜殺之。”因聽到“食器聲”(大約就是磨刀聲)而產生了誤會,屬於誤殺,雖然也難免疑心重的指責,但還可以理解。

《演義》裡的情節前半部分大致是依照這種說法的,而且還加上了偷聽到的話語:“縛而殺之,何如?”但不同的是,《雜記》裡呂伯奢一家是一起被誤殺的,而《演義》裡呂伯奢是出去買酒,回來的路上被曹操故意殺死的。這樣一安排,曹操的心狠手辣就表現地特別突出了。

再看那兩句話,《雜記》裡寫曹操知道誤殺了好人後,“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大約就是《演義》裡那兩句話的來歷了。但我們體味《雜記》裡的語境,曹操錯殺了人,心裡其實是很悲痛的,所以才“悽愴”地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其實這只是一個自我安慰罷了,人已經殺了,只能這樣去想了。所以,按照這樣的描述,曹操並沒有“良心盡泯”。

但《演義》裡一改,心裡的痛苦完全沒有了,錯殺了好人還心安理得。而且,“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和“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也是不一樣的,前者裡的“人”是特指的,專指呂伯奢一家人,意思是說已經殺了人,只好是我對不起人家,不要讓人家對不起我了;但後者的範圍則無限擴大了,變成了只有我對不起天下人,也不能讓天下人對不起我,惡意殺人也變得理直氣壯了。這樣一來,曹操的陰險歹毒,自然是人人喊打了。

《演義》的作者是要處處“抑曹”的,這樣一改動,非常巧妙,曹操奸險毒辣厚顏無恥的罪名算是坐實了。但即便如此,同樣不喜歡曹操的毛氏父子在這一回的回評裡依然說“此猶孟德之過人處也”,他說:“試問天下人,誰不有此心者,誰復能開此口乎?”

確實,有“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樣想法和行為的人太多了,但誰又敢說出口來呢?敢做敢當的真小人似乎比那些口是心非的偽君子更可愛一些。所以毛氏說曹操“猶不失為心口如一之小人”。

《三國演義》中孟德獻刀的真相是什麼?孟德獻刀的歷史原因是什麼?

6。

逃到陳留後,曹操就散家財,招兵買馬,想要誅殺董卓。《世語》記載,陳留孝廉衛茲出錢資助曹操,使他糾結起了五千人的義兵。

第二年春天,曹操和袁紹、袁術、韓馥、張邈等人同時起兵,眾人推舉袁紹為盟主,曹操擔任奮武將軍。這就是《演義》裡十八鎮諸侯討董卓的情節。

董卓焚燒洛陽宮殿,遷都長安。各鎮諸侯畏懼董卓兵強,沒有人敢追擊,曹操獨自帶兵向西進軍(只有張邈派衛茲帶兵相助),想要佔據成皋。

到了滎陽,曹操和董卓部將徐榮激戰,大敗,士兵死傷很多,曹操也被流矢射中,幸虧在從弟曹洪的的死命救援下逃了出來。

回到諸侯匯聚的酸棗,看到諸侯們帶著幾十萬兵馬,卻每天置酒高會,不思進取,曹操非常生氣。但他進兵的建議沒有被採納,只好帶著部下去揚州募兵。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曹操《蒿里行》)反董卓聯盟的關東諸侯貌合神離,勾心鬥角,很快就各自分散。

黑山軍於毒等在東郡抄略,東郡太守抵擋不了,曹操就帶兵進入東郡,打敗了黑山軍,袁紹於是上表推薦曹操為東郡太守。

後來,青州黃巾軍百萬人進入兗州,刺史劉岱戰死。濟北相鮑信來到東郡迎接曹操,讓他代理兗州牧以迎擊黃巾軍。

《三國演義》中孟德獻刀的真相是什麼?孟德獻刀的歷史原因是什麼?

《世語》記載,劉岱死後,陳宮替曹操去兗州做說客,他對兗州的別駕、治中說:“今天下分裂而州無主;曹東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寧生民。”於是鮑信等人就去迎接曹操。

陳宮不像《演義》裡所寫的那樣“義釋”過曹操,然後又因殺呂伯奢事件而離開曹操,而是很早就是曹操的部下,當然後來又叛變了曹操。

進擊黃巾軍時,鮑信戰死,曹操打敗黃巾,一路追到濟北,最後收降了黃巾軍三十多萬,人口百餘萬。曹操從中挑選了精銳士兵,號稱“青州兵”。

於是,兗州成了曹操的根據地,“青州兵”成了曹操的基礎兵力,“稱雄”天下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了。

聯合袁紹打了幾個勝仗後,曹操的目標對準了徐州。當時的徐州牧陶謙屬於曹操、袁紹敵對一方的袁術、公孫瓚一系,而且和曹操有殺父之仇。《三國志》記載:“(曹嵩)避難琅邪,為陶謙所害,故太祖志在復仇東伐。”

當然,曹嵩究竟是不是陶謙所殺,歷史上有不同說法,容後再論。但曹操一心要拿下徐州卻是不爭的事實。他幾次征伐陶謙,攻城略地,而且非常殘暴,“所過多所殘戮”。

不做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TAG: 曹操呂伯奢演義天下人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