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手機電腦就全身抽搐,醫生“立體定位”找出病灶

極目新聞記者 陳凌燕

通訊員 丁燕飛

小志(化名)一碰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就全身抽搐,生活受到嚴重受影響,大學畢業後只能找不接觸電子產品的工作,生活處處受限。醫生植入“立體腦電圖”電極在他腦內查明瞭真相,精準切除病灶,終於讓他擺脫了怪病糾纏。5月14日,他康復出院。

武漢人小志今年28歲。3歲他出現眼斜症狀,上學後一碰電腦就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幾度送醫搶救。成長路上,他不敢交友戀愛,不能選擇喜歡的職業。小志媽媽李女士回憶起治病經歷,眼眶噙滿淚水:“我們走了不知多少彎路!”

一用手機電腦就全身抽搐,醫生“立體定位”找出病灶

25年前的一天,李女士接小志放學,小志奔向媽媽,他跑著跑著突然兩眼朝一側歪斜,連聲喊“眼冒金花”。母子倆遂赴附近某醫院眼科就診,而醫生告知並無大礙。可沒過幾個月,小志又出現發燒、眼斜的症狀,經檢查,終被確診為癲癇。

孩子太小,家人不願開顱手術,於是此後數年一直服藥治療,但效果不佳。7歲時,小志還因服用卡馬西平過敏導致頭部水腫入院搶救,又重新尋找替代藥物。初中到大學,他病情發作愈加頻繁,一碰電子產品,受到聲光刺激,便全身抽搐,小便失禁,父母需24小時看護。大學畢業後,小志勉強找了份不接觸電腦的工作。多年來,醫藥費像無底洞,而父母愛子心切,一直不放棄尋醫,可始終沒有根治的辦法,幾度陷入絕望。

今年3月9日,因4小時內連發5次癲癇,牙關緊閉,口角流血,小志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經歷了兩次搶救。這一次,命運出現了轉折。

中南醫院神經外科熊南翔教授、神經內科劉溪副主任醫師透過反覆比對腦電圖和CT結果,發現了可疑病灶。原來小志的病屬於難治性癲癇,致癇灶位置深、範圍小,傳統開顱手術有一定風險,但用一種新的安全、微創的SEEG手術(立體定位腦電圖電極植入術)有希望根治。李女士聽後又驚又喜,經醫生耐心細緻溝通,決定一試。

5月初,熊南翔教授、戴璇醫生團隊為小志實施了手術,將電極透過頭皮一個僅3毫米的小孔放進了顱內,進行監測。電極如“神探”入室,進行了360度掃描,鎖定了致癇區位置和範圍,隨後對病灶進行了精準切除,手術十分成功。住院治療一週後,患者恢復良好,5月14日出院。

出院前,熊教授還親切地鼓勵小志,控制飲食、自律生活,病好後努力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為社會創造價值。看到兒子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李女士激動地握住熊教授的手,不停表示感謝:“謝謝熊教授,您是我這20多年來遇到的最好的醫生!我們會一輩子記得您!”

熊教授介紹,癲癇如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患者可能很多年甚至一生都受影響。對難治性癲癇患者而言,開顱風險大,服藥效果也不一定理想,此時SEEG引導下微創手術不失為更好的選擇,手術精準、微創、安全有效,近年來,已幫不少人擺脫病痛折磨,迴歸了正常生活。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TAG: 小志手術癲癇李女士開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