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血液中首次發現微塑膠!是否會引發疾病?

央廣網北京3月29日訊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超連結》報道,近日,環境科學與健康領域頂級期刊《國際環境》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在22名健康志願者的血液樣本當中,近80%的樣本都檢測出了微塑膠——這是第一次在血液樣本中發現微塑膠。

人體血液中首次發現微塑膠!是否會引發疾病?

新研究發表在《國際環境》期刊上(圖片來源:《國際環境》官網截圖)

從珠穆朗瑪峰到馬裡亞納海溝,微塑膠無處不在。它們如何進入人體血液?對人類健康有何危害?我們能否阻止微塑膠的進一步侵害?

首次在血液樣本中發現微塑膠

2004年,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湯普森等人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他們研究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的塑膠碎片,首次提出了“微塑膠”的概念。微塑膠指的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膠碎片和顆粒,隨著分析檢測技術的進步,我們能夠發現的微塑膠越來越小。目前已被發現的微塑膠粒徑範圍很廣,甚至小到微米、奈米級別。

微塑膠的顆粒越小,它們進入血液的可能性越高。前幾年,權威學術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上有文章提到:小於10微米的較小顆粒,有可能穿過細胞膜,透過血液迴圈進入人體的所有器官;如果微塑膠粒徑達到奈米級,這種風險顯然更高。

但這僅僅是理論推測。此前的研究已經在人類的大腦、腸道、未出生嬰兒的胎盤及成人和嬰兒糞便中發現了微塑膠,從未在血液樣本中發現過微塑膠。

而這一次的研究,則讓之前的擔心成為了現實。這項新研究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22位匿名健康志願者的血液樣本中,研究人員發現其中近80%的樣本含有微塑膠。令人吃驚的是,他們總共測試了5種塑膠成分,但一名志願者的血液樣本中竟然同時存在其中3種塑膠成分。

微塑膠如何進入血液?

微塑膠無處不在,背後是發展迅速的塑膠工業。塑膠工業從1950年才開始發展,但現在,全球塑膠年產量已經達到了3億多噸。耐腐蝕性強、製造成本低、耐用、防水、質輕、可塑性強、絕緣性好等優點,讓塑膠製品被大範圍使用。

但是,廢舊塑膠的處理卻是一個大難題。如果焚燒處理,燃燒時會產生有毒氣體;如果對塑膠進行再利用,成本很高;如果讓廢舊塑膠在自然界裡慢慢降解,有些品種的塑膠則需要耗時400年以上。於是,人們想到了大海,每年近1300萬噸的廢舊塑膠被釋放到河流和海洋中。

正是這些難以處理的塑膠,成了進入人體血液的微塑膠的來源。

新研究分析認為,人類血液中的微塑膠很可能是透過黏膜接觸,也就是呼吸系統進入人體。被吸入的小顆粒可能會被吸收並積聚在肺中,大多數較大的顆粒則會因為咳嗽而被吞嚥,並透過腸道上皮細胞被人體吸收。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補充道,降雨也是微塑膠進入人體的重要途徑。雨水沖刷會讓微塑膠進入水體,進而再透過如魚蝦等食物進入人體。前兩年有研究發現,海鹽中存在比較多的微塑膠,這也是微塑膠進入人體的途徑。

高溫亦是幫兇。高溫下,會有微塑膠從塑膠杯壁上脫落,進入咖啡等飲料當中。劉建國表示,曾有研究發現,一次性紙杯表面的塑膠膜也有可能部分脫落並被人體吸收。另外,還有大量微塑膠來自衣服。洗衣機的高速旋轉會讓衣服上的細小塑膠碎片脫落並進入水體,最終又可能透過食物等途徑進入人體。

不過,研究者表示,微塑膠顆粒是否會一直留在人體內、是否會被運送到其他器官、是否會引發疾病等問題,都需要進一步探究。而且,這項研究的血液樣本僅來自22名志願者,樣本數量相對較少,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

要阻止微塑膠危害的進一步擴大,需要馬上採取行動。好在,與廢舊塑膠治理相關的國際行動已經開始。3月初,第五屆聯合國環境大會續會通過了《終止塑膠汙染決議(草案)》,來自175個國家的元首、環境部長和其他代表批准簽註了該決議。

而我們作為普通人,需要做的仍然是堅持減少塑膠製品的使用,並更多關注環保議題。

監製:梁悅

記者:富賾 楊揚

編輯:馬露絲 楊冉

TAG: 塑膠樣本血液人體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