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臉上紮了把刀,6.5釐米深,瀋陽醫生用84秒敲擊“震”出刀

男子臉上紮了把刀,6.5釐米深,瀋陽醫生用84秒敲擊“震”出刀

餐刀刺入面部,醫生準備用骨鉗拔出餐刀。醫大一院供圖

10釐米長的餐刀刺入面部6。5釐米深至顱底,如果貿然拔出,極有可能損傷患者的顱腦,動脈破裂出血甚至累及生命。當地醫院處置不了,患者輾轉奔波1200公里來到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救治。中國醫大一院多名專家參與手術,經充分準備後,用骨鉗敲擊把斷刀“震”了出來,萬幸的是刀出來的瞬間沒有大出血發生,患者住院10天后康復出院。

昨日,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咽喉科趙寧介紹:一名男子左側頜面部受外傷,被緊急送往當地醫院就診。因病情複雜,當地醫院不能施救,家屬連夜跨省奔波1200多公里,帶著傷者來到瀋陽求醫。“傷者是內蒙古自治區海拉爾的,因為不明原因被餐刀誤傷,10釐米長的餐刀刺入面部有6。5釐米深,面部沒怎麼出血,意識還是清醒的。”

患者傷情比較複雜,刀身刺入頜面部6。5釐米深至顱底,刀鄰近頸內動脈、三叉神經、翼靜脈叢及頸外動脈分支,已經刺傷了患者的翼內肌、翼外肌和麵神經分支。如果貿然拔出,極有可能損傷到患者的顱腦,動脈破裂出血甚至累及生命。頜面部解剖結構複雜、操作空間狹窄,再加上入刀情況各異,臨床處置較為複雜,因此拔刀前一定要對刀的插入深度、走勢,以及可能傷及的重要血管、神經進行詳細分析,評估術中出血風險,且一定要制定相關大出血處置預案,切忌“貿然拔刀”。

中國醫大一院召集神經外科主任吳安華教授、眼科主任寧宏教授、整形外科主任郭澍教授、耳鼻咽喉科負責人閻艾慧教授、創傷中心病房主任孫樹教授、骨科李旭教授等多學科專家,並特邀中國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口腔頜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譚學新教授參與會診。專家們第一時間趕到醫院為該患者會診,制定了詳細的“拔刀”方案和術中大出血預案。

患者傷情導致其張口受限,如果此時為其進行全麻很有可能影響刀身位置。“一是要保證患者的呼吸,所以要把氣管切開;二是要考慮刀拔出來後的止血問題,主動脈在頸部,所以要先把頸部切開,一旦大出血能夠從源頭把血止住。”趙寧教授介紹。

5月4日晚6時手術正式開始,醫生在局麻下將患者的氣管切開後,順利為患者實施全身麻醉。譚學新教授將患者左側頸部切開,明確刀的位置,充分暴露頸總及頸內外動脈,並在頸部放置矽膠引流管,方便拔刀時及時結紮止血。

骨科李旭教授使用專用器械在譚學新、趙寧的協助下,在不干擾斷刀位置的情況下,一次性牢牢夾持住斷刀尾端,謹慎敲擊,嫻熟快速地將利刃完整取出。“專用器械就是一種骨鉗,說是拔刀,其實是靠敲擊產生的震動力量,把斷刀一點點給‘震’出來,並不是直接往外拽。”趙寧介紹。

1分24秒!這是真正的拔刀用時,拔出刀的瞬間沒有大出血發生,專家們都鬆了一口氣。趙寧說:“當時只流了少量的血,比預想的要好很多,之後進行止血清創,一直到夜裡零點手術順利完成。患者住院10天就康復出院了,沒有面癱等後遺症。”

遼瀋晚報記者吉向前

TAG: 患者餐刀拔刀趙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