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是打通人體經絡最有效的食品?

作者:李輝,系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中國的傳統醫學實踐,大多基於經絡理論。但是在現代解剖學研究中,經絡卻一直看不見摸不著。

近日,復旦大學團隊首次公佈了符合人體經絡傳統描述的系統性影像,讓人們得以“看見經絡”。

經絡,是中醫理論中既核心又神秘的事物。中國的傳統醫學實踐,大多基於經絡理論。但是在現代解剖學研究中,經絡卻一直看不見摸不著。所以許多科學家不認可經絡是客觀存在的結構,甚至因此否定中醫療效的客觀性。

近日,復旦大學團隊首次公佈了符合人體經絡傳統描述的系統性影像,讓人們得以“看見經絡”。相關論文

《茶葉激發的人體紅外影像顯現經絡系統》

發表在3月份的

Quantitative Biology(《定量生物學》)

期刊上。

茶葉是打通人體經絡最有效的食品?

十二類茶葉激發的人體紅外輻射影像與經絡模型吻合

上下求索

最早記載經絡的《黃帝內經》重點描述了人體內分佈的六條正脈的位置和功能,每一條正脈的兩端又連線手或足,劃分為手經和足經,這樣經絡就劃分成了十二條。中醫實踐發現十二條經絡在一晝夜內依次活躍流動,每兩小時輪換一條經絡,並將這一規律稱為“子午流注”。

經絡的醫療實踐主要有兩個方面:對經絡穴位的針灸,和根據經絡對應的屬性配備藥劑。在中藥學裡,歸經是指藥物對於人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即某種藥物對某經或某幾經發生明顯的作用,而對其他經作用較小,如黃芪歸肝經,黃精歸腎經。用現代科學的各種實驗和分析證實,這兩方面的各種實踐都有顯著效果。對各種穴位的針灸方案有顯著治療相關疾病的功效。而草本藥物所含化合物成分對應的經絡歸屬,也符合特定的數學模型,因此歸經屬性是可以透過化學分析來預測的。基於各種實踐經驗和科學研究,國內外一直有很多人相信經絡的存在。

可是,在解剖學研究中,卻從來沒有發現符合經絡模型的結構。這說明經絡如果有解剖結構,也肯定不是血管或神經那樣肉眼可見的管線狀結構。國內外很多團隊試圖透過各種物理和化學的方式找到經絡存在的證據,但均未取得可信結果。

1980年代的大量實驗研究揭示,經絡穴位部位的各種性質與其他部位不同,特別是電導性和熱導性。因此,中國在“八五”“九五”計劃中設立了國家攀登計劃來研究經絡。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費倫、力學系教授丁光宏聯合一大批相關專家,從物理化學的角度,深入研究了經絡和穴位部位的組織特異性。

1998年,費倫等教授在《科學通報》上公佈了課題組的三大成果:第一,經絡穴位是有物質基礎的,是結締組織中的膠原纖維。具體結構是由三條膠原纖維構成纖維條,再由五條纖維條捲成一束,數量繁多的這種線束結成片狀。分子層面是由數種不同蛋白質分子構成的一種生物液晶態的物質。膠原纖維連帶其中的血管、神經叢和淋巴管等交織成經絡的複雜體系,稱為結締組織結構。第二,穴位對應的深層結締組織結構中,富集有鈣、磷、鉀、鐵、鋅、錳、鉻元素。特別是鈣,較經絡之外區域高100~200倍。第三,經絡結構中的液晶態膠原纖維具有高效率傳輸紅外光的特徵波段。實驗證明此種膠原纖維對9~20微米的遠紅外線在徑向方面具有近100%的透光率,橫向方面則幾乎完全不透光,具有光纖維的物理特性。

2000年,丁光宏等教授又發表論文展示了人體穴位的紅外輻射有穩定而特異的頻譜特性,並不僅僅是熱量導致的。這一系列重大專案進展,為經絡的物質基礎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這些基礎上,中醫科學的研究者提出了各種經絡結構的假說,除了最早提出的神經傳導說以外,還有體液迴圈說、生物電場說,甚至綜合各種組織形成的結締組織間隙說。實際上,後三種假說並不是相互排斥的觀點。以膠原纖維束為基礎,其間隙中會流動大量的體液,帶動大量的大分子物質和帶電離子,必然會產生生物電場,產生熱輻射和特殊的紅外輻射。所以,經絡活動所產生的多種多樣的反應,是經絡活動的結果,並不是經絡本身。經絡本身可能就是費倫教授提出的膠原纖維束。

2018年,紐約西奈山醫學院的團隊在《科學報道》上發表顯微核磁共振觀察細胞間質的結果,發現身體各個部位都存在這種結構,在膠原纖維束的外圍還包裹著特殊的細胞層,就像光纖外面的塑膠皮層一樣。這些間質通道也並不是整體連通的,而是分段連結的。

不過,到此為止還是不能完全證明細胞間質通道就是經絡。雖然人體記憶體在這些體液和大分子通道,但是目前的研究都是看到區域性的顯微結構,無法確定這就是經絡。只有宏觀地看到人體中這些通道的整體分佈規律,證明這些通道的分佈規律與中醫經絡的線路完全吻合,才可能確認這些是經絡。因此,復旦大學的研究團隊一直在努力探索,不見經絡不甘心。

讓經絡自己顯形

在細胞間質通道的具體結構被公佈以後,中國針灸研究所的張維波團隊立即跟進做了非常重要的實驗。以往透過針灸的方法,因為經絡中並沒有特殊的成分流動,是無法讓經絡顯形的。於是他們在鼠和豬的身上做實驗,在特定的穴位上注射熒光素鈉,再掃描熒光訊號的分佈,果然發現這些液體順著細胞間質流動了起來,看到了一段段平行的線條。這就向經絡的宏觀視覺化又邁進了一大步。

可惜的是,這些線條在下一個穴位的位置就停止了,只能顯示一小段,距離顯示整條經絡非常遙遠,更不能證明經絡穿過了相應的臟腑。而顯示整條經絡以及貫穿臟腑,是證明經絡系統結構的關鍵。如果能把十二條經絡全都顯影出來,就更完美了。

如何才能讓整條經絡活躍起來,讓經絡自己顯形呢?針灸或推拿只能促進施治部位的經絡的流動,很難讓整條經絡活躍起來。而經絡的活動,根據中醫原理有兩種促因:一是按照“子午流注”(中醫認為十二條經脈對應每日十二時辰,時辰的變化會導致不同經脈的氣血產生變化)自動開放,效應比較微弱;二是服用歸經的藥食,效應有時候會很強。所以改變思路,透過有效的藥食歸經來讓經絡自己顯形,應該是可以嘗試的方案。

復旦大學的研究團隊一直嘗試從無數的本草中選擇最有效最安全的歸經藥食。很多草本藥食,服用以後相應的經絡和臟腑部位會有明顯的內源性發熱或酥麻感,但一般感覺不明顯,也很難拍攝出影像。

2012年,在試驗了幾百種藥食以後,研究團隊發現歸經感受最強的是茶葉。

喝了不同的茶以後,身體的不同部位會迅速發熱,甚至大量流汗。為了證明這種歸經感受是客觀、可重複的,研究團隊不僅在初步測試中讓個體雙盲重複喝茶來報告感受,還召集了24位體感通透的志願者來參與試驗。志願者在不被告知茶的種類的情況下,一同飲用同種茶,並各自記錄下自己發熱的部位。在飲用68種茶以後,研究團隊做了一個結果統計,所有志願者報告的一致性達到了96%。

不同茶葉對應的歸經有著極其明顯的規律,綠茶對應太陽脈,青茶對應陽明脈,紅茶對應少陽脈,白茶對應太陰脈,黑茶對應厥陰脈,只有黃茶並不清晰。

2017年,研究人員在貴州梵淨山一帶找到了含黃酮醇高的茶樹,並發現以此生產出的黃茶對應少陰脈。

此後,研究團隊從中國南方各省份以及印度、斯里蘭卡、日本、美國、紐西蘭等國收集了512種茶,讓人飲用之後,拍攝其身體的紅外影像,觀察紅外輻射發生的時間和方式。其中一些茶喝了以後有強烈的經絡流動感,儀器檢測發現紅外輻射會使體表產生5~8攝氏度的溫差,核磁共振也看到細胞間質中大量液體流動。研究團隊總結出最有效的茶葉激發的身體紅外輻射影像,結果與2012年志願者雙盲測試的結果完全一樣。

這種紅外輻射在喝茶後的幾秒鐘內就會激發,但往往不會整條經絡同時激發,而是分段地顯現。只有極其特殊的情況下,歸經效應特別強的茶種才能讓整條經絡幾乎同時發出紅外輻射。

2018年,研究團隊又組織了42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者到太姥山上參與重複試驗。志願者調節飲食,排除其他食物對經絡的干擾,每天都只喝一種茶來激發特定經絡。多樣本重複試驗也證明了茶葉與經絡激發的對應關係。

研究人員還嘗試拍攝“子午流注”的效應,曾在一週內重複試驗3次,發現每個時辰的身體紅外輻射基本符合“子午流注”規則。每進入下一個時辰,身體的影像會迅速轉變,誤差不會超過8分鐘。

人類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曾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人類表型組計劃,把中醫表型列為其中的重要部分,而經絡是人體表型組研究中不可缺的一部分。在“看見經絡”之後,復旦大學的研究團隊還將進一步透過實驗去推進有關經絡的知識,開啟經絡的相關奧秘。

本文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20YFE0201600)和上海自然而然中醫藥發展基金的支援)。

文章連結:

https://journal。hep。com。cn/qb/E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29259

本文來源:2021年4月21日出版的《環球》雜誌第8期,作者:李輝,系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版權屬於原作者,僅用於學術分享。

茶葉是打通人體經絡最有效的食品?

往期原創好文

本文轉載自網路,只為傳遞更多資訊,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後臺與我們聯絡,我們會第一時間刪除。謝謝!

TAG: 經絡團隊膠原纖維紅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