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一個多月的 一聲 “媽媽”讓全家人重拾了生活的希望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這項新技術喚醒了“沉睡”中的親人”,“vid”:“c3327eshxsl”,“img”:“http://puui。qpic。cn/vpic/0/c3327eshxsl。png/0”,“desc”:“”})

“媽媽……嗯……好!”2022年2月中旬,儘管操著一口鄉音,吳迪(化名)含含糊糊的發音卻讓身邊的妻子、哥哥和電話那頭的母親聽得格外清晰。這是吳迪自一個多月前腦外傷昏迷以來,第一次認出身邊的親人並有意識有反應的言語迴應。這讓他們全家都看到了吳迪順利康復的希望。如今,得益於運用短程脊髓電刺激的新技術,經過2個多月的綜合治療,吳迪已經能夠自己吃飯、走路、打電話,跟身邊的人基本交流,馬上將回到十堰老家,接受進一步的康復治療。

頂樑柱倒下了他可能醒不過來

47歲的吳迪是家裡的頂樑柱,兩個孩子都在十堰老家上學,妻子留在老家照顧,自己則獨自在武漢的工地上工作。去年年底,眼看馬上要過年,吳迪滿心盼望著早點完工,結完工錢好好回家陪陪妻子和孩子。哪知,老天就是給這個男人設了一道坎,吳迪在一天下午意外於工地墜落,摔 到了腦袋,當時昏迷不醒,工友趕緊把他送往了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神經外科。吳迪的哥哥吳凡(化名)正好在武漢工作,第一時間趕到醫院,妻子劉雲(化名)也急匆匆從老家趕來。

“現在初步診斷是閉合性顱腦傷特重型,情況很危及,首要的就是要儘快手術,儘可能保住他一命。”該科主任醫師王代旭見多了這種外傷造成顱腦損傷的患者,知道時間的重要性,也明白手術的風險以及病人的預後,可能達不到患者及家屬的預期,必須如實向患者家屬告知。正在上大學的女兒吳萌(化名)透過搜尋網上的一些資料,也明白了並和家人分析了目前的形勢:手術不一定能保住性命,保住了性命也可能醒不過來,成為“植物人”。

“剛開始工友並沒有告訴我這麼嚴重,到了現場知道情況後,我感覺心一下子揪了起來,感覺天要塌下來了。”劉雲說,一家人如遭晴天霹靂。“救!砸鍋賣鐵也救!”來不及傷心悲觀,哥哥、妻子、女兒一商量,不管如何,他們都要試一試,只是他們決定,把這個事情先瞞著吳迪快80歲的老母親。

所幸,上天眷顧,手術很順利,吳迪保住了一命,但是術後的他一直處於昏迷狀態,對外界沒有任何的反應。現在,吳家人面臨這樣一個難題,如果吳迪醒不過來成了植物人,該何去何從?這意味著,家裡將失去最大的勞動力和經濟來源,還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來照顧。

眾人“死咬不放”他終於喊了聲“媽”

“植物人是俗稱,其實這是一種慢性意識障礙,只是程度深淺不同,不是完全沒有辦法喚醒。”吳迪的主管醫生範明波面對恢復期的吳迪,始終沒有放棄過“喚醒”他的努力,每天都要到床邊檢查吳迪的反應。一天,他透過測試發現,吳迪的眼球會動,偶爾還能跟隨追蹤自己移動的手機螢幕。“這是一個好兆頭,是意識開始初步恢復的一個表示。”範明波稱,植物人的意識是不連續和波動的 ,與其檢測時的狀態有關。

但就是這個小小動作,讓範明波和吳迪親人都看到了希望。透過腦電圖、功能磁共振、神經電生理等系列系統的專業評估,根據規範的評分量表,範明波準確的診斷吳迪的意識狀態從植物狀態轉為了微意識狀態。“微意識狀態恢復率 比持續 植物狀態的“植物人”要高很多,這也意味著我們有很多可為的空間。”範明波表示,目前科室開展的一項短程脊髓電刺激促醒新技術,對這樣一類人群就有著很好的效果,特別是在昏迷的早期階段,值得全力衝刺一搏。吳家人喜出望外,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輪流照顧,配合著醫生的各種治療手段,幫助他進行肢體和意識的康復訓練,哪怕吳迪有時候狀態不好,對他們的照顧和交流沒有反應,或有本能性的對抗,眾人都沒有想過放棄。

“來,比一個1……接著來比一個2……”慢慢的,吳迪從無意識的肢體反應,發展到能夠聽從醫生和家屬的指令,簡單地用手指比劃出正確的迴應,偶爾還能一兩個字含糊迴應。“他已經能夠接受外界的資訊,並有意識的作出反應。”範明波一邊用無創神經調控的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儀進行綜合治療,一邊告訴劉雲,雖然吳迪的意識有所恢復,但他的記憶和認知功能還是有受損,所以可能還不認識身邊的人,需要家人不停的透過“親情喚醒”來刺激,播放一些他喜歡的音樂、電影,講一些他感興趣的話題,給他看看熟悉人照片、影片等等。

術後快兩個月的時間,吳迪的老母親已經得知兒子的病情,打來電話詢問情況,哥哥一邊接電話,一邊告訴吳迪是母親打來的。吳迪死死盯著電話,哥哥把電話放到他的面前。“我是媽媽呀,你要聽醫生的話,聽哥哥的話,好好治療……”老母親在電話那頭不斷重複著這幾句話,吳迪只是木訥地聽著。

“媽,嗯……好……”突然,吳迪操著一口鄉音,含糊的喊出了一聲“媽媽”,哥哥和妻子在旁邊一臉震驚,怔了幾秒鐘一起激動喊出:“他認出媽媽了!”劉雲隨即眼眶一紅,眼眶的熱淚再也止不住。“我們完全沒想到他能到今天這個效果,我懸著的一顆心,終於放下來了。”劉雲說這一切來得太不容易了。

醫生和家屬都死咬不放,一直沒有放棄,終於迎來了階段性的成績。在堅持治療下,吳迪不僅能夠認出母親,還能緩慢識別手機上的號碼,自己有時悄悄摸出手機給母親打電話,跟家人基本交流也更通常,雖然不會叫,但漸漸也認出了哥哥和妻子是親人,還學會了自己吃飯,走路,已具有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我現在每天拍影片記錄他的康復過程,我開玩笑說,他比我走得還快。”哥哥吳凡滿臉都是喜悅。

3月10日,吳迪就要回到十堰老家,繼續接受康復訓練,看著一家人和醫生一起“奮鬥”過的地方,感慨萬分。對於醫護人員,他們有道不盡的感激。“我們會永遠記得醫生和護士的付出與幫助。”吳凡說。

慢性意識障礙尚有作為空間

武漢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李俊介紹,市民口中的“植物人”是一個口頭稱呼,市民的稱呼概念較為主觀。專業來講,“植物人”是一種特殊的 慢性意識障礙,一般指的是意識喪失超過28天的意識障礙,包括植物狀態和微意識狀態。“慢性意識障礙並不表示說患者一定完全沒有意識,而是無法正常的與外界進行語言 溝通交流的一種狀態。”李俊表示,隨著醫學的發展,關於慢性意識障礙的認識和診斷、治療都有了新的進展,這個狀態下的分級也有更明確的標準,這就要求醫生能夠藉助現有的技術手段,提供更精確的診斷患者的狀態在哪個階段,這是對昏迷患者促醒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部。

昏迷的狀態因人而異,一般來講,外傷的病人比因腦出血、腦梗死、缺氧性腦病造成昏迷的病人恢復機率要大,而微意識狀態的病人也比持續 植物狀態的病人喚醒機率要高。“目前,我們對於處於微意識狀態的患者,能夠做很多積極的治療,比如傳統的康復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無創神經調控、有床神經調控(腦深部電刺激、脊髓電刺激)、 親情呼喚等等。”李俊主任說,傳統的有創神經調控治療至少要經過常規康復治療3個月以上仍未完全恢復意識,傳統康復措施治療無效後再行促醒治療,速度和效率上會有影響, 患者後期的功能康復也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還可能有在等待的時間窗裡出現一些併發症的風險。

目前,該科在省內率先開展了短程脊髓電刺激昏迷促醒技術,還引用了全面、系統的評估系統,透過科學的評分量表診斷,明確昏迷患者的意識水平等級,能夠精準判斷患者意識狀態,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綜合促醒治療。“最重要的是早診斷、早治療,一般來說,短程脊髓電刺激在患者昏迷兩週以上,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1個月左右, 透過微創手術在其體內植入短期電極。”李俊說,這就大大提高了我們積極介入患者昏迷促醒的時間,可以更早的幫助患者從“植物狀態”中甦醒過來,更早的迴歸社會,大大減輕了家屬付出的時間、精力、經濟負擔,給病人及家屬帶來更大的受益。“對於有機會甦醒,加速甦醒的昏迷患者,我們希望能夠搶時間,盡最大的努力積極治療。”

李俊表示,據相關文獻了解,保守估計國內有50萬以上的“植物人”類患者,但由於意識本身過於主觀,對它的診斷和障礙治療缺乏系統和規範的可執行標準,這也讓幫助慢性意識障礙患者的功能恢復變成了一項難以完全解決的世界性難題。

“但是,隨著醫學的進步與發展,新技術新思想層出不窮,為了喚醒我們‘熟睡’中的親人,我們對於攻克‘慢性意識障礙’還是充滿信心,覺得尚有可為。”李俊主任看著自由行走的吳迪,眼裡閃著光。

新技術介紹補充(按需新增):

等了一個多月的 一聲 “媽媽”讓全家人重拾了生活的希望

對於嚴重顱腦損傷,主要原因為腦外傷、腦出血、腦梗死及缺血缺氧性腦病患者,在發病初期經過神經外科、ICU等治療,意識仍未完全恢復,一般情況已經穩定者,可以採取短程脊髓電刺激(新技術)。

短程脊髓電刺激在患者昏迷兩週後,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透過經皮穿刺的微創方法在高頸段椎管內植入刺激電極,透過神經調控的方式,來達到促進患者意識恢復的效果,兩週後電極可以取出。與傳統的長程脊髓電刺激相比,它有著介入更早(傳統方法需要發病3個月以上)、創傷更小、費用低廉的優勢,可以幫助患者更早的從“植物狀態”中“清醒”過來,早期進行康復訓練,達到更好的恢復效果。(通訊員 簡傑 盧亞芳)

TAG: 吳迪意識患者治療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