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證據】喝太多“零糖飲料”可致癌,快扔掉你手裡那瓶小甜水

【新證據】喝太多“零糖飲料”可致癌,快扔掉你手裡那瓶小甜水

第357篇原創文章

甜和鹹,是鐫刻在人類基因裡的兩大“味覺高手”。尤其是甜味,從呱呱落地的嬰兒到滿頭白髮的老人,幾乎無人能夠抗拒它的誘惑。讓人上癮,是自帶天然糖的食物和含糖食品可以長期掌控大腦司令部的“鐵血手腕”。從一顆糖到一包糖,從一杯奶茶到數杯奶茶,量級的激增,也就是個把星期最多個把月的事兒。搞定人類大腦,讓它長長久久地依賴、甚至離不開自己——這對於甜味來說,易如反掌!

甜,絕對是PUA高手!

可是,大家都知道吃糖會胖啊!腫麼辦?“幸好有了無糖食品/飲料!有糖可樂催人肥,那我就換無糖版,噸噸噸噸,喝上十箱我也不怕!”——這,恐怕是很多小夥伴心裡的幸福對策。既能滿足口欲又無需擔憂熱量,一舉兩得,我最快樂且我最瘦!

不過,今天這篇,恐怕會讓酷愛「零糖」的小夥伴們喪到絕望。

除了提前為閱讀導致的不適說聲“抱歉哦,別恨我~”,還想請你們備好紙巾……

近期,發表在Plos Medicine期刊上的來自法國巴黎第十三大學營養流行病學研究實驗室(EREB)的Charlotte Debras團隊的一項納入102865名成年人的佇列研究給人們敲了一記大大的:

大量攝入非營養性甜味劑,尤其是阿斯巴甜:

乳腺癌風險升高22%

顯著相關;

所有以肥胖為誘因的癌症

如結直腸癌、胃癌、肝癌、食道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的患病風險

升高

15%

顯著相關。

【新證據】喝太多“零糖飲料”可致癌,快扔掉你手裡那瓶小甜水

在具體瞭解相關內容之前,我們先簡單複習一下非營養性甜味劑。

非營養性甜味劑,簡稱NNS

(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代糖、零卡糖)。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沒有熱量,或者因甜度超高用量極少,因此熱量可以忽略不計。成員包括:糖精、安賽蜜、阿斯巴甜、三氯蔗糖,阿力甜、甜菊糖苷和羅漢果苷等。

NNS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尤其是阿斯巴甜、安賽蜜、三氯蔗糖,算得上是這個圈裡的三大巨頭,也是資格非常古早的“老同志“們。如果大家細心研究加工食品的配料表,會發現,很多食品中都有它們的影子,哪怕是含有新增糖的食品。畢竟,降低成本、改善口感、降低含糖量等策略,但凡我們能夠想得到的,食品加工企業是不可能放過的。

無糖食品/飲料,更是NNS的主戰場。

如同所有一夜爆紅的人事物,NNS入行一段時間後,被營養界發現了短板甚至弊端:它們雖然不會產生熱量,卻並不能帶來天然糖給人體的滿足感,甚至還會提高大腦對甜味劑的偏好臨界值(或者說是閾值)、降低人體對甜味的敏感度。所以,NNS並不能降低我們對甜味的喜愛與痴迷,相反,反而會刺激我們的食慾,讓我們吃得更多,更容易發胖。這在舊文0熱量的“零糖”可能正在悄悄幫你變胖……提及的研究中已經被證實(NNS的成員之一三氯蔗糖會幫我們長胖)。

2019年,應世界衛生組織WHO需求,學者們對涉及非新增糖類甜味劑(包括NNS和上一期推文中提到的糖醇類等)的13941項研究進行了篩選、比較、分析後,最終得出的結論是:非新增糖類甜味劑並不能圓諸位“狂吃甜也能不長胖”的美夢……具體,大家可以點選舊文了解:零/低熱量代糖真的是你吃甜不發胖的黑武器嗎?。

而今天這篇研究,給之前的

「甜味劑的健康意義可能只是個泡沫」

結論上加了好幾個驚歎號!畢竟,不能阻止長胖已經很讓人失望,如果還會致癌,那簡直就是人間絕望!

【新證據】喝太多“零糖飲料”可致癌,快扔掉你手裡那瓶小甜水

我們來具體瞭解一下。

研究背景(不感興趣的可略過)

研究者

:來自法國巴黎大學和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IARC 的研究人員;

資料來源

:法國大型營養健康研究French NutriNet-Santé study資料;

研究物件

:102865 名參與者,平均年齡42。2歲,78。5%為女性;

隨訪年限

:7年多;

資訊收集

:參與者的年齡、性別、身高、體重、身體活動、吸菸狀態、糖尿病和癌症等疾病家族史、24小時內飲食資訊回顧等;

評估內容

:參與者能量、酒精、鈉、膳食纖維、新增糖、NNS的總攝入量、不同型別人造甜味劑的攝入量等。

研究發現

在這10萬參與者中,36。92%的人攝入了NNS,攝入量較高和較低的各佔50%;

人們最常選擇的代糖是阿斯巴甜,佔代糖攝入總量的58%,安賽蜜佔29%,三氯蔗糖佔10%;

代糖的主要來源是無糖/代糖飲料,佔53%。其次是零食、餅乾、蛋糕、燕麥片等,以及酸奶或乳酪,分別佔代糖攝入總量的29%和8%;

在平均7年多的隨訪期內,新發癌症共3358例,其中包括982例乳腺癌、403例前列腺癌和2023例肥胖相關癌症(如結直腸癌、胃癌、肝癌、口腔癌、咽癌、喉癌、食管癌、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等);

代糖攝入量較高的人,大多是女性、年輕人、身體活動少的人,他們患糖尿病的機率更高,且他們的鈉鹽攝入量也更高。

NNS與各種癌症的關係

與不吃代糖的人相比:

代糖總攝入量高的人,以及阿斯巴甜或安賽蜜攝入多的人,整體的癌症發生風險分別增加13%、15%和13%;

代糖攝入量高的人(無論吃的是哪種),都更容易發胖,且肥胖相關癌症風險會隨著攝入量的增加而增高。

女性中:

代糖總攝入量高的,以及阿斯巴甜或安賽蜜攝入多的,患乳腺癌的風險會增加16%、22%和17%。

男性中:

代糖總攝入量高的,以及阿斯巴甜或安賽蜜攝入多的,患前列腺癌的風險會增加26%、28%和18%。

以上結果是不是很驚人?經常吃阿斯巴甜代糖食品/喝阿斯巴甜小甜水的你,此刻有沒有覺得體內某處一緊……

【新證據】喝太多“零糖飲料”可致癌,快扔掉你手裡那瓶小甜水

看到這裡,估計會有小夥伴舉手發問:

既然非營養性代糖如此不安心,那,是不是應該回歸新增糖呢?

蔗糖也罷果糖也好,好歹是提取自天然食物,是不是比人工甜味劑還是要安全幾分呢?

這個問題太棒了!

人家研究團隊已經替我們想到了!他們專門對代糖和新增糖做了一組對比,非常細緻周全。將零代糖/低新增糖、低代糖/低新增糖、低代糖/高新增糖、高代糖/低新增糖、高代糖/高新增糖、零代糖/高新增糖的資料分別做了兩兩比較分析。結果令人很心碎:

不論代糖還是新增糖,都會增加癌症、肥胖、以及肥胖相關癌症的風險,攝入量與癌症的風險程度都呈正相關——攝入越多,癌症風險越高。且代糖與新增糖在“促癌”方面的貢獻度,並無太大差異。

換句話說,無論攝入哪一類,都增加差不多程度的以上風險。

至於代糖是如何禍害人類健康的,研究人員分析,可能與多種機制有關,比如代糖可能引發超重或肥胖、導致代謝紊亂,促進炎症、血管生成和DNA損傷,抑制細胞凋亡,改變腸道微生物豐富度、導致腸道微生物失衡等。當然,這些都有待更多的研究來探索。

唉,還能不能愉快地享受甜蜜的幸福了?就連屋主本人,都萌生出社畜人間不易、唯一快樂被剝奪的emo……太南了!

小結

非營養性人造甜味劑,尤其是阿斯巴甜和安賽蜜,與癌症及肥胖風險之間存在關聯

(雖然還沒有驗證確鑿的因果關係)。這意味著

人造甜味劑並不是糖的健康、安全替代品

為降低患癌風險,我們不僅需要不吃/不喝含有新增糖的食品/飲料,還要減少人造甜味劑的攝入。

【新證據】喝太多“零糖飲料”可致癌,快扔掉你手裡那瓶小甜水

後記

歡愉感固然重要,健康也不容忽視。過量吃糖對健康的長期影響,已經被各種高質量研究廣泛證實:不僅會讓大家變圓(月半),還會增加各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比如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糖尿病、骨關節炎等等。這些知識,相信經常讀科普文的讀者們都不陌生。

伴隨著各大官方組織如世界衛生組織WHO、各國疾控中心、各國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專業團體的不懈努力宣傳,大眾對於新增糖的認知已經較以前有了比較大的轉變。一部分明星網紅甚至掀起了「抗糖」風尚。而怕胖、對自己形象有要求的朋友們,正在一股腦地衝向「零糖」市場:零卡飲料、零新增糖食品、甚至零糖糖果,雨後春筍般湧現。近兩年,光是各大老牌飲料公司推出的零卡飲料,就已經數不勝數,再加上新品牌的大量入駐。貌似飲品市場正在形成兩極化的“掰頭”場面:一端是含有大量新增糖的奶茶類,另一端是含有大量代糖的零糖飲料類。

飲料以外的貨架上,從糕點到乳製品,到各種加工小食品,都在開闢自己的“零新增糖”品類。

中國人,正在邁入「零糖」時代

對於新興事物,我們應該積極嚐鮮,還是保守觀望呢?

我個人的態度向來是:靜靜觀望,不阻撓嘗試,但也決不大肆鼓勵。原因很簡單:但凡新興事物,都需要時間來檢驗其可靠性和可持續性。

舉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當年振奮了加工食品界,以為既能高度模擬天然動物脂肪的口感,又能規避對人體傷害的反式脂肪酸——經歷了20年的廣泛實踐和資料收集,發現當初被認為可以健康美味兼得的頂流,實則是應當被打入大牢的“渣脂”。

而今天這篇關於阿斯巴甜、甜蜜素和三氯蔗糖的故事,給我們敲了一記類似的警鐘。雖說既往關於NNS早就有各種警告,但致癌性方面,本篇可謂是最響亮的一記,也是絕對無法忽視的!

未來一定還會有更多類似的故事發生。真心想養生的朋友們,請記住:

天然食物可以提供的營養是複雜而“聰明”的,人體也是複雜而聰明的。能天然就天然,實在天然不了就少量適可而止。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文末愛心提示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的遊離糖(即我們常說的新增糖,如蔗糖、果糖、麥芽糖等)每日攝入量上限為全天總能能量攝入的10%以下(如果按2000大卡熱量攝入則大概是50克),且最好能進一步降低到5%以下、或者每天大約25克(相當於6茶匙)。

—— 全文終 ——

喜歡就轉發

(文中用圖來自網路)

遂謙碎碎念

不僅要減糖,還要減代糖~

【新證據】喝太多“零糖飲料”可致癌,快扔掉你手裡那瓶小甜水

小屋主人簡介

劉遂謙

澳洲DAA認證註冊執業營養師(APD),中國營養學會認證註冊營養師,澳洲DAA及中國營養學會會員,悉尼大學臨床營養學碩士研究生(MND),同時持有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兒科營養研究生課程證書,臨床營養師,科普工作者,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關愛孕產婦健康公益活動專家團成員,北京健康管理協會營養管理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嬰幼兒輔食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Krause營養診療學》等譯著的翻譯委員,眾多雜誌及媒體營養專欄作者,曾主編過五套母嬰類圖書,著有《寶寶餵養7堂課 告別焦慮從食育開始》一書。十年面對臨床老幼孕產病患,認定未病防治和心理支援,是醫者幫助和療愈的方向——科普之路,我們一起努力。

個人微信公眾號平臺:

Liu_suiqian

參考文獻:

Charlotte Debras, et al。,(2022)。 Artificial sweeteners and cancer risk: Results from the NutriNet-Santé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PLOS Medicine, DOI: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med。1003950。

https://www。fda。gov/downloads/food/ingredientspackaginglabeling/foodadditivesingredients/ucm404332。pdf

FDA Statement on European Aspartame Study,https://www。fda。gov/food/ingredientspackaginglabeling/foodadditivesingredients/ucm208580。htm

Yunker A G, Alves J M, Luo S, et al。 Obesity and Sex-Related Associations With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Sucralose vs Sucrose on Appetite and Reward Processing: A Randomized Crossover Trial[J]。 JAMA Network Open, 2021, 4(9): e2126313-e2126313。

Mark A。 Pereira, Sugar-Sweetened and Artificially-Sweetened Beverages in Relation to Obesity Risk,American Society for Nutrition。 Adv。 Nutr。 5: 797–808

Fowler SPG,Low-calorie sweetener use and energy balance: Results from experimental studies in animals, and large-scale prospective studies in humans。,Physiol Behav。 2016 Oct 1;164(Pt B):517-523。

Sharon P。 G。 Fowler, MPH, et al。, Diet Soda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Long-Term Increases in Waist Circumference in a Biethnic Cohort of Older Adults: The San Antonio Longitudinal Study of Aging, JAGS APRIL 2015–VOL 。 63, NO。 4。

L。Cooke, Fildes, The impact of flavour exposure in utero and during milk feeding on food acceptance at weaning and beyond, Author links open overlay panelAppetite Volume 57, Issue 3, December 2011, Pages 808-811

Mark A。 Pereira, Author Notes, Sugar-Sweetened and Artificially-Sweetened Beverages in Relation to Obesity Risk, Advances in Nutrition, Volume 5, Issue 6, 1 November 2014, Pages 797–808

Nettleton JA, Lutsey PL, Diet soda intake and risk of incident metabolic syndrome and type 2 diabetes in the 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 (MESA)。, Diabetes Care。 2009 Apr;32(4):688-94。

Gardener H, Rundek T, Diet soft drink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vascular events in the Northern Manhattan Study。, J Gen Intern Med。 2012 Sep;27(9):1120-6。

Julie Lin and Gary C。 Curhan, Associations of Sugar and Artificially Sweetened Soda with Albuminuria and Kidney Function Decline in Women, Clin J Am Soc Nephrol。 2011Jan;6(1):160-6。

Matthew P。 Pase, Jayandra J。 Himali, Sugar- and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and the Risks of Incident Stroke and Dementia-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Stroke。 2017;48:1139-1146。

Jotham Suez, Tal Korem, Artificial sweeteners induce glucose intolerance by altering the gut microbiota,Nature volume 514, pages 181–186 (09 October 2014)。

Jin Hong Park, Gil B。, Sucralose Suppresses Food Intake, DOI: https://doi。org/10。1016/j。cmet。2017。02。011

Non-Nutritive Sweeteners (Artificial Sweeteners), http://www。heart。org/HEARTORG/HealthyLiving/HealthyEating/Nutrition/Non-Nutritive-Sweeteners-Artificial-Sweeteners_UCM_305880_Article。jsp#。WsHhZKEYxCA

http://www。efsa。europa。eu/en/topics/topic/aspartame

《成人和兒童糖攝入量》,世界衛生組織,http://apps。who。int/iris/bitstream/handle/10665/149782/9789241549028_eng。pdf;jsessionid=0093107B88CD06C6B25D977CBA475F2A?sequence=1

世衛組織呼籲各國減少成人和兒童糖攝入量,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releases/2015/sugar-guideline/zh/

世衛組織敦促全球採取行動遏制含糖飲料的消費和對健康的不良影響,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releases/2016/curtail-sugary-drinks/zh/

TAG: 代糖新增NNS阿斯巴甜攝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