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未老先聾”?做好這5點可避免!

The world is sound(世界充滿聲音),因為一切都在振動。

讀到這篇文章的你,你身體的每一部分都在以不同頻率振動。

人為什麼會“未老先聾”?做好這5點可避免!

(來源:soogif)

技術歷史學家艾米麗·湯普森指出:

“聲學環境既是物理環境,同時也是我們感知環境的一種方式。”

但並不是所有振動的頻率我們都可以聽見。

人類選擇性地聽見20赫茲~20000赫茲區間的聲音,這是演化的產物。

如果人類的遠祖能聽到世界上所有頻率的聲音,那他們的世界會無比嘈雜,也無法準確定位和識別有效資訊。

在大約4億年前,當兩棲動物在陸地上定居後,鼓膜和耳蝸就開始演化了,因為對於生存而言,聲音具有遠遠超過視覺訊號的優勢[1]。

人為什麼會“未老先聾”?做好這5點可避免!

(來源:soogif)

我們的遠祖聽到聲音之後的首要任務是迅速識別它——弓弦的響聲、頭頂的雷聲、正在接近的滾滾馬蹄聲、蛇發出的噝噝聲,都是危險的訊號。

這些聲音訊率主要分佈在20赫茲~20000赫茲,也就是我們現在可聽見的聲頻範圍。

而我們是如何聽見聲音的呢?要從一隻“蝸牛”說起。

想象你跟隨著聲波進入人類的外耳道,穿越鼓膜,途經中耳,慢慢走進內耳,你會看見精細可愛的耳蝸結構。(因為外形酷似蝸牛,而被稱作耳蝸。)

耳蝸與聽神經相連,一直延伸到大腦。

(下方為影片)

當外耳從環境中採集的聲音沿著耳道向內傳送,會引起鼓膜振動。隨後,如米粒般大小的聽小骨(錘骨、砧骨和鐙骨)透過來回舞蹈,傳遞聲波,最後一塊骨頭(鐙骨)連線到內耳。

人耳結構

人為什麼會“未老先聾”?做好這5點可避免!

中耳可以使到達鼓膜的聲音,在進入內耳時被放大44倍[2]。

那麼,這些被放大的機械振動,是如何轉化為大腦分析理解聲音所需的電訊號呢?

答案就在於

耳蝸毛細胞

耳蝸上的毛細胞可以“數”清楚聲音振動的頻率,從而進行區分、處理這些資訊。

從下圖中可以看到,處理聲波的過程中,毛細胞上的纖毛就像南徙的大雁——一會兒排成“一”字,一會兒排成“人”字。

有趣的是,耳蝸並非一個線性放大系統,耳蝸對不同頻率聲音的敏感性並不相同。

在20赫茲~20000赫茲頻率範圍的聲音,人耳對高頻聲音(>8000赫茲)不敏感,

對1000~3000赫茲的聲波最為敏感

[1,3]。

高解析度掃描電鏡觀察耳蝸毛細胞[4]

人為什麼會“未老先聾”?做好這5點可避免!

也就是說,我們對中低頻聲音(如語言和音樂)的分辨能力十分強大。

這意味著人類捨棄了對高頻聲音的處理能力,為語言和音樂文明的誕生保留更多的資源——

某種程度上說明,聲音及其衍生物令人類獨特。

人耳可聽見的聲音訊率範圍[3]

人為什麼會“未老先聾”?做好這5點可避免!

但,你知道嗎:

新生兒可以聽到20000赫茲,大約40歲時降至16000赫茲,而60歲時下降到10000赫茲左右。80歲時,大多數人對8000赫茲以上的聲音都是完全聽不到的[5,6]。

如果你現在20多歲,那很可能已經對17000赫茲以上的聲音充耳不聞了。

隨著人類年齡增長,對各區段頻率聲音的感知力都會逐漸衰退,老年性耳聾是人類難以避免的結局。

人為什麼會“未老先聾”?做好這5點可避免!

幫我們“數”清楚聲音振動頻率的耳蝸毛細胞,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就在消耗且不可再生。

毛細胞上方緊鄰耳蝸蓋膜,聲音傳來的時候,毛細胞的纖毛被壓在耳蝸蓋膜上摩擦,久而久之,纖毛就被蹂躪直至退休。

人為什麼會“未老先聾”?做好這5點可避免!

B。受損的耳蝸毛細胞[7]

A.正常的耳蝸毛細胞

人為什麼會“未老先聾”?做好這5點可避免!

原來年紀大了,不僅脫髮,耳蝸裡面的纖毛也所剩不多,且珍惜啊!

在20赫茲~20000赫茲的聲頻範圍內,每一個頻段都有一個恰好被人耳聽見的最小振動強度,稱為

聽閾

按照WHO 2021年更新的聽力下降分級標準[8],

健聽者的聽閾一般小於20分貝,聽損者的聽閾則高於20 ~ 35分貝,殘疾性聽力損失則超過40分貝。

WHO 2021年聽力下降分級標準

(點選看大圖)

近十年來,我國聽力損失者高達1億人[8]。其中,不少是青壯年。

《中國聽力健康報告(2021)》藍皮書指出[9],我國報道的青少年聽力損失的發病率為

1%~19.23%

不等。

噪音導致了這場不可逆轉的聽力損失——

車水馬龍、建築噪聲和娛樂性噪聲

(電玩城/KTV/演唱會/耳機等),這些聲音過度摩擦耳蝸毛細胞,使人類提前進入“聽不見聽不清”的階段。

(來源:soogif)

聽力下降是一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人們對自己的聽力損傷往往毫無知覺。

如果一個人近視看不清了,很快就會發現並及時佩戴眼鏡矯正;但是人們發現自己聽不清的時候,已經到了嚴重的程度。

比如,共處一室卻聽不見他人的輕聲講話;

與人交流時可能需要別人重複多次才能聽清

經常聽錯別人的詞彙;開會時若坐在後排聽不清同事的發言;

在嘈雜的餐廳即使面對面交流仍然非常吃力;

如果你喜歡戴耳機,身邊的人甚至都聽得清楚你耳機裡的內容……

這些都提示著你聽力受損。

日益嘈雜的世界正在影響人們的健康,我們需要一個柔和的結界來緩和噪聲的攻擊,並恢復我們與聲音之間和諧的關係。

下面一張圖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聲音訊率。

人為什麼會“未老先聾”?做好這5點可避免!

向上滑動閱覽

1

重視“聽不清、聽不見”的症狀

2

聽力測試是瞭解聽力最直接的方式

WHO開發了一款聽力測試軟體hearWHO,只需5分鐘就可以獲得一份聽力檢測報告。

如果app提示你已出現聽力損失,一定要儘快在醫院耳專科或聽力中心預約擅長耳聾耳鳴方向的醫生,進行專業的檢測(耗時約30分鐘)。

根據檢查結果決定是否佩戴助聽器/植入人工耳蝸。

人為什麼會“未老先聾”?做好這5點可避免!

(來源:hearWHO app截圖)

3

培養健康用耳習慣。

娛樂性噪聲是現在年輕人出現聽損的主要原因。

耳機釋放出來的噪聲強度可達78~136分貝(>85分貝就屬於強噪音了),更別說演唱會、酒吧、電玩城和廣場舞。

若喜歡戴耳機聽音樂、有聲書,一定謹記60/60原則——

音量不可超過60%,煲耳機不超過60分鐘。

不戴耳機入睡。

嘈雜環境不戴耳機。

當環境變吵的時候,人會無意識地調高音量,並且大腦會對此產生適應而察覺不到損害。

降噪耳機其實遮蔽的是外界噪音。如果耳機音量很大且長時間使用,依然會對耳朵有損傷的哦。

減少打電話的時間,條件允許的話用擴音功能。許多工作中需要大量打電話的人,時間久了會出現聽力下降、耳鳴等症狀。

4

遠離噪聲

遠離生活中的噪音源,如鞭炮/街邊大喇叭/汽車鳴笛/食堂餐盤迴收處等。

長時間搭乘地鐵/高鐵/使用榨汁機(如奶茶店員工),可佩戴入耳式海綿耳塞隔音。

演唱會愛好者,不要在前排或音箱附近。聲音從業人員很警惕聽力損傷,但普通人就沒有這個意識了。

警惕職業噪聲。國家要求85分貝以上的工作環境,企業需要對員工實施聽力保護計劃,如分發護耳器、定期聽力檢查、護耳知識培訓等。

及時解決環境中的噪音,如從源頭上阻止(施工/廣場舞等噪音可以報警),或者關閉門窗、安裝隔音裝置。

這些傷害不是忍一忍就可以消失的。

5

其他注意事項

新生兒聽力篩查。

減少接觸耳毒性的藥物(如慶大黴素、鏈黴素)和化學試劑(如二氯甲烷)。吃任何藥物前,最好都諮詢醫生或藥師。

吸菸(包括二手菸)增加聽力下降的風險,儘早戒菸。

不用利器掏耳朵。

坐飛機時多喝水、做吞嚥動作,降低耳氣壓傷的風險。

耳朵有炎症及時治療。

若已出現聽力損傷,及時干預,必要時進行康復訓練。

祝大家都能擁有一副好耳朵,更好地欣賞美妙的聲音!

特約作者

丹慶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醫學博士

審稿專家

譚志強

|湖南省人民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

參考文獻

[1]邁克·戈德史密斯。 牛津通識課:聲音[M]。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2021, 04。

[2]阿馬爾·阿爾查拉比, 馬丁·特納, 沙恩·德拉蒙特。 人人都該懂的腦科學[M]。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2020, 09。

[3]吳皓, 黃冶物。 新生兒聽力篩查[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4, 11。

[4]Harrison RV。 The prevention of noise induced hearing loss in childre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12, 2012: 473541。

[5]Wang M, Ai Y, Han Y, et al。 Extended high-frequency audiometry in healthy adults with different age groups[J]。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Head & Neck Surgery, 2021, 50(1): 52。

[6]Wasano K, Kaga K, Ogawa K。 Patterns of hearing changes in women and men from denarians to nonagenarians[J]。 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Western Pacific, 2021, 24(9): 100131。

[7]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ow Does Loud Noise Cause Hearing Loss? https://www。cdc。gov/nceh/hearing_loss/how_does_loud_noise_cause_hearing_loss。html

[8]謝靜, 賀璐, 龔樹生。 WHO世界聽力報告的解讀與思考[J]。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誌, 2021, 56(10):5。

[9]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 龍墨, 鄭曉瑛,等。 中國聽力健康報告(2021)。

內容製作

TAG: 聽力耳蝸聲音赫茲毛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