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腔共鳴的三種不同質感

共鳴是聲樂訓練的基礎,是歌唱藝術的重要部分,在歌唱中“共鳴”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胸腔共鳴作為歌唱的三大共鳴腔之一,在歌唱中,對於擴大音量、調整音色、統一聲區、咬字吐字等都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聲帶發出的很小的基音總是要依賴共鳴來擴大和傳播,因此可以認為,沒有共鳴就沒有歌聲。胸腔共鳴在歌唱中保證了渾厚淳樸的低音效果,使聲音更加飽滿有力,高亢輝煌。

1、口咽腔共鳴

口咽腔共鳴是聲音從喉嚨發出後的第一個共鳴區域,它包括喉嚨、喉部、口腔和舌頭,口咽腔共鳴一方面對聲音的豐滿、優美的音色的產生有決定性的作用,對胸腔共鳴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個方面是吐字咬字的關鍵部位。

2、胸腔共鳴

一般認為,胸腔共鳴只在低聲區運用,其實,它的作用非常廣泛,在歌唱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只是比例不同罷了。胸腔共鳴其實是大氣管和其支氣管的共鳴。它可以使聲音渾厚、圓潤、飽滿。所以對美化聲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歌唱的基礎。

3、頭腔共鳴

頭腔共鳴主要是額頭的額竇和兩邊的碟竇空隙裡空氣的震動所產生的。當其他的共鳴腔體都震動時,透過肌肉的遞震關係,和聲音的共振運動,使額竇和碟竇裡的空氣發生共振,這時產生的聲音是高頻泛音,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頭腔共鳴。

優美動聽的聲音是氣息透過閉合的聲門,使聲帶振動產生聲波(也稱為基音),聲波在氣息的支援下,透過人體內的肌肉與骨骼,傳導到遠離聲帶的口腔、鼻腔(也稱為頭腔)、胸腔等共鳴腔體去增強共振(物理學稱為“強迫振動”),並在氣息的支援下,透過鼻管流向體外而產生。

口腔、鼻腔、胸腔是人體的三大共鳴腔體。而口腔又是這三大共鳴腔體中,唯一可以調整、變化的共鳴腔體。口腔不僅可以做複雜的變化,把字吐清楚,而且更重要的是,鼻腔與胸腔的共鳴必須以口腔共鳴為基礎。口腔共鳴起著承上(使鼻腔產生共鳴)啟下(使胸腔產生共鳴)的橋樑作用。

不同的口腔狀態,可以形成不同色彩的口腔共鳴和不同的聲音位置感。對於聲波在口腔振動的具體位置聲音的支點,必須有所選擇。因為歌唱時所要求的聲音,不僅是音色美好,還應該便於吐字清晰,便於口腔與鼻腔、胸腔共鳴體構成聯合共鳴,便於聲音向體外的流動,而且不損害聲帶。

為滿足以上要求,聲音應有兩個支點。第一個支點在與前胸劍突骨(胸骨下端的半圓形軟骨)相對應的後背第八胸椎處,第二個支點在口腔內懸雍垂後上方的後鼻管處。在歌唱中只有抓住聲音的這兩個支點,才會獲得三個共鳴腔體的聯合共鳴。而實踐證明,把人體的其他部位作為聲音支點都是不利於歌唱的。

TAG: 共鳴口腔胸腔歌唱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