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抗腫瘤“核武器”——放射治療,究竟是如何治療癌症的?

放射治療是腫瘤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大約70%的癌症病人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需要放射治療的介入,但是,絕大多數人對“放射治療”卻知之甚少。

所以我們特意邀請了上海長海醫院放療科射波刀中心張火俊主任來為大家科普,從放療在腫瘤綜合治療中的重要性、哪些腫瘤可以採用放療手段進行治療、放療各種不同裝置的區別、放療的副作用及如何護理等方面,對“放療與免疫”進行了全方位講解。

神奇的抗腫瘤“核武器”——放射治療,究竟是如何治療癌症的?

我們都知道惡性腫瘤是由人體內正常細胞演變而來,是生長失控具有侵襲性的一群細胞。隨著醫學的發展,腫瘤的治療手段也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效。以前,業內認為治療腫瘤有“三板斧”,包括手術、化療、放療。除此之外,免疫治療、靶向治療,傳統醫學的中醫藥,也是治療腫瘤的重要手段。

神奇的抗腫瘤“核武器”——放射治療,究竟是如何治療癌症的?

作為腫瘤治療”三板斧“的放療究竟是什麼呢?“放療”用英文表示為radiotherapy或irradiation。radiotherapy比較好理解,它是一個複合詞,前面表示射線,後面是治療,也就是用射線來治療,因此,放療即放射治療,是利用放射線治療疾病(尤其是腫瘤)的一種區域性治療方法。

放療自1899年居里夫人用放射治療治癒了第一例病人,放射治療的發展經歷了百餘年的歷程。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影像技術的革新以及人們對放療方法的深入研究,現代放療已經從常規放療發展到精確放療,目的是在減少或不增加正常組織損傷的前提下增加腫瘤的照射劑量,從而增加區域性的控制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主要的技術包括三維適形放療、調強適形放療、影象引導的放療、螺旋斷層放射治療以及立體定向放射治療。

為什麼射線照射以後腫瘤會變小?

張火俊主任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解釋:”DNA是導致腫瘤不斷繁殖的一個重要遺傳物質,利用射線的直接作用或者間接作用去摧毀DNA,相當於我們拿一根棍子去打一隻惡狗。如果這隻惡狗一棍子打不死,需要連續不斷的敲擊,在惡狗沒有站起來之前給它先加一棍子,然後再加一棍子,直到把它打死。”

患者接受放射治療以後,效果為何會出現差異?

張火俊主任認為這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其中一個主要因素就是腫瘤對放射治療的敏感性。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四大類:

第一類是高度敏感腫瘤,包括淋巴瘤、白血病、精源細胞瘤、小細胞肺癌等。它們的特點是惡性程度很高,發展很快,但是短期放療還是比較好的。

第二類是中度敏感腫瘤,如乳腺癌,還有一些鱗癌,像肺鱗癌、食管鱗癌等,這類疾病發展並不迅速,轉移出現的時間也相對比較晚。

第三類叫低度敏感腫瘤,包括大部分腺癌、胃腸道的腫瘤、胰腺癌等。通常這個時候做常規放療(比如照射五、六個星期),效果不是很好。

第四類是近不敏感或者幾乎不敏感的腫瘤,指大部分肉瘤,注意不是癌症,是肉瘤。

看到這裡,多數讀者心裡就會有這麼一個疑問了,那就是放射治療是怎麼完成的?

神奇的抗腫瘤“核武器”——放射治療,究竟是如何治療癌症的?

首先病人要進行固定,通常根據不同的部位採用不同的固定方法。其次要做CT掃描,CT做完以後需要物理師進行評估,制定治療計劃,最後才能接受治療。也就是說,放射治療整個過程是相對比較複雜的,要整個團隊(包括醫生、物理師、技師、護士等)通力合作,才能對腫瘤進行治療。

哪類病人適合接受放療呢?

哪些病人不適合接受放射治療呢?關於大家最關心的這個問題,張火俊主任指出,醫生會判斷病人接受放療以後,所起到的預期效果,比如根治或者姑息。所謂“姑息”,就是指減輕痛苦的治療。這時,可以採用放療或者結合其他治療方式進行綜合治療。

究竟哪類病人不適合接受放射治療?一類是腫瘤晚期病人,身體狀況一般比較差,通常我們會做KPS評分,如果評分很低的話,可能就不適合接受放療。

還有一部分病人在特殊部位已經做過一次或多次放療,再接受放射治療的話要慎重。還有一些病人血液指標低,比如白細胞、紅血球、血小板等指標偏低,治療效果也會比較差。

還有些病人有嚴重的基礎疾病,包括重大的心臟、肝臟、腎臟疾病,可能對放療的耐受性也比較差。另外,由於腫瘤侵犯導致嚴重併發症的病人,比如大量的胸腹水或者出血的這類病人,在治療的時候也得慎重。

具體到病種方面,臨床哪些疾病可以把放療作為主要或者優先考慮的治療手段?一類是鼻咽癌,目前國內絕大部分鼻咽癌患者採用以放療為主的放化療聯合治療方案,通常不考慮手術。其他病種還包括喉癌、舌癌、高位食管癌、宮頸癌、前列腺癌等。

放療在臨床應用過程當中,會有什麼樣的副反應?

張火俊主任指出,所有的治療手段都是一把“雙刃劍”,有療效必然伴隨著副反應的發生,放療也不例外。放療的副反應從出現時間的早晚可以分為早期反應和晚期反應,又稱急性反應、亞急性或者慢性反應。

放療以後很快出現的反應叫急性反應,出現時間比較晚的反應叫亞急性或者晚期反應。從出現放療風險的範圍來看,分為全身反應和區域性反應。區域性反應多指在照射的區域性,尤其是面板,比如說出現面板顏色的不一致或者潰瘍、潰爛,感染等。

全身反應是指全身性的反應,比如乏力、嗜睡等。有時候做CT、核磁共振沒有發現異常反應,事實上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或者某些功能已經造成了影響。從副反應的程度來說,有輕度、中度、重度之分,醫學上稱為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五級,所以醫生在制定治療方案的時候,希望副反應發生的程度越輕越好,最好是不要發生。

有病人疑問,以上講的放療的應用都集中在惡性腫瘤(尤其是癌症)方面,那麼,是不是放療的效果或者作用僅僅侷限於惡性腫瘤?

事實上並非如此。張火俊主任解釋,放療在很多良性疾病當中也會有不錯的治療效果,比如顱內的良性疾病,像腦膜瘤、血管畸形等。另外,有的患者在做完美容手術後,面板表面的疤痕會長得非常大,像早上剛炸的油條一樣非常粗,此時結合放療會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

甚至有一些血液病,做骨髓移植時,也需要做全身放療,主要目的是為了避免身體產生過於激烈的排斥反應。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放療會朝著幾個方向發展?

第一個方向是,盡最大程度提高放療效果,也就是放療對腫瘤,尤其是對腫瘤區域性的控制效果。

第二個方向是,最大程度地降低放療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尤其是對腫瘤周圍比較重要器官的損傷。

TAG: 放療腫瘤治療放射治療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