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敷就能止血的金創藥,為何突然消失了?仔細看原材料就懂了

清朝一敷就能止血的金創藥,為何突然消失了?仔細看原材料就懂了

提到“金瘡藥”,喜歡讀古裝電視劇和小說的朋友一定不會陌生:古代行軍打仗時,軍官級別的都會隨身攜帶“金瘡藥”,以備不時之需。騎馬摔傷骨折塗一塗,被人砍了塗一塗,反正就是哪裡疼塗哪裡,哪裡流血塗哪裡。然後光著膀子,手提大刀又衝進戰場。那這神奇的金瘡藥是什麼?

清朝一敷就能止血的金創藥,為何突然消失了?仔細看原材料就懂了

金瘡藥消失之迷

其實,這神奇的金瘡藥,主要成分就是三七。 三七為傷科之要藥,其成名絕技就是散瘀止血,有著“止血不留瘀,化瘀不傷正”的特點,就是說它在止血的同時具有祛除瘀血的作用,所以不會造成瘀滯。

當然,有主要成分就有次要成分,其中有一種叫“龍骨”的原材料特別珍貴,這也是它在清朝消失的原因,而這一切又和一個人有莫大的關係,他就是王懿榮。

清朝一敷就能止血的金創藥,為何突然消失了?仔細看原材料就懂了

王懿榮是大清國子監祭酒,也是享譽北京城的著名金石學家。1899年的秋天,王懿榮得了一場瘧疾,到北京菜市口一家名叫達仁堂的老中藥店抓藥。回家後,他發現其中一味叫做“龍骨”的藥上刻有整齊而有規律的簡單線條。

精通金石學的王懿榮憑直覺感到這很可能是古文古物,便問僕人龜板是從哪兒買來的。之後,他來到售賣龜甲的達仁堂藥店“詢其來歷”,人家告訴他龜甲出自河南湯陰。

王懿榮於是找遍北京城的所有藥店,以極其低廉的價格收購了不少文字比較清晰的龜甲。

山東濰坊的古董商人範維卿深知王懿榮這位老鄉“好古物,一遇有罕見之品,輒登門求售,以獲善價”。

1899年夏末,範維卿攜帶刻有文字的甲骨十二片進京拜見王懿榮。王懿榮把這些甲骨視為珍寶,儘管每板索銀二兩,他還是全部收購。

清朝一敷就能止血的金創藥,為何突然消失了?仔細看原材料就懂了

王懿榮把龜甲骨片逐一攤開,反覆推敲、排比、拼合,最後確認這些甲骨上所刻的符號是一種文字,是商代的占卜檔案,也就是史籍上所講的“殷人典冊”!

他對甲骨文字的最初判斷,為後來的研究所證實。他是揭示甲骨之謎的第一人,中國的文字史也由此向前推進了一千年。

但與此同時,這也基本宣告“金瘡藥”的滅亡,畢竟“龍骨”,也就是甲骨再也不能入藥了。

清朝一敷就能止血的金創藥,為何突然消失了?仔細看原材料就懂了

而導致金瘡藥消失的另一個原因,是雲南白藥的出現。

久負盛名的雲南白藥,以其專治跌打損傷著稱於世,是由雲南名醫曲煥章創制,其主要組成藥物也有三七。

相傳曲煥章年輕時候是一位敢於冒險的獵手,經常上山打老虎,他發現受傷的老虎在吃了三七後,很快就可以止血,並且有力氣逃走,受此啟發,他發現了三七的獨特功效,於是創制了雲南白藥,現為國家保密配方。

清朝一敷就能止血的金創藥,為何突然消失了?仔細看原材料就懂了

中西醫之爭

祖國醫學,是中華民族在與疾病長期鬥爭的過程中積累的寶貴財富,其有效的實踐和豐富的知識中蘊含著深厚的科掌內涵,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類健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時至今日,我們的祖國醫學仍然發揮著其他任何方法無法替代的怍用。但是,相對於西醫,中醫在我國的發展卻顯得滯後了許多,中醫藥的存廢之爭一直存在。

清朝一敷就能止血的金創藥,為何突然消失了?仔細看原材料就懂了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外中醫藥事業卻發展得如火如荼,資料顯示:中醫已被74個國家承認,來我國學習的外國留學生中有70%至80%是學習中醫及相關學科的。在韓國,由中國傳入的中醫已被改名“韓醫”,並申報了世界文化遺產;

03年我國中藥出口突破7億美元大關,但這個出口額還不及日本救心丹”一個品種。韓國僅高麗參”一項出口就相當於我國全部中藥材出口額的50%,且其價格比我國人參高出10倍左右。

清朝一敷就能止血的金創藥,為何突然消失了?仔細看原材料就懂了

面對這些,我們應該反思,明明是我們的東西為什麼卻被別人利用?為什麼同樣的東西別人看到了前景而我們卻不能?

中國人對世界的貢獻,我看就只有中醫了

。”世紀偉人的這句名言,在經歷了數十年的醫藥健康大發展之後,今天聽來,仍然有振聾發聵之感。

中醫泰斗鄧鐵濤教授預言:

21世紀是中醫的轉折點,是中醫騰飛的時刻。摒棄無謂的爭論,切實行動,找對人,做對事。斯如是,中醫興矣!

TAG: 王懿榮金瘡中醫三七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