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被水桶刮傷感染“海洋無聲殺手”,中山一男子險喪命

5月20日,中山市中醫院發熱門診接診了一位特殊的發熱患者——家住南區的梁先生。5月19日晚,梁先生的手部不慎被水桶刮傷,經過自己簡單消毒後,他並沒有在意傷口,並且準備早點休息。

當晚,梁先生卻發現,傷口處越來越劇痛、發紅、腫脹且向整個手掌蔓延。梁先生也出現了高燒不退的症狀。第二天一早,梁先生就趕往中山市中醫院發熱門診就診。

此時,他的體溫已經高達39。8!

患者手部腫大。

發熱門診的主治醫師賴貴龍接診後,考慮梁先生是典型的創傷性感染性發熱,予退燒、抗感染處理。但奇怪的是,據梁先生自述,他既往身體健康,近日也無感冒發燒等症狀。考慮到病人起病急、病程發展快,反覆高燒等情況,賴貴龍認為梁先生不是單純普通的傷口感染。於是,在完善相關檢查後馬上請顯微創傷科醫生急會診。

經過多年的感染傷口治療經驗,顯微創傷科主治醫師馮威立在對梁先生詢問受傷經過時,瞭解到刮傷患者手部的鐵桶是平時用來盛放海鮮的器皿。此時,梁先生逐漸開始出現嗜睡狀態,抽血專案中幾項感染指標均飄紅,肝功能與心電圖也發生動態改變。經綜合考慮,馮威立判斷梁先生感染海洋創傷弧菌。

感染海洋創傷弧菌到底是什麼?

海洋創傷弧菌,是一種棲息于海洋中的細菌,廣泛分佈於海水、淡水和海產品中,這種細菌最適宜的生存條件為37℃下、10—20g/L鹽度,尤以近海口多見。流行季節多在夏秋兩季,由於夏秋季水溫較高,更適合弧菌生長和繁殖。一旦感染上,發病急,病情發展很快,50%的患者在入院48小時內因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被稱為“海洋中的無聲殺手”。

而許多海鮮都藏有創傷弧菌。帶菌海水、牡蠣等貝殼類海生動物是創傷弧菌感染的主要傳播媒介。其主要感染途徑為生吃牡蠣等海鮮和經過肢體破損創口接觸海水、海生物刺傷肢體,前者由腸道感染所引起,表現為創傷弧菌性膿毒症,後者為肢體區域性的面板、肌肉壞死等,迅速發展為敗血症。

手被水桶刮傷感染“海洋無聲殺手”,中山一男子險喪命

許多海鮮都藏有創傷弧菌。

當被蝦槍刺傷以後,傷口小而深,創口不容易暴露,也就不容易沖洗乾淨,在這個相對封閉的小環境裡,海鮮上攜帶的創傷弧菌會乘虛而入,積累到一定數量,就會伺機入血,形成菌血症。如果各種致病菌繼續侵入血液迴圈,並在血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而發生急性的全身性感染就形成了敗血症。

根據感染途徑不同有3種類型的臨床表現:原發性膿毒症、創傷感染和胃腸炎。主要表現為:急起發熱、寒戰、休克和典型血性大皰樣皮損,可伴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症狀。皮損常從下肢遠端開始,包括斑丘疹、 蕁麻疹、多行性紅斑和蜂窩組織炎,伴張力性水皰並迅速轉為典型的紫色血性大皰,快速進展,數小時內可累及整個下肢。

手被水桶刮傷感染“海洋無聲殺手”,中山一男子險喪命

患者手部腫大。

梁先生正是因為感染海洋創傷弧菌,病情在進一步惡化,馮威立立刻對患者進行緊急手術治療,以防病情進一步發展。顯微創傷科主治醫師馮威立表示,延緩治療,感染患者會有截肢甚至死亡的風險。

隨後,綠色通道迅速開啟,各項術前準備緊鑼密鼓的安排起來……

醫生建議,愛吃海鮮的市民注意,不要生吃海鮮,肢體有傷口儘量不接觸海水。倘若從事海鮮行業或者購買海鮮人群,應戴手套進行保護。若無意中被生鮮、海鮮刺傷或劃傷,切忌大意,應及時前往醫院就診。早期識別診斷、早期減張、引流、徹底清除壞死組織並早啟動多學科聯合搶救,是創傷弧菌感染救治的關鍵。

【採寫】南方日報記者 曾豔春

【通訊員】黃琳

【作者】 曾豔春

醫聊所

TAG: 弧菌梁先生創傷感染海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