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不願治療,父母該怎麼勸?抑鬱、雙相患者常見的4個問題

本文字數約:

5699 字

閱讀時間約:7 分鐘

本文章節:

01、醫生說孩子是雙相、精神分裂症,真的如此嗎

02、慎防部分心理治療惡化親子關係

03、是否接受心理干預,是孩子說了算,還是父母?

04、患者有偏執認知時,該怎麼辦?

上週,我們分析了抑鬱症康復者星研的心理干預過程。

星研是一名大二學生,重度抑鬱發作時曾有幻覺,還差點自殺,表達能力嚴重受損;接受過精神科藥物治療和心理諮詢,效果都不理想。

她休學後,一位有名的精神科專家曾診斷她為雙相障礙,並認為有精神分裂症前兆。總之,從症狀上看,她的病情比較嚴重。

經過我們的系統化深度心理干預後,星研的康復速度很快。她早就撤停了藥物,並順利復學,學習上積極進取,處理事務成熟、理性。康復效果完全超出了他們一家人的預期!

在案例分享之前,星研的媽媽還寫了自述文章。她從患者家長的角度,深刻地反省了自己的不當教育方式,還有幫助女兒康復的過程。

星研的心理干預過程很曲折,前兩天的案例分享難以完全展開。但關於她病情的一些細節和我們的處理方法,我認為很有啟發性,也是很多精神心理障礙患者和家長感到疑惑、關心的話題。以下進行一些分析,希望對大家有用。

01、醫生說孩子是雙相、精神分裂症,真的如此嗎

星研大一時,抑鬱症症狀非常明顯,情緒低落,對什麼都提不起勁,失眠乏力,說活著沒意義。這時她被診斷為抑鬱症是非常明確的。

可後來她出現了幻覺,病情加重,又找另一個有名的精神科專家就診時,診斷就變成了雙相障礙。而且這個專家認為她有精神分裂症前兆。

我們無法得知這位精神科專傢俱體的診斷思路。可能是星研休學前曾3天3夜沒吃沒睡,但不覺得累,專家認為這是輕躁狂/躁狂發作,所以診斷為雙相障礙。

患者不願治療,父母該怎麼勸?抑鬱、雙相患者常見的4個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路

而且星研告訴專家,她出現過命令性幻聽、幻視,還說自己對社會制度的知識感興趣,會思考如共產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出處等問題。星研媽媽說,專家認為這是誇大妄想的表現。

而幻覺、妄想都屬於精神病性症狀。雖然不是隻要出現了就代表是精神分裂症,但確實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狀之一。還有星研覺得自己腦子裡有2個人的症狀,可能也跟這位專家說了。

所以可能因為這樣,專家認為星研有精神分裂症前兆,要儘快接受抗精神病藥治療,甚至是電休克治療。

從主流精神醫學的角度來看,這位專家的判斷其實並不為過,我也不認為是他水平不夠、或者誤診。精神醫學裡的大部分疾病是症狀學診斷,只要症狀符合,就能下診斷,並不會深究具體的心理活動過程,更不關注背後的根源。

但星研和媽媽當時非常不認可,認為這個專家的意見很武斷,診斷過程過於簡單,甚至有過度診斷之嫌,還說“你們聽我的就能治好”,給母女倆的感覺不嚴謹、有點自以為是。後來她們再也不去找這位專家了。

而後續到了我們這以後,我們認為星研並不是雙相障礙和精神分裂症前兆,並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找到了她3天3夜不吃不喝出現幻覺、腦子裡有2個人的心理根源,消除了這些症狀和隱患。

我們也發現她對社會制度是真的感興趣,思維邏輯嚴謹,並不是誇大妄想。而且這過程中,星研並沒有服用精神科藥物。

這讓星研和她媽媽對患病根源的理解更加深入了,當然,也更加不認可前一位精神科專家的判斷了。

所以,主流精神科大夫對患者下診斷時一定要謹慎,尤其是青少年、學生患者,要慎之又慎。

如果貿然診斷為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症,這在精神科屬於“重性精神病”,給人感覺是非常嚴重的,對於父母和患者來說無疑是一道晴天霹靂,甚至直接把他們打入絕望之境。

如果要做到這一點,就離不開精神科大夫的跨學科學習。我們不能只具備精神醫學的知識,還要學習科學的心理學知識,包括病理性記憶、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等前沿的認知神經心理學知識,這樣才能深入瞭解患者的心理活動過程,作出更客觀的判斷。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我們不認為星研不吃不睡、不覺勞累的表現是輕躁狂發作,但我們也認為很有必要去尋找背後的根源。要預防她以後再次出現這樣的狀態。

臨床中,我們接診過確實屬於典型雙相障礙的孩子,他們有過心境高漲、狂妄自大、精力充沛的輕躁狂發作經歷。

我們也一定要找到這背後的根源,瞭解他們為什麼會變得如此自大、自負、目中無人,詳細的心理活動過程和原因是什麼,才能儘可能消除後續再次發作的隱患。

而我們的心理干預經驗發現,典型的輕躁狂/躁狂發作,其實與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和疊加性心理創傷都有關。

02、慎防部分心理治療惡化親子關係

星研除了找過精神科大夫外,還接受過心理諮詢,而且這位心理諮詢師本身也是一位精神科醫生,是一位女性。

星研對這個醫生比較信任,認為其善解人意,可以耐心地傾聽自己的經歷和痛苦,非常包容、接納,創造了一個有安全感的環境。

所以她當時願意去傾訴,說完之後感覺也好了一些。直到該醫生休產假了,心理諮詢不得不中止。

星研當時覺得這位女醫生對自己是有幫助的。不過,她後續接受我們心理干預,恢復了更多的理性後,尤其是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了自己的問題後,她發現那位醫生只是給她提供了一個釋放部分負性情緒的渠道,但無法解決她根源上和現實上的難題,比如無法上學的問題。

患者不願治療,父母該怎麼勸?抑鬱、雙相患者常見的4個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路

她還說,這位醫生在實施心理諮詢時,得知星研小時候曾被爸媽打罵,不敢反抗,她便建議星研回家後跟爸媽好好吵一次架,學會把自己的感受和負性情緒表達出來。

應該說,這位醫生的出發點是好的,有可能對小部分患者來說也有一定效果。但星研很無奈,因為她回到家裡發現爸爸媽媽其實也很痛苦,為自己的病付出了很多。而且那時候的父母已經作出改變了,不再像以前那樣簡單粗暴了。

所以她跟父母吵不起來,但一想到自己做不到心理諮詢師的要求,沒法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她又覺得自己很沒用,自責和自我否定,抑鬱情緒反而加重了。

所以,雖然我們說患者得抑鬱症、雙相障礙的主要根源是疊加性心理創傷,而這往往來自於父母的不當家庭教育方式。但我們一般不建議青少年刻意地,直接地與父母發生衝突。

因為大部分父母一開始不理解孩子的患病根源,他們也為孩子的病非常焦慮、無助。如果孩子還故意挑起矛盾,父母很容易從負面角度理解,認為孩子故意找茬、不懂事、記仇,然後雙方發生嚴重衝突。這反而會令孩子繼續遭受心理創傷,加重病情。

所以,我們在臨床心理干預中,會先修復父母對孩子造成的主要心理創傷(一般不會全部創傷都修復,所需時間太長,不現實),孩子的情緒明顯變得更穩定,認知更理性。

同時,我們也會把尋找到的心理創傷告訴家長,督促他們更加深入地自我反省,改變與孩子的相處方式。家長一定要作出積極的改變和提升。

我們還會引導孩子理性、客觀地理解父母過去的做法。父母的初衷確實是為了孩子好,但使用的方法不科學,對孩子造成了心理傷害。那這些錯誤方法從何而來?主要來自於父母各自的原生家庭、成長環境和當時的時代,這是父母自己也難以左右的客觀因素。

那麼上面幾個步驟和因素相結合,父母和孩子的親子關係會迅速緩解,重新建立融洽、親密的關係,這是我們在臨床中認為非常有效的、也是能解決根源問題的思路。

簡單來說,處理思路也是一樣的,只是速度慢一些。父母要先做出深刻的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在日常相處中改變對孩子的態度,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關愛,並就過去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真誠道歉。

在這過程中,孩子的部分心理創傷也會得以修復,親子關係會慢慢改善。當親子之間比較融洽、孩子的情緒比較好的時候,然後父母再引導孩子理解父母過去的教育方式從何而來,加深孩子的理性認知,並再次向孩子表達歉意和改變的決心。

所以,父母帶孩子找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時,最好避開那些容易激化親子矛盾的心理流派,尤其是精神分析流派。如果父母掌握了科學的精神心理學知識和應對方法,自我反省能力強,能作出深刻的改變,這對孩子的“治療”效果甚至比一般的心理諮詢和家庭治療更好。

03、是否接受心理干預,是孩子說了算,還是父母?

現在很多父母意識到,精神心理障礙的形成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如果接受一些科學的、與心理相關的康復手段,比如最常見的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可能會加快孩子的康復。

但具體到是否接受心理相關的康復手段時,到底是孩子說了算,還是父母說了算?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接受,但孩子不願意,父母該尊重、順從,還是想辦法讓孩子接受?

很多精神科醫生、心理衛生從業人員會認為,決定權在患者手裡。這種觀念很普遍,在大部分情況下也是正確。

因為如果患者沒有求助和康復的動機,或者不認同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父母還要求他們去接受的話,這往往沒有效果,反而容易造成二次傷害,親子關係也會受到進一步破壞。

但在有些情況下也有例外。孩子得了精神心理障礙,他們對很多問題的認識和判斷很有可能是不夠理性的,包括是否接受心理方面的康復手段。

如果父母盲目順從、尊重孩子的意願,不去理性判斷心理康復手段的專業性、必要性,就有可能導致孩子錯過康復良機。

患者不願治療,父母該怎麼勸?抑鬱、雙相患者常見的4個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路

星研就是典型的例子。她對我們並不十分抗拒,但求治動機很弱,一直躲在休學後的“舒適圈”裡。再加上她爸爸一開始對我們也不認可,她就更想逃避,不想面對問題。當然,這也與她之前接受過的治療效果不佳,她對康復缺乏信心有關。

但星研的媽媽沒有盲目順從女兒,她堅持讓女兒接受面診,接受我們的心理干預,並提出緊急干預的申請,在心理干預初期出現狀況時,她也認為要堅持下去不放棄。

星研康復得那麼好,跟她媽媽在這4個時間節點的一再堅持有很大關係。只要有一個環節放棄了,星研的康復速度會大打折扣,今年復學估計是很難了。

所以涉及康復手段的選擇時,要不要完全尊重孩子意願,我們不能太僵化地去理解。如果嘗試過一些主流、常規的方法但效果不良,又有條件接受高效化、專業化心理康復手段的話,最好不要錯過良好時機。

像星研這樣,她的問題比較棘手,一開始有個比較特殊的症狀:向人敞開心扉時就焦慮、痛哭,不想表達。這樣的症狀一般心理諮詢/心理治療很難解決,但如果不解決,後續也沒法進行下去,像個“攔路虎”。

那我們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精準化找到背後的心理創傷,予以修復,症狀很快就解決了。

星研也感到非常神奇,她沒想到第一次深度催眠就能找到幼兒園時的記憶,她在外顯記憶層面早就忘了,深度催眠創傷修復的效果很好,這為後面的干預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

這是一般心理諮詢/心理治療難以實現的。所以我們強調我們的技術不是心理諮詢、心理治療,也不是心理疏導,而是精準化、高效化的臨床心理干預,這有很大的區別。

04、患者有偏執認知時,該怎麼辦?

可能有的人還會說,患者雖然確診了,但也有權利不接受治療、不康復啊!這種觀點非常強調患者的自主選擇權利。

從表面看這沒錯,可實際上,患者在康復之前,他們往往缺乏真正的自由意志,他們是被疾病和症狀“控制”的。

星研當時就很消極,說自己不接受干預了,反正家裡經濟條件不錯,爸媽也寬容,那樣挺好的。就算輟學,以後隨便找份工作就行了,“大不了送外賣”。

如果跟她講道理,說我們要養活自己啊,要走出去跟人社交啊,要有更高的追求啊,這往往沒用。因為患者認為這都不是必要的,“我現在活得挺好的,為什麼一定要治療”,一句話就能把人噎住。

所以我當時跟星研說,她想“躺平”,這完全可以理解。因為得病之後,上面那些事情都太難做到了,太痛苦了,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人的本能就是選擇逃避。

但她要意識到,她想“躺平”背後的根源是什麼,這就涉及到了她的喜好、理想經常被爸爸打擊的心理創傷,還有她以往求治失敗的心理創傷。

患者不願治療,父母該怎麼勸?抑鬱、雙相患者常見的4個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路

也就是說,她現在的想法和狀態是被疊加性心理創傷所影響著的、逼迫著的,這不是她的自主選擇。

那如果修復了相關創傷,她恢復了真正的理性之後,還是選擇“躺平”,我們會完全尊重她的選擇,相信父母也會。因為這才是真正的、自由意志的選擇。只要心身健康,“躺平”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星研聽完感觸很深,也不再反駁。她很快就想明白了,決定接受心理干預。

還有涉及到她覺得“自己腦子裡有兩個人”的問題時,她也覺得這不是問題,只是每個人有不同的思維方式;認為這不影響正常生活,不用處理。

可這是因為她不明白,在精神醫學和心理學裡,這種症狀有可能意味著什麼——可能涉及精神分裂症,也可能是分離性身份障礙(以往叫做多重人格障礙)。

尤其是後者,這屬於分離障礙(即“癔症”)的一種,往往伴隨著對重要事件的記憶障礙,這跟星研說自己以前每隔一段時間就喪失部分記憶的症狀很相似。

而且精神醫學的主流觀點認為,分離障礙與創傷事件密切相關,是個體為了應對創傷事件導致的痛苦感受而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也就是說,星研這種症狀的背後肯定是有心理創傷的,如果不處理,後續可能是個巨大隱患。

這一次,我們不需花費過多時間去勸她接受,因為她體驗過前面的深度催眠效果後,對Lucy 非常認可,很快就接受了Lucy的建議。事後證明,Lucy的專業判斷是正確的。

所以,我們對青少年、學生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時,常常有一種感受。現在的孩子很聰明,涉獵面很廣,但不夠深入和專業。可他們又認為自己的很多認知是理性的、正確的,是個人的自由和權利,但實屬不然。

一般的心理治療方法,比如認知行為療法,很難扭轉他們這種頑固的、偏執的認知。他們會非常牴觸,甚至會跟心理治療師爭論起來,甚至是詭辯,最後誰也說服不了誰。這時孩子還容易鄙視心理治療師,認為他們老套、迂腐,水平還不如自己。

而我們在臨床心理干預中,不會否定他們的觀念和感受,而是讓他們認識到,這背後其實是病理性記憶,尤其是疊加性心理創傷導致的。這些問題不解決,他們就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我們會引導他們接受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後,再做決定。

當然,有時患者的父母也會出現過於樂觀的問題。最常見的就是關於學習障礙的解決。

像星研父母,因為前半段的干預效果非常好,女兒的情緒症狀恢復得很好,也能看書、與人交流了。他們就以為女兒差不多好了,一度考慮中止干預。

結果臨近復學,星研又非常焦慮了,又害怕上學了。這背後主要就是與學習、學校的心理創傷沒有修復。我們利用深度催眠一找,精準化地發現了很多相關的創傷,還有她認為自己笨、智商低的錯誤認知。這是必須處理的。

所以,廣大患者家長千萬不要掉以輕心,孩子休學後情緒穩定了,跟父母關係也變好了,這不代表他們就能順利復學。學習障礙背後的心理創傷一定要解決。

總的來說,星研的康復過程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啟發,也更加堅定了我們要透過系統化深度心理干預來解決深層次問題,幫助患者加快康復的信心和決心!希望這次案例分享和分析能令大家獲益!

TAG: 星研心理父母孩子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