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鞠丸方義、方證、主治分析

越鞠丸方義、方證、主治分析

越鞠丸是朱丹溪方;逍遙散是《和濟局方》(柴胡、當歸、白芍、白朮、茯苓、甘草、生薑、薄荷。疏肝解鬱、健脾和營。)兩者均為常用名方。明·趙獻可《醫貫·鬱病論》說:“蓋東方先生木,木者生生之氣,即火氣。空中之火,附於木中,木鬱則火亦鬱於木中矣。不特此也,火鬱則土自鬱,土鬱則金鬱,而水亦鬱矣。此五行相因自然之理,惟其相因也,予以一方治其木鬱,則諸鬱皆因而愈。一方者何?逍遙散是也。”接著趙氏又說到繼續用六味丸、八味丸等內容。由於趙氏這一見解的提出,呂晚村氏頗加支援,他說:“六味加柴、芍亦立齋法也,合逍遙散,則腎肝同治。但立齋去芍藥,趙氏單用芍藥為不同。”呂氏又說:“以加味逍遙散、六味丸治鬱,自薛長洲始也。然長洲之法,實得之丹溪越鞠丸之芎藭,即逍遙之歸、芍也;越鞠之蒼朮,即逍遙之白朮也;越鞠之神曲,即逍遙之陳皮也;越鞠之香附,即逍遙之柴胡也;越鞠之梔子,即逍遙之加味也。但

越鞠峻,而逍遙則和矣;

越鞠燥,而逍遙潤矣

。此則青出於藍,後來居上……”云云。再從清·徐大椿的《醫貫砭》中,可以明確看到徐氏對趙養葵、呂晚村、薛立齋等的醫學見解言論是反對的。當他看到上面引用的趙氏、呂氏議論時,這位學識淵博的洄溪老人忍無可忍了。他在後面批道:“此段議論,不但明末庸醫之技量盡見,而呂氏之分毫不曉,亦和盤托出矣。古人治病,

一病有一病之方,一方有一方之藥,一藥有一藥之性。

一藥增損,方名即別

。七情六淫,各有專治。譬如父子、夫婦,有天生者,有配合者,分毫不可假借。肉桂不容易以附子,黃連何得以易石膏,此醫之所以難也。今雲:此藥即可當某藥……為此說者,於古人治病之法,立方之義,用藥之妙,何嘗夢見哉。”徐氏批評的語言,雖然辛辣,但觀點鮮明。他繼承經典學說,倡導辨證論治,推動學術繁榮有不小的功績。當然,趙、呂、薛氏學說也都有他各自的貢獻[1]。

丹溪歸結

諸鬱有六,即氣鬱、溼鬱、痰鬱,熱鬱、血鬱、食鬱

,此即越鞠丸主治六鬱之由來。至於

治鬱之法,丹溪雲“凡鬱皆在中焦,以蒼朮、撫芎開提其氣以升之,假如食在氣上,提其氣則食自降矣,餘皆仿此”

,即是說中焦之氣機升降恢復正常,則諸鬱自解。可見朱氏治鬱的著眼點總在於開提中焦之氣,強調蒼朮、撫芎治鬱的突出作用,在此之前曾明確寫明“

蒼朮撫芎,總解諸鬱

”。然,後世諸家論本方方義時,或以香附解氣鬱為君(如季楚重,張秉成),或云何鬱病甚,當以何藥為君(如費伯雄、吳謙等)。其實,就原方五藥各等分而言,確實以蒼朮,川芎之氣味雄烈,功蓋它藥。如李杲雲“蒼朮別有雄壯上行之氣,能除溼,下安太陰,使邪氣不傳入脾也。”《本草正義》:“蒼朮,氣味雄厚,較白朮愈猛,能徹上徹下,燥溼而宜化痰飲,芳香闢穢,勝四時不正之氣。凡溼困脾陽,倦怠嗜臥,肢體痠軟,胸膈滿悶,甚至瞋脹而舌濁厚膩者,非茅術芳香猛烈、不能開洩,而痰飲瀰漫,亦非此不化“。朱震亨亦云”蒼朮為足陽明經藥,疏陽明之溼”。至於川芎,辛烈更甚,如《本草正義》雲“芎藭有紋如雀腦,質雖堅實,而性最通,味薄氣雄,功用專在氣分,上行頭頂,旁達肌膚,一往直前,走而不守”。《本草匯言》:“芎藭,上行頭目,下調經水,中開鬱結,血中氣藥……味辛性陽,氣善走竄而無陰凝粘滯之態,雖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風,調一切氣“。可見此二藥較其餘三味藥性猛烈,在與它藥等量情況下,自然其功彰著。香附,“專屬開鬱散氣”(《本草求真》);王好古云:“凡氣鬱血氣必用之”,《滇南本草》謂“調血之氣,開鬱、寬中消食“;朱丹溪則雲:“香附陰中快氣之藥,下氣最速”,與蒼朮配合“一升一降,故散鬱而平”。神曲消食化滯,健脾和胃;梔子清熱瀉火,導溼熱下行,五藥合用,氣、血、溼、火,食五鬱自解。至於痰鬱,或因氣滯溼停,或因溼阻氣機,或因食積所化,加之火邪煎熬,凝聚而成,今氣,溼,火,食諸鬱得解,則痰自無由生,故不易用祛痰之藥,而成五藥統治六鬱之效。以上所論,乃追溯丹溪本人制方原義,後世醫家,多從諸鬱以氣鬱為先,立香附為君,而費伯雄、吳謙等認為:此方不過示人以治鬱之大法,臨證時當視何鬱為甚,而選用相應解鬱藥物為君。近代名醫秦伯未先生,亦認為“用藥應分主次,對本方亦加加減,如氣鬱偏重加木香,溼鬱偏重加茯苓……”,並重申“朱丹溪對於本方明白指出,諸氣膹鬱,皆治於肺,又認為

鬱病多在中焦,脾胃失其升降,如果誤認為解鬱便是舒肝氣,先失其本意了

”(《謙齋醫學講稿》)。所以,正確理解本方方義,其一要宗丹溪之方原義;鬱病多在中焦,升降變化失常,其治重在調中焦而升降氣機。方中蒼朮、川芎升;香附、山梔降;神曲和中。其二,要“得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當審視何鬱為重,而選相應解鬱藥物為君,並隨證加減,丹溪的“六鬱湯”,亦是宗此義而立,如氣鬱用香附,蒼朮,撫芎;溼鬱用白芷、蒼朮,川芎;痰鬱用海石、香附、南星、瓜簍等等[2]。

本方以

五藥解六鬱

,關於未用治療“痰鬱”的藥,若解釋為“氣鬱得解,痰自然而消”,依據此理,氣為血之帥,氣鬱得解後,氣行會推動血行,氣機通暢後火鬱自然得解,所謂的溼鬱、食鬱也都可隨之而解,那六鬱也就不復存在,以此理推,六鬱病者,治療單以行氣解鬱為主即可,從理論上推斷是可以的,但臨床並非如此,故也有一部分醫家提出本方重點不在藥,不在方,而在教人以立方之法。《醫方論》曰“此方注云通治六鬱,豈有一時而六鬱並集者乎?須知古人立方,不過昭示大法”,臨床上“六鬱”兼見者是可以見到的,但書中論述的本方立方是為了昭示立方之法似為對本方的正解,且易水學派師承的一大特點就是更加註重傳“法”。高建忠也認為本方是治六鬱之示例方,重在示後學者以組方之法,並不在傳承一張解諸鬱的方子,他認為將其看作一法,而非一方,更有利於臨床靈活治療諸鬱。而且在本方前,丹溪已經將諸鬱之症狀及藥物詳盡列出。

氣鬱:

香附(童便浸)、蒼朮(米泔浸)、川芎

溼鬱,白芷、蒼朮、川芎、茯苓

痰鬱,海石、香附、南星(姜制)、栝蔞(一本無南星、栝蔞,有蒼朮、川芎、梔子)

熱鬱:

梔子(炒)、青黛、香附、蒼朮、川芎

血鬱:

桃仁(去皮)、紅花、青黛、川芎、香附

食鬱:

蒼朮、香附、山楂、神曲(炒)、針砂(醋炒七次研極細)

。所以本方的出現更是呈人以立方之法[3]。

治病必求其本。正如明代李框《醫學入門·卷首·集例·釋方》言:“

越鞠丸,鞠,鬱也。

此藥能發越其鬱結之氣

”,越鞠丸的方名含義及方藥功效不言而喻。明代萬密齋《保命歌括》指出:“

治鬱之法,當以補脾胃為主,順氣次之,去鬱又次之。

蓋人以胃氣為本,胃氣強則氣血流通,氣血流通則鬱自去矣

”。戴思恭在《推求師意》指出:“六鬱例藥,誠得其要……今藥兼升降而用者,蒼朮,陽明藥也,氣味雄壯辛烈,強胃健脾,開發水谷氣,其功最大;香附子,陰血中快氣藥也,下氣最速,一升一降以散其鬱;撫芎,手足厥陰藥也,直達三焦,俾生髮之氣,上至目頭,下抵血海,疏通陰陽氣血之使也……此六鬱藥之凡例,升降消導”,明示蒼朮、香附、川芎三藥配伍針對六鬱病機強胃健脾、升降消導,組成了越鞠丸治療的核心部分。同時指出“此不專開中焦而已”,因“

胃主行氣於三陽,脾主行氣於三陰

,脾胃既有水谷之氣行,從是三陰三陽各臟腑自受其燥金之鬱者,亦必用胃氣可得而通矣,天真等氣之不達者,亦可得而伸矣”。越鞠丸升降中焦乃至三焦氣血,“一氣周流”而諸鬱得解,妙以一方統諸鬱。因此臨床上,

越鞠丸除治療脾胃腸病證外,還廣泛用於精神神經系統、婦科、心腦血管疾病及代謝性疾病等

。仝小林教授認為氣血不調,痰瘀互阻,表裡不交,上下不睦為各種疑難雜症癥結之所在,脾胃之治唯在於“運”,大氣一轉,其氣乃散,胃運則傳化有序,脾運則水谷布常,運保出入平衡,運助升降有度,運協諸鬱開散[4]。

參考文獻:

[1]何任.越鞠丸述析[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92(04):42-43.

[2]康廣盛,張福珍.論越鞠丸的本義與衍義[J].中醫藥資訊,1993(04):27.

[3]呂小琴,劉清泉.“越鞠丸,解諸鬱”詳解[J].環球中醫藥,2018,11(05):729-731.

[4]孫閔,楊勇,張一鳴,孫冰,唐迎雪.越鞠丸組方思路及蒼朮為君之探討[J].中華中醫藥雜誌,2019,34(06):2390-2392.

越鞠丸方義、方證、主治分析

整理丨菟絲子

圖片丨wym

責編丨貫貫

越鞠丸方義、方證、主治分析

版權宣告

本平臺所使用的圖片、音影片、文字僅用於學習交流,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侵權及使用不當情況請及時與我們聯絡刪除或協商授權事宜

TAG: 蒼朮香附鞠丸本方諸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