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則古方妙法

一:《仙方活命飲》

“選《女科萬金方》“神仙活命飲”。組成:穿山甲(用代用品)、甘草、防風、沒藥、赤芍藥各一錢,白芷六分,歸梢、乳香、貝母、天花粉、角刺各一錢,金銀花、陳皮各三錢。用好酒三碗,煎至一碗半。若上身,食後服

仙方活命飲出自《校注婦人良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潰堅,活血止痛的功效。主要成份為:白芷(3克) 貝母(6克) 防風(6克) 赤芍藥(6克) 當歸尾(6克) 甘草節(6克) 皂角刺(炒,6克) 穿山甲(炙,6克) 天花粉(6克) 乳香(6克) 沒藥(6克) 金銀花(9克) 陳皮(9克)。本方主治瘡瘍腫毒初起而屬陽證者。現代常化裁運用於膿皰瘡、癤腫、蜂窩阻織炎、乳腺炎、化膿性扁桃體炎等屬於熱毒實證者。

方歌

仙方活命君銀花,歸芍乳沒陳皂甲,防芷貝粉甘酒煎,陽症癰瘍內消法

方訣

仙方活命金銀花,防芷歸陳穿山甲,貝母花粉兼乳沒,草芍皂剌酒煎佳。

主治

陽證癰瘍腫毒初起。紅腫灼痛,或身熱凜寒,苔薄白或黃,脈數有力。(本方常用於治療化膿性炎症,如蜂窩織炎、化膿性扁桃體炎、乳腺炎、膿皰瘡、癤腫、深部膿腫等屬陽證、實證者。)

用法

用酒一大碗,煎五七沸服(現代用法: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服)。

禁忌本方只可用於癰腫未潰之前,若已潰斷不可用;本方性偏寒涼,陰證瘡瘍忌用;脾胃本虛,氣血不足者均應慎用。

方解

陽證癰瘍多為熱毒壅聚,氣滯血瘀痰結而成。《靈樞·癰瘍篇》說:“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盛則肉腐,肉腐則為膿,故命曰癰。”熱毒壅聚,營氣鬱滯,氣滯血瘀,聚而成形,故見區域性紅腫熱痛;邪正交爭於表,故身熱凜寒;正邪俱盛,相搏於經,則脈數有力。陽證癰瘡初起,治宜清熱解毒為主,配合理氣活血、消腫散結為法。方中金銀花性味甘寒,最善清熱解毒療瘡,前人稱之謂“瘡瘍聖藥”,故重用為君。然單用清熱解毒,則氣滯血瘀難消,腫結不散,又以當歸尾、赤芍、乳香、沒藥、陳皮行氣活血通絡,消腫止痛,共為臣藥。瘡瘍初起,其邪多羈留於肌膚腠理之間,更用辛散的白芷 防風相配,通滯而散其結,使熱毒從外透解;氣機阻滯每可導致液聚成痰,故配用貝母、花粉清熱化痰散結,可使膿未成即消;山甲、皂刺通行經絡,透膿潰堅,可使膿成即潰,均為佐藥。甘草清熱解毒,並調和諸藥;煎藥加酒者,借其通瘀而行周身,助藥力直達病所,共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消腫潰堅,活血止痛之功。

本方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通經潰堅諸法為主,佐以透表。行氣、化痰散結,其藥物配伍較全面地體現了外科陽證瘡瘍內治消法的配伍特點。

前人稱本方為“瘡瘍之聖藥,外科之首方”,適用於陽證而體實的各類瘡瘍腫毒。若用之得當,則“膿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潰”。

本方與普濟消毒飲均屬清熱解毒方劑。但普濟消毒飲所治為大頭瘟,系腫毒發於頭面者,以清熱解毒,疏風散邪為法,並佐以昇陽散火,發散鬱熱;本方則通治陽證腫毒,於清熱解毒中,伍以行氣活血,散結消腫之品,對癰瘡初起更宜。

編輯本段化裁

紅腫痛甚,熱毒重者,可加蒲公英、連翹、紫花地丁、野菊花等以加強清熱解毒之力;便秘者,加大黃以瀉熱通便;血熱盛者加丹皮以涼血;氣虛者加黃芪以補氣;不善飲酒者可用酒水各半或用清水煎服。此外,還可以根據瘡瘍腫毒所在部位的不同,適當加入引經藥,以使藥力直達病所。本方除煎煮取汁內服外,其藥渣可搗爛外敷。

仙方活命飲主治:此方治一切癰疽,不論陰陽瘡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潰,化膿生肌,散瘀消腫,乃瘡癰之聖藥,誠外科之首方也,故名之”仙方活命飲“。

【方歌】仙方活命飲平劑,瘡毒癰疽俱可醫,未成即消疼腫去,已成膿化立生肌。穿山皂刺當歸尾,草節金銀赤芍宜,乳沒天花防貝芷,陳皮好酒共煎之。

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鑑》)、四妙勇安湯(《驗方新編》)

附註

本方是治療熱毒癰腫的常用方,前人云:“此瘍門開手攻毒之第一方也”,凡癰腫初起屬於陽證者均可運用。臨床應用以區域性紅腫灼痛,甚則伴有身熱凜寒,脈數有力為辨證要點。

方劑比較:

仙方活命飲、五味消毒飲、四妙勇安湯均為陽證瘡瘍的常用方,均有清熱解毒之功。三方的不同點在於:仙方活命飲為癰腫初起的要方,除清熱解毒之外,還配伍疏風、活血、軟堅、散結之品,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潰堅,活血止痛;五味消毒飲重在清熱解毒,其清解之力較仙方活命飲為優,側重消散疔毒;四妙勇安湯主治脫疽之熱毒熾盛者,藥少量大力專,且須連續服用。

文獻

方論 唐宗海《血證論》卷8:“此方純用行血之藥,加防風、白芷,使達膚表;加山甲、皂刺,使透乎經脈。然血無氣不行,故以陳皮、貝母散利其氣,血因火結,故以銀花、花粉清解其火。為瘡證散腫之第一方。誠能窺及瘡由血結之所以然,其真方也。第其方乃平劑,再視瘡之陰陽,加寒熱之品,無不應手取效。”

《校注婦人良方》卷24:“治一切瘡瘍,未成者即散,已成者即潰,又止痛消毒之良劑也。”

臨床應用

1.消化性潰瘍:用本方加減:銀花10g,連翹10g,白芷10g,浙貝母10g,防風10g,白芍24g,甘草10g,白芨10g,黃芪20g,當歸10g,黨參10g、茯苓10g,制乳香6g,大黃3g。水煎,每日1劑,煎煮第1次與第2次藥液混合,裝保溫瓶內分3次服.治療期間進半流質普食,禁服辛辣之品。治療消化性潰瘍58例,男51例,女7例;年齡17-62歲。療效標準:治療後症狀消失,胃鏡複查屬疤痕期或X線鋇透複查龕影消失者為治癒;症狀消失或減輕,胃鏡檢查屬癒合期或X線鋇透龕影縮小2/3以上者為顯效;症狀減輕,胃鏡檢查後慢性退行期或X線鋇透龕影縮小1/3者為進步;症狀無減輕或加重,胃鏡或X錢鋇透檢查無改善者為無效。結果:治癒47例,佔81。04%;顯效8例,佔13。79%;進步3例,佔5。17%;平均治療天數29。8日;總有效率為100%。

又用本方:當歸尾、赤芍、大貝、天花粉、金銀花各15g,防風、白芷、陳皮、皂角刺各10g,乳香、沒藥、山甲、甘草各6g,日1劑水煎服,30日為1療程。治療本病53例中,男39例,女14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60歲;各例均經上消化道鋇透及纖維胃鏡檢查確診。1個療程後根據鋇透或纖維胃鏡複查結果判定療效。結果:治癒35例,好轉1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4。3%。

本方去皂角刺、陳皮加紅花15g,砂仁10g,甘草5g為基礎方。對病久或體弱者加黃芪、山藥;便血或吐血者加大黃;吐酸嘈雜者加煅瓦楞子;偏寒者加良姜、附子;胃陰不足者加石斛、木瓜、五味子,共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16例,效果滿意。

2.反流性食管炎:用本方加減:金銀花、皂角刺各30g,當歸12g,陳皮、赤芍、天花粉各10g,貝母、炙穿山甲、乳香、沒藥、甘草各6g,噯腐吞酸者,加海螵蛸、瓦楞子各10g;咽部出血者,加仙鶴草15g,藕節10g;咽喉腫痛者,加射干、玄參各10g。水煎服。治療反流性食管炎104例,其中男64例,女40例;年齡最小者20歲;最大者70歲,其中以35-55歲居多,共56例;病程最短者1個月,最長者15年;初發病例93例。復發病例11例。結果:治療1-3周後,78例痊癒(疼痛、灼痛感消失,1年以上不復發),佔75%;12例有效(疼痛、灼熱感減輕,或愈後1年內復發),佔11。5%;14倒無效(治療前後無明顯變化),佔13。5%。總有效率達86。5%。復發者5例,仍用本祛治療,4例獲愈,1例有效。

3.癰瘍:用本方為基礎方。熱盛加蒲公英、連翹;溼重加黃柏、車前子;寒重加桂枝、姜;氣虛加黃芪、太子參;肝鬱加柴胡、生山梔。水煎,日1劑,病情重者每日2劑,外敷黃地膏(黃芪、地榆、當歸、紅藤、冰片粉配製而成)。治療半陰半陽腫瘍54例,結果:痊癒46例,好轉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3%。

4.疽:治療有頭疽43例,採用中藥治療32例,並輔以西藥治療11例。其中熱毒型28例以本方加減用藥:二花、連翹、黃芩、蒲公英、蚤休、歸尾、赤芍、丹皮、乳香、沒藥、黃芪、穿山甲、皂角刺;氣血兩虛型8例以本方加減用藥:黨參。白朮、茯苓、當歸、白芍、川芎、二花、連翹、黃芩、黃連、穿山甲、皂角刺、蚤休;陰虛型7例以本方加減用藥:生地、白芍、花粉、知母、玄參、二冬、黃芪、當歸、皂角刺、穿山甲、川貝進行治療;合併糖尿病者加用胰島素、降溏靈等,同時外敷金黃散加拔毒膏合治,結果:治療30日,痊癒43例;總有效率為100%。

5。闌尾膿腫:用本方治療闌尾膿腫30例。結果:27例治癒,3例失敗;總有效率為90%。

6。乳腺炎:用本方加味:炙山甲10g,炒皂刺10g,當歸尾10g,象貝母10g,天花粉10g,乳香6g,沒藥6g,白芷10g,防風10g,金銀花30g,陳皮6g,生甘草6g,日1劑水煎服,分3次飯後服用。服藥同時可再把煎過的中藥渣用布袋包好,趁熱做溼熱敷,熱敷30分鐘後,再輕用力按摩區域性,也可用木梳梳之,梳時注意由上方開始向乳頭方向梳。治療外吹乳癰56例,年齡22-39歲;初產婦42例,經產婦14例;發病時間為產後15-30日28例,產後1-6個月19例,6個月以上9例。結果:痊癒(全身症狀消失,腫塊消散)51例,佔92。8%;好轉(全身症狀消失,區域性腫痛減輕)5例,佔7。2%;總有效率達100%。

7.子宮頸炎、陰道炎、婦科術後感染等炎症:候士林用本方加減:治療宮頸炎21例。陰道炎30例,婦科術後感染11例。少腹脹痛加紅藤、敗醬草;少腹硬痛或有決拒按加桃仁、紅花、三稜、莪術;帶下、陰癢加瓜蔞仁、冬瓜仁,配合坐藥(兒茶、五倍子、銅綠、雄黃、青黛、冰片、川椒、蛇床子、地膚子)、治療。用藥後炎症及腫塊消失,腹變軟,宮頸糜爛癒合,白帶正常。結果:治療62例中,症狀消失58例。

8.麥粒腫:用本方:金銀花25g,白繭10g,防風10g,當歸10g,陳皮10g,大貝10g,炮山甲10g,赤芍15g,花粉15g,天丁15g,乳香6g,沒藥6g,甘草3g,水煎,內服,每日1劑。熱毒甚者加蒲公英,大便乾結者加大黃。治療麥粒腫30例中,男21例,女9例;年齡8-35歲;病程2-6日;其中單服者24例,雙眼者6例。結果:服藥4-5日後,紅腫及硬結完全消退者為痊癒,共25例;6-7日消退者為好轉,共3例;無效2例。

9.扁桃體周圍膿腫:用本方加味:金銀花、白芷、貝母、防風、赤芍、生當歸、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各10g,乳香、沒藥、陳皮、甘草各6g,先用水浸泡15-30分鐘,武火連煎2次,藥液混合,取汁300ml,早晚各半,口含徐徐咽服。形成期加牛蒡子、山豆根;潰膿期重用穿山甲、皂角刺;氣虛者加黃芪、黨參。治療扁桃體周圍腺腫60例中,男54例,女6例,年齡18-55歲;以青壯年發病較多,常發生於急性扁桃體炎的4-6日,體溫均高於37℃。服藥後發熱及疼痛消失,炎症消退,無併發症者為治癒。服本方3-7劑後,57例痊癒,3例加用穿刺排膿痊癒(有效);總有效率為100%。

鼻淵:用本方加味:金銀花18g,甘草6g,防風9g,白芷9g,當歸9g,赤芍9g,乳香6g,沒藥9g,川貝母6g,天花粉6g,陳皮9g,穿山甲4。5g,皂角刺3g,蒼耳子9g,辛夷12g,薄荷9g,川芎9g,石菖蒲9g,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用。面頰部痛,或痛連上齒者,重用白芷;巔頂、枕後痛者加藁本9-12g,蔓荊子6-9g。治療鼻淵68例,均為實證;年齡3-68歲;病程短者3-12日,長者數年。結果;經3-19日治療,痊癒66例,好轉2例,治癒率97%,有效率100%。

主要有抗菌、抗炎,增強免疫功能,鎮痛作用等。

1.抗病原微生物 仙方活命飲水煎醇沉液(生藥1g/ml藥液)用紙片法抑菌試驗,其0。01ml/片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為14。2mm;對乙型鏈球菌亦有高度抑制作用。方中單味藥,除穿山甲、乳香、皂角刺外,其餘各藥均有不同程度的抗多種細菌、病毒作用。其中金銀花,抗菌譜較廣,抗菌作用較強。諸藥合用,抗菌作用可能增強,發揮廣譜抗菌效應。

2。 抗炎 仙方活命飲對實驗性急、慢性炎症有明顯抑制作用。其水煎醇沉液給家兔肌內注射,每次5ml,對家兔蛋清性足腫脹,和二甲苯所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4小時給藥2次),以及棉球肉芽組織增生(連續給藥7日),均表現出明顯的抑制作用。減少了炎性滲出.促進炎灶的分解和吸收。

3.增強免疫功能 仙方活命飲水煎醇沉液給小鼠肌注0。2ml,可顯著提高小鼠巨噬細胞吞噬功能,表現被吞噬雞紅細胞總數和吞噬指數明顯增加;給家兔肌內注射5ml,按醋酸纖維素薄膜法測定血清γ-球蛋白含量,結果家兔血清中γ-球蛋白含量提高9。66%。顯示本方具有啟用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4.鎮痛 仙方活命飲水煎液(生藥1g/ml),給小鼠、家兔灌胃,採用小鼠熱板法(150,250mg/kg),小鼠扭體法(250mg/kg),家兔K+透入法(2。5g/kg)測定痛覺反應。結果熱板法痛閾值升高1。58-2。09倍,家兔痛閾值2小時升高2。21倍,小鼠扭體鎮痛百分率為58。33%,保護百分率為68。3%。表明本方對採用多種鎮痛實驗方法均表現有明顯的鎮痛作用。

5.其他 方中甘草、金銀花有顯著的解毒作用;當歸、陳皮、貝母可擴張外周血管,增加外周血流量;當歸、赤芍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故可改善區域性供血,有利於炎症消散及吸收。

二:《五味消毒飲》

【方名】 五味消毒飲

【出處】 《醫宗金鑑》

【分類】 清熱劑-清熱解毒

【組成】 金銀花(15克) 野菊花(6克) 蒲公英(6克) 紫花地丁(6克) 紫背天葵子(6克)

【功用】 清熱解毒,消散疔瘡。

【主治】 疔瘡初起,發熱惡寒,瘡形如粟,堅硬根深,狀如鐵釘,以及癰瘍癤腫,紅腫熱痛,舌紅苔黃,脈數。

【用法】 水一盅,煎八分,加無灰酒半盅,再滾二三沸時,熱服,被蓋出汗為度。

【方論】方中銀花清熱解毒,消散癰腫;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紫背天葵子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散結;少加酒以通血脈,有利於癰腫疔毒之消散。配合成方,共奏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功。

【禁忌】 斟酌。

各家論述

1。《方劑學》:癰瘡疔毒,多由臟腑蘊熱,火毒結聚。故治用清熱解毒為主,以便積熱火毒清解消散。方以銀花兩清氣血熱毒為主;紫花地丁、紫背天葵、蒲公英、野菊花均各有清熱解毒之功,配合使用,其清解之力尤強,並能涼血散結以消腫痛。加酒少量是行血脈以助藥效。

2。《中醫雜誌》(1984;4:52):方中金銀花、野菊花,功擅清熱解毒散結,金銀花入肺胃,可解中上焦之熱毒,野菊花入肝經,專清肝膽之火,二藥相配,善清氣分熱結;蒲公英、紫花地丁均具清熱解毒之功,為癰瘡疔毒之要藥;蒲公英兼能利水通淋,瀉下焦之溼熱,與紫花地丁相配,善清血分之熱結;紫背天葵能入三焦,善除三焦之火。五藥合用,氣血同清,三焦同治,兼能開三焦熱結,利溼消腫。

三:《四妙勇安湯》

【出處】 原方有方無名,見於《華佗中藏經》、《石室秘錄》、《驗方新編》卷二,命名見《中醫雜誌》(1958;11:752-753)。

【分類】 清熱劑-清熱解毒

【組成】 金銀花(90克) 玄參(90克) 當歸(60克) 甘草(30克)

【加減】如溼熱重者,加川柏、蒼朮、知母、澤瀉;血瘀明顯者,加桃仁、紅花、虎杖;氣血兩虛者,加黨參、炙黃芪、生地、白朮、雞血藤。

【功用】 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 熱毒熾盛之脫疽。患肢暗紅微腫灼熱,潰爛腐臭,疼痛劇烈,或見發熱口渴,舌紅脈數。

【用法】 水煎服,一連十劑……藥味不可少,減則不效,並忌抓擦為要。

【禁忌】 斟酌。

各家論述

1。《方劑學》:銀花甘寒入心,善於清熱解毒,故重用為主藥,當歸活血散瘀,玄參瀉火解毒,甘草清解百毒,配銀花以加強清熱解毒之力,用量亦不輕,共為輔佐。四藥合用,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活血散瘀,是治療脫疽的良方。

2。《中醫方劑臨床手冊》:本方重用銀花清熱解毒為主藥;玄參滋陰清熱為輔藥;當歸和血和營為佐藥;甘草和中解毒為使藥。本方特點,藥味少,效用專。治療脫疽潰爛,熱毒正盛,而陰血耗傷者,甚為合適。

四:《神授衛生湯》

處方:

羌活8分,防風6分,白芷6分,穿山甲(土炒,研)6分,沉香6分,紅花6分,連翹6分,石決明(煅)6分,金銀花1錢,皂角刺1錢,歸尾1錢,甘草節1錢,花粉1錢,乳香5分,大黃(酒拌炒)2錢(脈虛便利者不用)。

功效

宣熱散風,行瘀活血,解毒消腫,疏通臟腑。

功能主治

治癰疽發背,腦疽對口,丹瘤瘰癧,惡毒疔瘡,溼痰流注;及嬰兒楊梅毒,通身糜爛。

用法用量

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病在上部,先服藥,隨後飲酒適量,病在下部,先飲酒適量,隨後服藥,以行藥勢。使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潰。

脈虛便溏者,去大黃。

備註:藥性平和,功效甚速,誠外科首用方也。

五:《內消散》

主治:此方治癰疽發背,對口疔瘡,乳癰,無名腫毒,一切惡瘡。能令癰疽內消,使毒內化,尿色赤汙,從小便而出。勢大者,雖不全消,亦可轉重為輕,移深居淺。

組成:知母(一錢)貝母(一錢)

花粉(一錢)乳香(一錢)

半夏(制,一錢)白芨(一錢)

穿山甲(一錢)皂刺(一錢)

右九味,水酒各一碗,煎八分,隨病上下,食前後服之。留藥渣搗爛,加秋芙蓉葉一兩,研為細末;再加白蜜五匙,用渣調敷瘡上,一宿即消,重者再用一服。

【方歌】內消散用化諸毒,毒化從尿色變行,知貝天花乳夏芨,穿山角刺共金銀。藥渣搗和芙蓉葉,白蜜調敷毒即平。

幫助:以上諸方,治癰疽七日以前,瘡勢未成,形體壯實,而表裡之證相和者宜服,病退即止。如過七日以後,形勢已成,則宜托里消毒等湯,使毒現於外,以速其膿。若仍用前散下之藥,恐傷元氣,致生變證也。

六:《護心散》

主治:此方治瘡毒內攻,口乾煩躁,噁心嘔吐者,服此藥護心解毒也。

組成:菉豆粉(一兩)乳香(淨末,三錢)

硃砂(一錢)甘草(一錢)

上四味,研細末,每服二錢,白滾湯調服,早晚二次。

【方歌】護心散治毒內攻,煩躁口乾嘔逆衝,豆粉乳香朱共草,二錢調下有神功。

七:《神功內託散》

主治:此方治癰疽、腦項諸發等瘡,日久不腫不高,不能腐潰,脈細身涼。宜服此溫補託裹之劑,以助氣血也。

組成:人參(一錢五分)附子(制,一錢)

川芎(一錢)歸身(二錢)

黃耆(一錢)白朮(土炒,一錢五分)

白芍(炒,一錢)木香(研,五分)

穿山甲(炒,八分)甘草(炙,五分)

陳皮(一錢)白茯苓(一錢)

上十二味,煨姜三片,大棗二枚,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方歌】神功內託陰毒證,不腫不高不潰疼,參附芎歸耆術芍,木香山甲草陳苓。

八:《復元通氣散》

主治:此方治乳癰,腹癰,便毒,耳痛,耳聾等證,皆由毒氣滯塞不通故耳,服之則氣通毒散。

組成:青皮(四兩)陳皮(四兩)

栝蔞仁(二兩)穿山甲(二兩)

金銀花(一兩)連翹(一兩)

甘草(半生半炙,二兩)

上七味研末,每服二錢,黃酒調下。

【方歌】復元通氣乳腹癰,便毒兼治耳痛聾,青陳蔞甲銀翹草,一服能教毒氣通。

下附托里藥方為鑑用

(1)

托里消毒散

【來源】《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四。

【組成】人參 黃耆(鹽水拌炒) 當歸 川芎 芍藥(炒) 白朮 茯苓各3克 金銀花 白芷各2。1克 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瘡疽元氣虛弱,或行攻伐,不能潰散。現用於膿耳、凝脂翳等五官科疾病,證屬氣血不足者。

托里消毒散

【方劑別名】消毒托里散(《醫學六要》卷四)、托里消毒飲(《東醫寶鑑·雜病篇》卷七)。

【藥物組成】人參1錢,黃耆(炒)1錢,當歸(酒洗)1錢,川芎1錢,芍藥(炒)1錢,白朮(炒)1錢,陳皮1錢,茯苓1錢,金銀花7分,連翹7分,白芷7分,甘草5分。

【處方來源】《陳氏小兒痘疹方論》。

【方劑主治】痘疹、癰疽、瘡瘍、時毒、大頭瘟之氣血虛弱者。

【方劑功效】消腫,潰膿,生肌。

【各家論述】《刪補名醫方論》:參、耆、術、苓、草以益氣分;歸、芎、芍以滋血分;銀花、白芷、連翹以解毒。

【用法用量】每服3-5錢,水煎服。

(2)

方劑名稱

排膿散

藥物組成

枳實16枚,芍藥6分,桔梗2分。

處方來源

《金匱》卷中。

方劑主治

瘡癰,腸癰。瘡家胸腹拘滿,若吐粘痰,或便膿血者。

臨床應用

便膿血:加賀侯臣某,便膿血既5年,來浪華從醫治之亦3年,一門生,與桂枝加術附湯及七寶丸,不治,遂請先生診之。腹滿攣急,少腹硬,底有物,重按則痛,乃與排膿散。受劑而去,未幾,來謝曰,宿痾盡除矣。

製備方法

上為散。

各家論述

1。《金匱要略心典》:枳實苦寒,除熱破滯為君,得芍藥則通血,得桔梗則利氣,而尤賴雞子黃之甘潤,以為排膿化毒之本也。

2。《古方選注》:排,斥也;膿,血肉所化也。枳實、赤芍佐以桔梗,直從大腸洩氣破血,斥逐其膿。

3。《金匱要略釋義》:夫氣行則水行,水行則膿盡,故排膿必用桔梗開利其氣以行其水,並佐枳殼為之助;因膿由血化,故兼利血,而用芍藥;唯血既腐化而成膿,則去血必多,爰一面排膿以去其氣分之實,而用雞子黃以補其血分之虛。

4。《金匱要略方論集註》:是方芍藥行血分之滯而不傷陰,桔梗利氣分之結而不損陽,枳實導水以消腫,雞子黃調胃以護心安神。尤為排膿之良劑也。

用法用量

取雞子黃1枚,以藥散與雞黃相等,揉和令相得,飲和服之,日1服。

(3)

排膿內消散

排膿內消散

【來源】《仁齋直指》卷二十二。

【組成】何首烏30克當歸川芎生地黃川續斷(各洗,焙)茯苓芍藥白芷半夏曲藿香葉各15克紫草茸甘草(炙)各10克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9克,以水200毫升,米酒100毫升,加生薑,大棗,同煎服。

【功用】活血排膿,解毒消腫。

【主治】癰疽發背。

【加減】熱者,加燈心,只用水煎

TAG: 10g本方清熱解毒當歸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