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風溼免疫科老中青三代醫生的故事

“張乃崢:在中國有很多事情可做,曾小峰:風溼病學的春天,李夢濤:在國外感受國家的昌盛,

[628].醫師報,2020-1-2(22

)”

我和我的祖國——風溼免疫科老中青三代醫生的故事

我和我的祖國——風溼免疫科老中青三代醫生的故事

風溼病患者約佔我國總人口的1/7,屬於常見病。但40年前,由於診斷能力有限,風溼病還是難以診斷、治療,致殘率、致死率都很高的疑難雜症。短短30餘年,從成立伊始的血液風溼科、腎病風溼科、內分泌風溼科逐漸成長為獨立的風溼免疫專科;從之前的缺醫少藥到現在診斷治療風溼病技術不斷提高,新藥不斷湧現,學科邁入發展的春天,這與祖國的開放發展、各個分支學科的進步及我國一輩輩風溼免疫科醫師的努力分不開。

風溼免疫科發展過程中,不僅有年高德劭、一輩子奉獻給風溼病學事業的老專家,也湧現出一批以周南醫生為代表的,紮根基層和邊疆,舍小我成大我的年輕醫生。今天,讓我們走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北京協和醫院風溼免疫科老中青三代,見微知著,把握我國改革開放和國家飛速發展這些年中,風溼免疫科發展的脈絡。

本版整理/《醫師報》融媒體記者 王麗娜

我和我的祖國——風溼免疫科老中青三代醫生的故事

張乃崢:在中國有很多事情可做

作為中華風溼病學會創始人的北京協和醫院風溼免疫科張乃崢教授,被國際風溼病學學會聯盟前主席莫爾頓教授稱譽為“中國風溼病學之父”。早在1958年在前蘇聯進修回國後,就執筆完成了當時的國家科學發展規劃醫學部分中的風溼病學發展規劃。他於1980年建立了我國第一個風溼病專科門診,並帶領團隊克服白手起家的困難,從流行病學研究到建立風溼病診斷關鍵實驗室檢測方法,逐一填補我國空白;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徵、類風溼關節炎,由於他所創立的診療方法很多風溼病的診療都得到快速提升。1982年春在中英風溼病學術論壇會上,他首次報告抗Sm抗體對中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診斷價值,從而回擊了外國人對我國風溼病學水平的譏笑。

我和我的祖國——風溼免疫科老中青三代醫生的故事

張乃崢教授在進行臨床教學

做醫生要關注國家的需求

“做醫生,目光要長遠,要關注國家未來需求”這是張乃崢一生對自己和對學生的要求,永遠關注國家需求。93歲高齡的張乃崢在電視上看到國家倡導全科醫生培養時,還親自詢問學生, 全科醫學在協和醫院發展的怎麼樣?並對學生說“國家倡導全科醫生培養,我們就該做些事情。”他還對想出國的一位科室年輕人說:“出國首先要明確目的是什麼。在中國有很多事情可做,我自己沒有出國但一點不比出國的人做得差。還要想好學成歸來為科室和國家作貢獻。”這個年輕人就是張奉春,他在張乃崢的幫助下在美國做博士後研究,歸國後為我國風溼病事業做出很大貢獻,曾當選中華醫學會風溼病學分會第六、七屆主委。

國外能做的 我們也要能做

張乃崢的宗旨是 :“國外能做的,我們也要能做,而且還要創新、要超越。”在他的引領下,北京協和醫院風溼免疫科開展了我國第一次抗核抗體譜檢測、乾燥綜合徵的中國流行病學調查、以及雷公藤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隨機雙盲試驗等新課題,贏得了國內外同行的認可。張乃崢認為,科研離不開臨床。他主持的抗核抗體譜建立及其臨床應用研究,有力地提高了我國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疾病的診治水平。

在他的領導下,短膜蟲免疫熒光法測抗雙鏈DNA抗體研究團隊克服當時大多數醫院未能開展farr放射免疫法檢測的障礙,使很多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得到及時診療。1983年,他在《風溼病學雜誌》首次發表中國原發性乾燥綜合徵流行病學研究文章,開創了我國風溼免疫疾病臨床研究先河。

曾小峰:風溼病學的春天

我和我的祖國——風溼免疫科老中青三代醫生的故事

2009年建立CSTAR後合影(左四為曾小峰教授)

1984年,曾小峰從上海第一醫學院畢業後來到北京協和醫院工作至今,從醫35年後,現任中華醫學會風溼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風溼免疫科醫師分會會長的北京協和醫院風溼免疫科曾小峰教授見證了中國風溼病學的發展歷程。近日,在風溼病同道極力倡導推動下,國家衛健委辦公廳釋出一項意義更為深遠的指南《綜合醫院風溼免疫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曾小峰教授欣喜地說:“指南的釋出必將迎來我國風溼免疫科發展的春天。”

將風溼免疫科發展壯大

1985年,僅有幾十家醫院開設風溼免疫科;2015年,全國也僅有7000多名風溼科醫師,很多醫師從其他專科轉至風溼科,但這與風溼病患者相比,醫師數量仍存巨大缺口。曾小峰教授在任風溼病學分會第九、十屆委員會主任委員和第三、四屆中國醫師協會風溼免疫科醫師分會會長期間,首次提出了“一市、一科、一中心”計劃,得到全國同道的積極支援,風溼免疫學科由此得到了迅速發展。時至今日,各省市均已經建立風溼病學會,各中心城市三級醫院也相繼設立風溼免疫科,風溼免疫科醫師隊伍正在逐年壯大。

第四次全國風溼免疫專科醫師以及學科調查結果顯示,目前風溼免疫病領域從業人員為12 189人,分屬於2017家醫院的3372個科室。其中,有風溼免疫病執業醫師的科室較2015年增長1。9倍,專科從業者數量較2015年增長達1。7倍。

大資料為未來風溼免疫事業插上翅膀

學科蓬勃發展離不開高質量臨床研究不斷推進,特別是科研平臺建設。在我國風溼免疫學科專家共同努力下,北京協和醫院牽頭建設中國風溼病大資料平臺——中國系統性紅斑狼瘡研究協作組(CSTAR) 資料庫成立,隨後,CSTAR資料庫擴充套件成為國家風溼病資料中心(CRDC),這是世界上最大的風溼免疫疾病資料庫,也是世界四大資料庫之一。

2019年,基於該平臺及相關科研成果,國家再次給予大力支援,北京協和醫院作為唯一被公示的免疫疾病領域單位,正式獲批成立國家面板與免疫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NCRC-DID)。CRDC平臺和NCRC-DID必將在輔助國家制定醫療政策,摸清風溼免疫疾病治療現狀,及為臨床提供多維度循證醫學證據等方面帶來幫助,將為我國風溼免疫事業未來的發展提供支援。

李夢濤:在國外感受國家的昌盛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次身處美國的中國醫師協會風溼免疫科醫師分會副會長、北京醫學會風溼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協和醫院風溼免疫科李夢濤教授時時思考:“為祖國的昌盛和人民的健康學醫,為風溼免疫學科的發展創百年不遇的契機,我輩難道不該殫精竭力,為國家自信奉獻綿薄之力嗎?”

我和我的祖國——風溼免疫科老中青三代醫生的故事

2019協和中層幹部梅奧培訓合影(左二為李夢濤教授)

1998年初,在中華醫學基金會(CMB)專案支援下,我作為中國協和醫科大學8年制學生、協和醫院的實習醫生,首次赴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院(UCSF)交換學習。那時,美國醫院裡無處不在的“486電腦”,透過自己的ID可隨時查詢患者的相關診療資訊,使我大開眼界而又陷入思考,追趕美國同行先進的醫療體系實在是“任重而道遠”……

2012年初,在協和重大人才戰略“百人計劃” 專案的支援下,我作為首批受資助的協和青年,再次前往美國6家風溼病中心交流學習。此時,藉助國家“十一五”系統性紅斑狼瘡(SLE)課題,中國SLE研究協作組(CSTAR)已開啟了SLE線上註冊的體系,但如何持續增加註冊患者數,如何提高隨訪率,如何建設生物樣本庫等困難重重。我到了克利夫蘭,去了哈佛,追了斯坦福,探了耶魯,但遺憾地發現美國同行也在遭遇同樣的困境……

2019年末,在迎接“協和百年院慶”推進六大體系佈局之時,我有幸獲得了醫院組織的中層幹部“梅奧(Mayo Clinic)領導力強化培訓”的機會,在對標梅奧、強我學科、強我協和的理念下,我介紹了智慧手機的平臺融合醫教研於一體,以月均註冊患者5000例的速度證明了“中國風溼病大資料”的誕生。美國同行投向我們讚許的微笑……

掃一掃關注

醫師報風溼醫學頻道

《醫師報》2020年1月2日22版

我和我的祖國——風溼免疫科老中青三代醫生的故事

醫師報全體“比心”醫務工作者

我和我的祖國——風溼免疫科老中青三代醫生的故事

編輯:昕亞 稽核:熊文爽荊冰

目前300000+醫生已關注加入我們

TAG: 風溼免疫科風溼病學醫師風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