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他爹 的兒子張一得在美國留學離世後的生活如何

廣州育兒博主“一得他爹”的兒子張一得在美國留學突然離世,該事件仍在持續引發關注。

關於他們以往的經歷和名聲在網上已有大量資訊,在此不再贅敘。

3月18日晚上,廣州日報對該事件進行了報道,披露了更多細節。雖然報道中未明確註明,但基本證實了網路上的猜想:

20歲的張一得因罹患抑鬱症,自殺去世。

網友作出“抑鬱症”這個猜測並不難,但很多人無法理解張一得罹患抑鬱症的原因。有一個如此注重陪伴、包容、尊重和關愛的父親,有粉絲們的關懷和幫助,又考上了美國名校,有一個光明的前途,他怎麼會得抑鬱症?

於是很多人把矛頭指向了父親張嶽,認為是他把兒子當做炫耀的工具,是沉重和扭曲的父愛把孩子壓垮,最終令張一得精神崩潰。

一得他爹 的兒子張一得在美國留學離世後的生活如何

張一得畢業典禮那天,張嶽前往蘇州

這種指責是沒有根據的,我們任何人都沒有資格站在道德制高點去攻擊這位父親,甚至沒有資格去批評他。

從客觀上說,他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有很多可取之處,值得父母借鑑,本文後面會講到。

可是,同樣是從客觀上說,從上述廣州日報披露的細節來看,

張嶽在教育、陪伴孩子時傳遞的一些理念,很可能走極端了,在無意中埋下了極大的隱患。

01、

在前天的文章裡,我們結合當時的一些公開資訊,還有我們長期從事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礙的臨床心理干預經驗,對張一得罹患抑鬱症的原因作出一些猜想。

從現在廣州日報披露的資訊來看,我們當時的猜測並不能說完全是對的。但其中非常關鍵的3個方面似乎真的不幸言中:

從張一得的表現來看,他罹患的抑鬱症是大眾俗稱的“微笑型抑鬱症”;

張一得對父親充滿愛和感激,但隨著他長大,其實父親未能真正走進他的內心,給其所需要的積極引導;

一得他爹 的兒子張一得在美國留學離世後的生活如何

張一得,圖片來源於網路

初中時,好友的離世對張一得造成了巨大的打擊,比我們早前猜想的打擊程度還要大。而且我們不禁要問,為何好友離世會對其造成如此大的傷害?為何沒有表現出“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症狀?

首先,再次強調,我們嘗試分析張一得罹患抑鬱症的原因,絕不是指責其父親,更不是攻擊。張嶽對兒子的教育確實是出於愛,是非常深沉的愛。

他沒有部分網友所說的什麼故意“控制”“利用”“把兒子當做工具”“滿足自己的控制慾”這些目的。這種解讀,從善意的角度來說,是用精神分析的理論來看待這個問題;從惡意的角度來說,是站在道德高度上攻擊張嶽老師,有“道德婊”之嫌疑。他只是儘自己的能力,憑著自己對家庭教育的理解,為孩子提供了他認為是最好的、最有利於孩子的教育。這種初心是值得認可的。

只不過從科學精神心理學的角度,尤其是我們接診了那麼多罹患抑鬱症、雙相障礙的青少年患者之後,在發現了這些病症背後的心理根源之後,我們認為張嶽的一些教育理念有較大偏差,甚至走了極端。

他一心一意地以為有些東西是好的,毫無保留地給了孩子;但他沒有意識到,這個東西其實有很大的隱患。

而我們指出這個隱患,只是希望大家看清悲劇背後的真相,避免在無意中、無知中犯下同樣的失誤。

首先,從報道來看,張一得罹患抑鬱症的時間也不短了,而且他最親近的人其實對此知情,比如父親、好友。但張嶽從來沒有對外透露過這個資訊。

這有可能是因為病恥感,也有可能怕說出來以後,父親的事業、兒子的學業都會受到負面影響,兒子會遭受更多現實的挫折和心理壓力。從這個角度來看,選擇不公開未必一定是錯的。

但不公開也有壓力,張一得還要繼續帶著“完美的人設”生活,對外強顏歡笑,繼續到美國追求學業夢想。這不但可能錯過了治療時機,也會加快抑鬱症的發展,並加深他對人生的懷疑:活得那麼痛苦,活著到底為了什麼?

報道中未提及張一得是否接受過規範的、專業的抗抑鬱治療,是藥物治療還是心理治療。但很明顯,張嶽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不夠深入的,他可能並未意識到,孩子罹患抑鬱症與其成長環境、尤其是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聯。

現行主流的精神醫學認為抑鬱症的病因不明確,有遺傳因素、大腦神經遞質濃度紊亂、心理社會因素等多方面的影響,總之說不清道不明。大部分精神科醫生認為主要與生物學層面的因素有關,治療手段也以藥物為主。

但我們透過多學科診療模式(MDT),尤其是大量的深度催眠下創傷修復實踐發現,

抑鬱症的主要根源其實是心理社會因素,是患者遭受過疊加性的心理創傷

。當在深度催眠下精準化找到與症狀對應的心理創傷,再予以高效修復後,患者的症狀會大幅度緩解,甚至很快消失。

以上說這些不是為了推銷,不是借這次悲劇給我們自己“帶貨”。而是為了告訴大家,張一得罹患抑鬱症的背後肯定有疊加性的心理創傷。具體是哪些,我們已經做過初步分析,但其中一個重大的、媒體披露出來的是其初中好友的自殺身亡,而且這個創傷對於一得而言,是此生最重大打擊。

02、

張一得有一名從小學到中學最好的同學,也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那個同學在初三時候毫無徵兆的自殺。當時兩人應該年齡相仿,大約15歲。後來張一得說想在年滿18歲之後,在身上紋一個墓碑紋身,以此紀念好友。

毫無疑問,這名摯友的自殺去世張一得有極大的心理衝擊,比我們原來想象的還要大,從心理的角度來說,當時甚至已經達到了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地步。但張一得另一名好友接受採訪提及這件事時,並沒有提及張一得當時表露出相關症狀。

有可能在那個時候,張一得已經認為自己在外介面前必須積極、樂觀、堅強,不能接受自己表露出負性的情緒、語言或者行為了。他可能努力遏制內心的悲痛,掩蓋PTSD的症狀。

但負性情緒得不到釋放,比如無法充分悲痛,這又會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這次極大的心理衝擊很有可能是他後續罹患抑鬱症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說,他的抑鬱症可能部分是這次PTSD所繼發的。

那麼問題來了,好友突然離世,當然是非常悲痛的。但一般人不會形成如此重大的心理創傷,甚至影響了人生重要的選擇(好友離世是促使他學哲學的原因之一)。

這隻能說明這名好友對他來說極其重要,甚至可以說是他當時唯一的“靈魂伴侶”,傾訴物件。

這從側面說明,至少從小學開始,張嶽就未能真正地走進孩子的內心。他是孩子至親、至愛的人,但未必是心靈上與孩子最貼近的人。

張一得以往接受採訪時說,一直以來,父親對他沒有功利上的要求,但要求他的三觀一定要正,要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他說,父親很少反駁他的決定,在教育他梳理正確的是非觀後,基本由他自己負責自己的人生。

而很多接觸過張嶽的人都說,張嶽堅持給予孩子無條件的尊重、接納和包容,這是他教育理念的核心。

在這方面,張嶽的教育達到了預期。好友和老師回憶,張一得非常、非常善良,愛做公益,利他意識和同理心非常強,對別人尊重、包容,很會照顧他人的感受。

從張嶽現在的表現來看,他也是一個很會照顧別人感受,很善良的人。他承受著喪子之痛,還寫信感謝同學陪著兒子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站。相熟的記者硬著頭皮提出採訪,很怕傷了他,他反而安慰記者“沒關係”。面對其他媒體的來電,張嶽仍然謙和地應答……

這種反應超乎了一般人的想象。有人說他是故意裝的。我認為這確實有可能是表象,但他不是抱著功利心裝的,而是他認為待人必須如此。哪怕自己很難受,也應如此。

所以,從理論上,張嶽向孩子強調積極、樂觀、善良、善解人意這些優秀的品格、品質,這沒有錯。但從精神心理的角度來看,張嶽很可能走極端了。

張一得在成長過程中肯定受到委屈、打擊,有過比較強烈的負性情緒和想法,這是非常正常的。但張嶽很可能沒有真正地與兒子共情,理解兒子的感受,引導兒子釋放負性的情緒,然後再進行綜合性的歸因。

有可能,他傾向於用積極樂觀、善良堅強,尊重、理解他人這些理念去教育兒子,尤其是一定要善良。

如果長期這樣,孩子的負性情緒不但不能得到釋放,還會逐漸不能接受自己在面對一些挫折或人際衝突時產生負性的情緒和想法,認為這是脆弱、無能、不善良、不顧及別人感受。這就很容易導致過度的內歸因,嚴重的自我否定,罹患抑鬱症。

從這個角度看,張嶽有一定的偏執型人格特徵、強迫型人格特徵;而張一得也同樣受到了影響。他們對於某些觀念有異於常人的固執、偏執,並無意中強迫自己一定要做到。

我甚至高度懷疑張嶽接觸過、或專門學習過來自西方的、主流的心理諮詢理念,總是強調“無條件地尊重、包容、接納”。這是非常典型的主流心理諮詢語言。

在一得遇到矛盾衝突時,他可能無形中也要求兒子這樣做,過於強調同理心、照顧別人的感受,便不得不忽視了、壓抑了、甚至不能接受自己的負性情緒。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張嶽可能有一定的角色錯位了。張一得是他的兒子,不是他的個案和來訪者。作為父親,對於孩子的決定無條件地尊重、認可、接受,這是不妥的。

一得他爹 的兒子張一得在美國留學離世後的生活如何

張嶽過去為一得拍的照片的部分合集

孩子的成長和社會化的過程中會有很多困惑,他們在需求父母指引時,我們不能完全地尊重、接納和認可,而應該是亦師亦友的關係。父母應該不斷自我提升、學習,跟上社會發展和孩子前進的步伐,引領孩子成長。

當然,對比起很多對孩子又打又罵、經常批評否定的家長來說,張嶽的覺悟已經很高了,張一得已經很幸運了。只可惜張嶽走了另一個極端。

總而言之,如果負性的情緒和想法總是無法從父親那裡得到釋放和合理引導,張一得在精神上很容易與父親產生隔閡。而且,隨著他長大,尤其是涉獵哲學後,他思考的問題已經超越了張嶽的層次,兩父子更加缺乏精神層面的共同話題了。

這裡不是說他們的關係會變生疏。在張一得心裡,父親永遠是那個慈愛的、寬容的、支援他的父親,想起來心裡暖暖的、滿是感激。他們在生活上可能無話不談,但當涉及精神層面的思辨、內心深處的矛盾時,他未必願意向父親傾訴。

這時,那這種負性情緒一直壓抑著,怎麼辦?同伴的出現就非常重要。

張一得那名早逝的初中好友,很可能也因遭受疊加性的心理創傷罹患抑鬱症,他與張一得有很多相似的經歷和感受。兩人很容易產生精神共鳴。表面看,兩人是鐵哥們,但其實他們可以說是“靈魂伴侶”。

在某個階段,這個好友理解、傾聽,是張一得負性情緒的主要釋放途徑。兩人這種關係有利有弊。這就類似於兩個抑鬱症病友抱團取暖,好處是一方悲傷時,可以向另一方傾訴,排解壓力和孤獨。但弊端是,這也容易啟用傾聽者的心理創傷,加重不理性認知和負性情緒。

換言之,這兩個人互為對方的“心理諮詢師”,互相安慰,但也同時在互相產生負面影響。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臨床中不建議未真正走向康復的患者過於密切地接觸、幫助其他患者,他們在這個階段並不具備這種能力,“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往往到頭來幫助不了對方,甚至對別人和自己都造成疊加性心理創傷。

03、

總的來說,我們不能因為張一得罹患抑鬱症、自殺離世而全盤否定張嶽的教育方式。不打罵、不貶低孩子,注重親子陪伴,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善良正直,懷有利他主義,注重培養獨立思維和能力,這些都是非常值得借鑑的家庭教育理念。

如果真要說張嶽錯了,那隻能說他錯在沒有掌握科學的精神心理學知識,沒有覺察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執念”,在得知兒子罹患抑鬱症後沒有深刻的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幫助他加快康復,孩子的病情沒穩定就讓其一人赴美留學。

而這些“錯誤”都不是出自主觀意願,而是“無知”。這裡說“無知”沒有任何貶低的意思。這場悲劇背後的根源令人無奈、感慨和心酸,但我們仍不能因此指責這位父親。

如果還要問張嶽的這種“偏執”從何而來,這肯定與他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原生家庭中的負面影響有關,他也是受害者。那如果還要繼續往上一代、上上代追溯、追責,這實在毫無意義。

更重要的是,我們父母必須加強自我覺察意識,反省自己在教育孩子時是否也有一些不理性的“執念”,是否也有一定的偏執和強迫型人格特徵。覺察之後,一定要加強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

不要讓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一代傳一代!

這場事件發展到現在,我最擔心的有3個人,以及有可能出現的連環性悲劇。

第一個人是廣州日報報道里提及的、張一得的好友艾力(化名)。

這名好友自稱也曾罹患抑鬱症,是張一得生前最親近的人之一。一得的死亡對他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程度可能相當於張一得的初中好友突然去世對於一得的打擊。

希望艾力的家人一定高度重視。艾力的抑鬱症不一定已真正地康復,此時最不能掉以輕心,要密切陪伴孩子,並深刻地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改善與艾力的親子關係。

我們一再強調,抑鬱症的主要根源是疊加性的心理創傷,這些創傷往往來自於原生家庭、校園、社會和網際網路等成長環境。希望艾力的父母一定要掌握科學的精神心理學知識,讓孩子真正地心身康復,塑造真正積極、健康、越挫越勇的性格。

一得他爹 的兒子張一得在美國留學離世後的生活如何

圖片來源於網路

第二個人,或者說第二個群體是張嶽曾經的粉絲。

他們多半是廣州當地或附近城市的媽媽,非常認可張嶽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把張一得視為自己孩子的榜樣。這些粉絲家長可能長期關注父子倆,有的甚至成為了他們的好友,有著深刻的感情。

張一得的死亡對他們也有很大的心理衝擊:我以往學習張嶽的教育理念,是不是錯了?我的孩子會不會也出問題?

他們在育兒方面的信仰可能也崩塌了,隨之而來的後續可能還有家人的指責、冷嘲熱諷。在巨大的精神壓力和自我否定下,這些家長也可能會罹患抑鬱症。

希望這些家長的家人不要對其指責、謾罵,多給予理解,這部分家長也不必過度自責。如前所述,張嶽的教育觀念有很多確實值得認可,我們在理性篩選後,進行借鑑、模仿,這並不見得是錯的。

但我們應該藉此機會,反省自身是否也有一定的偏執觀念,是否有追求完美的強迫型人格特徵。我們接診過的一名患者母親,就曾經因為她在成長過程中遭受過疊加性的心理創傷,導致在教育自己孩子時有一些不理性的執念,繼而對孩子也造成了疊加性的心理創傷。

所以,希望這部分家長一定要學習真正科學的精神心理學知識,深刻地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覺察自己在家庭教育的不足。不要再釀成悲劇!

第三個人是張嶽,這也是我最擔心的。

這個頭髮花白的老人一度悲痛得無法進食、入睡,幸好親朋好友作出了明智的決定,對他進行24小時輪流照護。

現在從媒體表露出來的資訊來看,他目前狀態相對穩定,比較平靜、甚至可以說是難以想象的超然,他仍然稱“無條件認可、接受兒子的最後這個決定”。但這很可能是他的自我安慰,或者仍是出於一貫的執念。

他幾乎把一生都傾注到兒子的教育身上,希冀把兒子培養成對社會有價值的人,自己也一直分享育兒觀念,希望創造社會價值。

如今兒子自殺去世,對他來說不僅僅是喪子之痛,還極有可能導致其價值觀、精神支柱的崩潰。他可能也會罹患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產生嚴重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繼發重度抑鬱發作,並出現自殺行為。

所以,張嶽的親朋好友一定要注意,對這位父親的關愛和陪護至少應達半年到1年。如果張嶽突然變得比較豁達、樂觀,甚至似乎走出來了,這時更加要千萬注意。不能排除這是有意偽裝的,目的是令身邊的人麻痺大意,然後成功自殺。這種例子在臨床中非常常見。

可能有人說,如果這位老人這麼痛苦,想隨兒子而去,我們偏偏要阻止他自殺,這難道不是很殘忍嗎?任由抑鬱症患者自殺而不加干預,這是非常愚蠢、無知的觀念。

張嶽走出這次悲痛後,如果他能真正掌握科學的精神心理學知識,對其家庭教育中一些科學的理念予以保留,對一些走極端的、不科學的理念進行深刻反省,學會如何與孩子建立良性的、有效的溝通方式,並分享給廣大父母們的話,這將會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張一得直到死亡前都在尋找人生的意義,但他沒有找到滿意的答案。如果張嶽能透過自身的教訓總結出更多科學育兒經驗,令更多父母避免類似的愚昧、無知,幫助更多孩子心身健康地成長的話,這就是對兒子最好的告慰,也是張一得帶給社會的最大意義。

TAG: 張一得張嶽抑鬱症罹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