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凍”有個氣溫分界線!專家教你科學挨凍

最近冷空氣頻繁來襲,北方越來越冷,南方也“一夜入秋”。

“秋凍”有個氣溫分界線!專家教你科學挨凍

俗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適當凍一凍有助身體逐漸適應寒冷,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

人人都可以“秋凍”嗎,凍到什麼時候新增衣服最合適?《生命時報》

(微信內搜尋“LT0385”即可關注)

採訪專家,教你在不生病的前提下科學挨凍。

受訪專家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 肖奇明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醫師 孫其偉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風溼病科副主任醫師 王驍

秋凍氣溫分界線:15℃以下

秋凍提倡在秋季氣溫稍涼時,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讓身體逐漸適應寒冷、提高抗病能力。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入秋的程序不一致,什麼情況下應該添衣服?

專家給出的答案是:以15℃為標準,秋天如果氣溫降到15℃以下,持續兩週以上,就可以穿上秋冬的衣服。

此外,科學秋凍有3個原則:

1.

健康人群在氣溫稍有下降時,可以不立馬穿厚衣服,儘可能晚一點或逐漸添衣加褲,以增強機體對氣溫下降的適應能力。

2.

老人、小孩或體虛的人群,不應該一味追求秋凍,而應該“收住熱”,以免熱氣外散、陽氣外泛、風邪入體。

3.

當氣溫急劇下降時,不可一味追求秋凍,否則就易生病。

4類人經不起秋凍

秋凍並不是人人適宜,下面幾類人群比一般人更易受到寒冷的傷害,最好根據氣溫和身體感覺及時增添衣物。

“秋凍”有個氣溫分界線!專家教你科學挨凍

1

身體虛弱的老年人

換季時節早晚溫差大,是流行性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的高發季節。老人呼吸肌、膈肌及韌帶萎縮,肺及氣管彈性減弱、呼吸功能降低,不及時新增衣服更易感冒。

2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受寒冷刺激後,全身毛細血管收縮,血液迴圈外周阻力增大、血壓較夏天有所升高;寒冷刺激會使原本就有病變的心肌缺血、缺氧更加嚴重。

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應及時增加上衣,保暖胸部以免發生心肌梗死;以往有多發性腦梗死、腦血管畸形或狹窄的老人,要注意頭部保暖,以免加重或誘發腦中風。

3

風溼性或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

關節炎患者在天氣冷的時候,常會出現腿部脹痛、沉重感,建議在腿部戴上保暖護膝,可在保證膝關節穩定的同時促進血液迴圈。

4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人本身區域性供血較差,血管受到冷空氣刺激,易發生血管痙攣,使供應肌肉組織的血量進一步減少,加重區域性的手足麻木、腰痛等症。

有“三高”的老人在天氣變化大時,更要加強監測血壓、血糖、血脂,隨時注意病情變化。

過度怕冷是身體在求救

我們的身體能迅速感知周圍環境的冷暖,保護著身體免受過寒、過熱的物理傷害。

如果你表現得比一般人更怕冷,或者在穿很多衣服時依然怕冷,可能是身體在“求救”。

“秋凍”有個氣溫分界線!專家教你科學挨凍

胃怕冷

胃寒

稍微吃點生冷食物、喝點綠茶就會感覺胃脹胃痛,可能與過食生冷、胃脘受寒有關。如果反覆發生,則可能是脾胃虛弱,陽氣不足的表現。

飲食上可儘量選擇性味平和、補氣益氣的食材,如龍眼肉、枸杞、大棗等,同時忌食寒溼、油膩的食物。

腿怕冷

老寒腿

除了受寒、潮溼環境影響之外,“老寒腿”還有個常見病因——關節、韌帶和肌肉勞損,多由於長期體力勞動、步行姿勢不當、衰老等原因所致。

“秋凍”有個氣溫分界線!專家教你科學挨凍

日常可艾灸膝關節周圍的穴位,如足三里、犢鼻穴等,每次5~10分鐘。

腰怕冷

勞損或椎間盤突出

寒溼阻滯於腰部,可導致腰部寒冷。腰部的損傷,腰肌肉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等,導致陽氣執行受阻,也可見腰部怕冷。

腰疼可對腰部進行熱敷;上午是機體陽氣順應天時逐漸充盛的時間,可增加戶外活動;平時可練習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等。

手腳冷

陽氣不足

手腳冰涼多見於長期節食減肥或飲食習慣不好的人群,主要是營養素缺乏致使陽氣少了物質基礎所引起。如不加重視,體質會進一步下降,導致更嚴重的問題出現。

中醫認為“動則生陽”,平時要注意鍛鍊身體、多曬太陽,一日三餐要規律飲食。睡前泡腳時可以加入紅花15克、艾葉30克,活血散寒。

全國各地的換季冷空氣已經陸續“發貨”。在這個“亂穿衣”的季節,你今天穿的是__________?▲

本期編輯:張傑

右下角點個

在看

再走

“秋凍”有個氣溫分界線!專家教你科學挨凍

TAG: 怕冷秋凍陽氣氣溫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