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中,她突然感覺臉上發麻、兩眼一黑就過去了,醒來已是兩天後

前幾天,一臺剖宮產手術再次震動了我們手術室和麻醉科。確切地說,整個醫院都被震動了。

之所以稱“震動”,是因為人差點沒搶救過來。好在事情發生的時候孩子已經出來了,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手術中,她突然感覺臉上發麻、兩眼一黑就過去了,醒來已是兩天後

病人是一個30多歲的產婦,據說是醫院的誰家親戚。幾百公里奔我們這裡來的,沒想到差點把命扔這兒。

出問題的環節,是在孩子出來以後。由於她是二次剖宮產,還有一個小子宮肌瘤,產科處理的時間就稍長了。考慮到是熟人,麻醉科的李醫生就在硬膜外追加了一次藥物。正是因為這次加藥,發生了嚴重的併發症。

當時,自認為經驗老道的他堅信認為硬膜外留置的導管完全沒有問題,因此順手就把局麻藥推了進去。

很短的時間內,產婦說“臉上麻”。之後,迅速失去意識、呼之不應。

手術中,她突然感覺臉上發麻、兩眼一黑就過去了,醒來已是兩天後

意識到出問題後,李醫生也不敢耽擱,迅速展開了搶救。同時,讓護士出去喊人幫忙。

那天多虧人多,否則可真就涼涼了。

一邊迅速展開搶救,他迅速思考可能的原因。

當他看到桌子上還未扔掉的局麻藥藥瓶時,腦袋“嗡”的一下。

那一刻,雖說他還在和大家繼續著搶救動作,但在心裡,早已不知道拍了自己腦袋多少下!

換作平時,他一般是不用這種局麻藥的,而是會選擇另外一種相對安全、短效的局麻藥。這一次,他考慮到是熟人。擔心術後會疼,才選擇這種“布”字開頭的長效局麻藥。

其實這種藥物優點很多,唯一讓麻醉醫生頭疼的就是其發生局麻藥中毒時的心肌毒性。一旦多量進入血液、作用於心臟,那真的太難搶救了。

手術中,她突然感覺臉上發麻、兩眼一黑就過去了,醒來已是兩天後

所幸那天人多,搶救思路也非常清晰。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搶救,病人的迴圈終於穩定了下來。之後,擔心再出問題。經過討論,決定送到重症監護室進行監護治療。

雖然搶救的最終結果還可以,但回想起麻醉過程以及搶救過程,李醫生以及全科醫生都做了深刻的反思:

問題就出現在了那個“硬膜外試驗量”上。那天,經驗主義戰勝了臨床操作規範:操作中,他僅僅憑手感確定穿刺針進入了硬膜外腔,也未穿破硬脊膜。因此,他認為就可以了。殊不知,他落掉了硬膜外試驗量另外一個同樣非常重要的作用!

硬膜外試驗量,顧名思義就是用於測試的。

用於測試什麼,相信很多麻醉新兵都能對答如流:測試硬膜外導管是否進入蛛網膜下腔、是否置入血管、是否為硬膜下隙麻醉……

當時,已經刻進他行為的肌肉記憶也確實讓他做了回抽動作。但是,他似乎忘記了:回抽無血,也不意味著硬膜外導管未進入血管。由於血液的粘滯性高以及血管貼壁等原因,即使置入了血管也未必輕鬆能回抽見到血。

手術中,她突然感覺臉上發麻、兩眼一黑就過去了,醒來已是兩天後

盲目確信之後,他又犯了一個大錯誤:注射試驗劑量的時候,他並不是分次推注,而是一股腦把注射器內的局麻藥都推進去了。如果是分次推注,加上充分的間隔時間,也許就會及時發現導管入血的問題了。

在確定發生了局麻藥中毒後,理論上應該儘快使用脂肪乳來解救心肌毒性,但是整個手術室內完全找不到這種藥。

關於沒有藥的事,也確實是目前絕大多數醫院手術室麻醉科的一個大問題。局麻藥中毒,這樣的併發症確實不太經常發生了。

儘管搶救很及時、結果也很成功,但是術後也並未著急拔管。手術室內,有麻醉醫生在,完全不用擔心缺氧的問題。及時的胸外按壓,也基本不用考慮心臟停跳相關的影響。為了安全起見,術後也做了腦保護等措施。

第二天她醒來後,我們問她:記不記得什麼事?她說:只記得臉有點發麻。緊接著,兩眼一黑就什麼不記得了。

所幸,這件事並沒有給她留下其他痛苦的記憶。心底,一個警鐘再次敲響:試驗量!試驗量!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裡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解密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

TAG: 硬膜外麻藥搶救麻醉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