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防禦機制——保護了自己,也阻礙了自己

心理學:防禦機制——保護了自己,也阻礙了自己

挫折感是每個人熟悉的感受,只要慾望和現實產生了矛盾,就會在心理上出現本能的應激反應,比如壓抑、否認,這就是

心理防禦機制

。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意無意地運用心理防禦機制,來保護自己內心的安寧。

在個人發展的過程中,所經的生活訓練大部分都是為生存和安全感而做準備,因此,自我防禦不但必要,而且可取,可是

如果過度防禦,人們就會無法開放自己,妨礙自我的健康成長

。良性的防禦機制和不良的防禦機制,會給不同的人帶來迥異的生命質量。

心理防禦機制類似本能

一般來說,

心理防禦機制是挫折發生時,人們採取的一種能夠迴避困難的心理手段

心理防禦類似一種本能,其實也是人性,當感覺對方有攻擊性的時候自動發生,也是一種

自我保護的自動反應

。換句話說,由於運用了心理防禦機制,才免除或減輕了心理痛苦。但運用過分,把心防變成厚厚的心牆,就會讓人陷入更深的痛苦,就是病態了。

如果一個人的心理防禦機制本身越原始,效果越差。

原始的防禦機制

是指童年生活經歷所形成的防禦機制,保護自己可以說是原始防禦機制的本質。

比如,一個人從小經常被父母打罵,那麼他(她)對人的

害怕

迴避

就是原始防禦了。不過在這種情況下,有的人因為個性很強,有可能用

攻擊

的方式防禦。

如果從小的經歷是父母的關愛,那麼原始的防禦機制就比較弱,心態就會比較開放、平和,防禦相對少一些,心理健康的程度要高,俗話說,君子坦蕩蕩,正直的人,內心也就不需要那麼多擔心。

實際上,這些原始的防禦都孕育著進攻和暴力的可能,因為在外來威脅面前,保護自己是本能。簡單來說,個性比較強的,傾向於攻擊,個性比較弱的,傾向於逃避,但是有時候外表的強和內心的強是不一定相同的。

攻擊和逃避害怕有時候會相互轉化。

個性弱的孩子通常用逃避、迴避、忍受來保護自己,有可能在持續地被攻擊的情況下爆發,當走向極端,會導致

抑鬱症

。而個性強的孩子以後通常會發展出攻擊的方法,包括

語言和行為的暴力

,如果沒有教育的干預,這種攻擊會持續很久,最終導致

躁狂症

心理學:防禦機制——保護了自己,也阻礙了自己

防禦之一:

自我壓抑

自我壓抑是很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就是把不能被意識所接受的念頭、情感和行動在不知不覺中抑制到潛意識裡去

有些人個性軟弱,害怕跟人產生衝突,有了不快總是悶在心裡,哪怕別人冒犯了自己,也不跟人爭執,所以會感到“壓抑”。

這樣的做法其實是

把不快樂擴大化了

,因為表達不等於爭執,可以好好表達自己的想法,但不一定就要去爭執。畢竟你表達了,別人就會考慮到你的意見了,不表達,別人就會忽略你的想法。

如果要求自己不能表達,息事寧人的話,自己當然會感到壓抑,

這種壓抑不利於身心健康

,沒有表達和交流,就是不健康的。

因為中國文化是含蓄收斂的,所以人們在很多情況下

不自覺地使用“壓抑”的防禦機制

。比如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不許孩子頂撞父母,要“夫唱婦隨”,如果孩子潛意識裡與父母的想法產生衝突,或者妻子對丈夫強烈不滿,孩子和妻子可能會壓抑自己。

面對強勢,壓抑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法,但

事後壓抑需要透過其他途徑發洩出來

。很多人“打腫臉充胖子”,臉上笑呵呵的,什麼事都憋在心裡,就是過度的防禦,時間長了就會出問題。其實,對親密的人,我們完全可以釋放脆弱的一面,面對那些平時可以交流內心的朋友,不用擔心太多,透過傾訴得到關愛和理解,化解內心的痛苦。

防禦之二:

否認痛苦

否認就是不承認心裡痛苦。比如被權威斥責的時候,這種防禦機制就會自發地保護自己,一般會

體現為表面上的服從

而實際上如果批評太嚴厲、太刻薄,讓接受的一方

感到自己的價值完全否定

了,就會表現出特別

倔強或鬧情緒

,不承認自己的問題,來“否定”對方的全盤否定

這時,“否定”成了防禦的武器,它也是人性的,如果心理不防禦,就會感覺到加倍痛苦和傷害。很多時候,

“否定”的防禦表現相對消極,就是不承認心裡痛苦

比如一個人離婚了,心裡很痛苦,這個時候別人來勸他:“唉,你一定很痛苦。”“沒有,沒有,我沒事兒!早就不想跟她好了,走了更好!”

這種防禦好不好呢?如果只是普通的朋友,這樣的防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問問自己,

是否有知心朋友可以交流這種事情呢

?如果在任何人面前都不願意/不敢講述這些痛苦,那就是問題了,

被否認的、無法講述的痛苦才是最心痛的

所以,

如果只防御有些人,另一些人可以坦誠相告,這樣的防禦就是正常的

。因為像離婚這樣的私隱不希望向大家表達是合乎情理的,例如,明星的私隱一但被曝光,其第一反應通常是否認,普通的人,也會下意識地避免自己的私隱昭告天下的,這是一種自我保護。

心理學:防禦機制——保護了自己,也阻礙了自己

防禦之三:

退化自棄/退行

當人們感到嚴重挫折時,放棄的成人方式不用,而退回到困難較少、阻力較弱、較安全的境地——兒童時期,讓自己恢復兒童時對別人的依賴,害怕再負成人的責任,這就是“退化”的防禦手段

退化是一種徹底的逃避,退到兒童時期,就意味著完全

自暴自棄

。比如,28歲的小夥子既不工作,也不出家門,只是上網,不願意與人交往,就是很典型的退化。

可能的原因是從小受寵,大人溺愛,出去工作他感覺太辛苦,而且從小人際交往就少,父親的脾氣暴躁。

高校學生喜歡用奶瓶喝水,

沉溺於兒童遊戲的嗜好或許也是一種退化的心理

,她們希望可以一直受到寵愛,甚至不用費勁就可以坐享其成,不需要自己承擔生活本身的負擔,

受到傷害就將自己和人群“隔離”

,躲到兒童世界裡釋放情緒,這是一種在人際關係上的“退化”。

防禦機制小貼士

任何人都有心理防禦,再親密的人也都需要防禦,不能說100%,但是要達到90%。

對親密的人我們完全可以釋放脆弱的一面,面對那些平時可以交流內心的朋友,不用擔心太多,透過傾訴得到關愛和理解,化解內心的痛苦。

當一個人遇到挫折,當一個場面出現僵局時,幽默的行為語言,常常能使困境或窘迫轉化成為輕鬆和自然,使心理上獲得寧和。

防禦之四:

合理化的文過飾非

很多人說話都喜歡文過飾非,比如

遇到挫折後,杜撰一些理由擺脫困境或內心的痛苦

例如,因為工作表現不好而失業的小夥子,怕女朋友看不起他,就編造了一個理由,說自己不喜歡這份工作,不敢表達真實的想法,就好像對外人一樣的。

在本來不需要防禦的關係之中使用了防禦,雙方的性格和溝通模式值得思考了

心理學:防禦機制——保護了自己,也阻礙了自己

防禦之五:

昇華釋放

比起上述幾種防禦手段,

昇華是更良性、有益於心理健康的防禦

遇到挫折以後,將自己內心的痛苦透過合乎社會倫理道德的方式,比如透過藝術創作表現出來。

從心理學角度看,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曹雪芹的《紅樓夢》應該說是作者挫折體驗的昇華。

遇到挫折時最能反映出人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它往往體現為昇華。做到了這一點,那就是

非常理想的狀態

心理學:防禦機制——保護了自己,也阻礙了自己

《捫心問診》中勞拉對保羅說:“你不欠我任何東西,你不必用愛我來回報我”。——反移情補償

防禦之六:

補償調整

補償也是一個良好的心理防禦機制,它是指

在受挫之後,想辦法透過別的事物把因挫折帶來的損失,從內心體驗一直到行為一一補償過來

比如在這次期中考試沒考好,不用自責,只要及時吸取教訓,調整學習方法,爭取期末有所提高。或者這麼想,反正算總分,我這邊丟一點分沒關係,把那邊的分提高,補償過來就好。

防禦之七:

幽默自嘲

幽默是生命無形的保護閥,也是自我保健的心理按摩。在遇到挫折的時候,不忘苦中作樂,

用幽默感來防禦痛苦,也是一個好的選擇

但一定要注意,不能幽別人的默,一定

要幽自己的默,要學會自嘲

。一個人要是會自嘲了,那他的心理就成熟,說明他

認識了自己,社會適應能力強了

而且幽默很容易縮短人與人的距離,而且能夠幫助自己有效地尋求社會支援,即使你這次沒做好,別人也能容忍你。

結語:

防禦機制無所不在,

適應性的防禦機制能夠保護自己免受外界的侵擾,獲得內在的平衡感

同樣,

防禦機制也是一把雙刃劍

,病理性防禦機制會阻礙自身與環境的良性互動、社會適應能力降低,並阻礙痛苦和創傷的修復,導致痛苦無法被修復。

心理學:防禦機制——保護了自己,也阻礙了自己

《黃帝內經》說:“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於燥溼、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又說:“百病生於氣也。”“氣”就是情志。“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怒就是發怒,喜就是高興;“悲則氣消”,悲是悲傷;“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jiong熱)則氣洩,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這些話,說盡了人所有疾病的來源。

心理學:防禦機制——保護了自己,也阻礙了自己

生於氣候

當心空調和暖氣

“生於風寒暑溼燥火”,就是外界的氣候會導致疾病。

過去,“風寒暑溼燥火”是純自然的,但現在時代有了變化。這個“風”除了自然的之外還有風扇。“寒”除了自然的之外還有空調、冷氣。空調、冷氣也就是燥了,在空調冷氣下空氣就乾燥。這個“溼”可能也有現在的辦法,“火”有暖氣等等,所以現在不但有自然的因素還有人為的因素,這也是影響健康不可忽略的一個部分。現在很多疾病都是在空調環境中慢慢產生的。

《內經》裡面講的很清楚,為什麼會有天熱呢?天熱的時候是陽氣發散,陽氣需要發散,陽氣發散就把裡面的陰寒鼓盪出來。因為人要吃五穀雜糧,人的環境不能夠保證每時每刻都那麼理想,所以裡面會有陰寒,陰寒要借什麼力量發散出去呢?天地的力量,夏天。

夏天來了以後大家的汗毛孔都開啟,然後天氣又很熱,大家又要適當的勞作,雖然說“不妄作勞”但是要“作勞”,要有運動,這就要出汗,出汗以後人體的髓道就打通,就把很多的隱患排掉,這是肌體自己在調整,自然需要熱,人身也需要熱,這個時候陽氣向外發散,就把內部的東西帶出來,人要“順”。

所以《內經》裡面講到夏三月是“無厭於日”,夏三月我們最討厭太陽,但是《內經》明確告訴我們不要討厭太陽,這就叫作“從之”啊,因為我們需要太陽。

可是,現在我們很多人空調開的很低,溫度就變的很低,人的陽氣就往哪走?就往裡走,就不是往外走。這就叫做“逆”啊,因為跟天的道路相反了,“逆之”就災害生。

很多疾病怎麼來?這樣來的。

生於陰陽

夫妻關係和諧很重要

生於什麼陰陽?大家現在最能看到的陰陽就是男女了,男的為陽,女的為陰,陰陽是個大問題。

為什麼《內經》講生於陰陽?最大的陰陽是男女。男女最大的關係是什麼?夫婦。很多疾病怎麼來?是從夫婦那裡來的。“陰陽之道,發端乎夫婦”,孔子講的。

中醫講:“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絕,精氣乃絕。”陰陽要和諧,也就是夫婦要和諧。現在有幾對夫妻不吵架呀?現在很多夫婦不是你埋怨我就是我埋怨你,男的猜忌女的,女的猜忌男的。男的出去了,女的在家坐不住,不是相濡以沫,而是相互怨恨,這樣陰陽就不協調。

陰陽不協調是疾病產生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很多疾病實際上是由這條路上來的,《內經》點的“生於陰陽”講的就是這個問題。夫婦不好了,陰陽不好了,陰陽不和了,那麼生出來的子女,又在這樣一個陰陽不調和的家裡生長,這個子女不可能好。

現在很多父母帶小孩來看病,反覆的看。中醫也好西醫也好,治好了以後又犯,實際上根子在哪裡?在父母身上,在陰陽身上。這點是需要大家高度重視的。

和諧的家庭,就是和諧的陰陽,就是“陰平陽秘”,“精神”就“乃治”,形神才能夠健康。這點弄不好,吃再多的保健藥都沒用,什麼口服液都不好使。

生於喜怒

情緒是健康的關鍵

生於喜怒,就是生於情志,情志是很影響健康的。情志是什麼?

“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溼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思恐。”人為什麼要法於陰陽呢?因為人跟天地是一個整體,人的情志實際上就相似於天地的六氣“風寒暑溼燥火”,所以這個情志太過或者不及都會影響健康。“寒暑燥溼風”是外五行,外五行可以致病;“喜怒思憂恐”是內五行,內五行也可以致病。

王善人王鳳儀,是東北的一位老人,1937年就去世了,是一位一字不識的農民,可是非常了不起。他類似於中國禪宗史上的六祖,六祖也是一字不識,但是後來徹證本性,王鳳儀也非常了不起,也是大徹大悟。

在他的學問裡有一門很重要的學說:研究我們的情志、我們的心性、我們的心理行為跟疾病的關係。我們的心理行為直接影響健康,至少有百分之五十的疾病是由心理行為不健康造成的,不健康的心理行為王鳳儀歸納為五點:

第一:是怨,喜歡埋怨人。

第二:是恨。

第三:是惱,惱火。

第四:是怒,容易發怒。

第五:是煩。

恨人,就傷“心”,迴圈系統的疾病跟恨是有決定關係的。

惱,呼吸系統,肺。

怒,就是肝系統,肝膽。怒包括悶怒、鬱怒、大怒等,中風這些在中醫也是屬於肝系統。

煩,女同志喜歡講“煩死人”。對不起,腎就有問題,生殖系統就有問題,煩這個因素直接傷腎。

生於飲食

冷飲會傷陽氣

飲食包括食量的問題、飲量的問題,尤其現在飲酒的同志,“感情深一口悶”,這個對身體不好。

包括“寒溫無節”,大量進食生冷、冰凍的東西,這個不好。尤其現在什麼東西都是冰凍的,這個會損傷人的陽氣。人的陽氣對於生命來說太重要了,不要輕耗。救都救不及,補都補不及,你還老去傷害它。

另外一個就是葷素的問題。我們的生理告訴我們,草食動物的腸和齒跟肉食動物的腸和齒是不同的,這是一個客觀的指標。肉食動物都是伶牙俐齒,都是尖的齒,我們的四個牙就是肉食動物的尖齒;素食動物都是平牙,我們除了這四顆尖齒之外都是平牙。

我們有三十二顆牙齒,二十八顆是平牙,四顆是俐牙,這就是我們該吃多少葷該吃多少素的標準,大家自己去計算。

心理學:防禦機制——保護了自己,也阻礙了自己

生於居處

睡覺就是養命

居處對健康也有很大影響,居處的環境實際上就是風水。過去認為這個是迷信,這是絕對錯誤的,有沒有風水?肯定有。

只要有中醫就有風水,風水跟中醫是一個道理,它們都講五行。怎麼進氣,門窗的走向,納什麼氣,就是陰陽,就是五行,沒有絲毫迷信。人身是一個小天地,人身就是五行,人的五行的秉受是不同的,所以居住的環境,這個陰陽協不協調,五行相不相合,它會影響在這個環境裡面居住的人,他的心、他的身。

睡眠很重要。人生的睡眠實際上是一個補充陽氣的過程。我們剛剛講到陽氣是人的命根,陽氣靠什麼補充?陽氣耗散的途徑很多,行、動、一切思維都在耗陽氣,舉手投足都在耗陽氣。耗陽氣的途徑很多,可是補充陽氣的途徑很少,幾乎就靠睡眠。

所以睡眠幾乎是養陽氣的唯一方式,你說重不重要?也就是養命的唯一方式。所以這個睡眠太重要了,大家真是不要等閒視之。

一大法寶就是要早睡。為什麼要早睡?居處是要“有時”,睡眠是要“有時”,為什麼要有時?因為天地的陽氣是在這個時候潛藏,人在這個時候也是需要藏的。我們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體最好的藏的狀態是什麼呢?睡眠。在睡眠狀態下就養精就蓄銳,陽氣就獲得很好的補給,人的生命就可以持續發展。

中醫講腎是主骨的,骨生髓,髓生血,造血是在骨髓系統,骨髓是由腎所主的,而腎什麼時候工作呢?冬季工作,也就是一天的晚上九點到凌晨三點鐘,在腎當班的時候才造血。腎在怎樣的狀態下才當班?腎要人體處在藏、睡眠的時候才當班,要強調在這個時段裡一定要睡覺,睡覺了腎就能夠主骨、生髓、就生血,陽氣就能夠得到補給。

如果在這個時候不睡覺,錯過了,對不起,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當然你也睡八個小時,你的這八個小時跟我的這個就不一樣。現代人習慣於夜生活,顯然這個是有悖天道的,這一點希望大家真正的為了自己的健康著想,調整自己的睡眠,“得道天助”。

我們很忙,怎麼辦?我們可以早一點起來幹活。如果實在做不到,那麼你的雙休日就拿來早睡,九點鐘就睡覺,就等於一個禮拜五天在透支,總有兩天給你補啊。

如果那兩天休息了以後一放開就熬到三四點,然後睡到十一、二點那更加完蛋。所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閱讀 228

TAG: 防禦機制防禦陽氣陰陽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