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六字訣到現代健身氣功六字訣的吐納法和呼吸法

古代六字訣到現代健身氣功六字訣的吐納法和呼吸法

歷史文獻認為,六字訣的吐納法為鼻吸口呼,勻細柔長。但在吐氣時是否出聲的問題上,認識各不相同。陶弘景《養性延命錄》中“氣聲逐字”是出聲的,孫思邈也基本沿用其法,而唐代胡以後的大多數文獻改為呼吸皆應令“耳不得聞其聲”。論述最詳者為宋代鄒樸庵《壽親養老新書》中的“太上玉軸六字氣訣”。“養氣功六字訣”主要應用的是發聲法。認為,臨床應用時發聲比不發聲收效快;只有發聲才能區分宮、商、角、徵、羽,才能配合五臟,更好地治病,並稱其為“風呼吸”。但同時也要求:“初學者,一定要出聲,便於氣機通暢和掌握口型;等口型正確、腹式呼吸練熟了,自然呼吸深長……真氣調動起來,水到渠成,就不期然而然地不出聲了。”

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六字決》課題組認為,陶弘景與孫思邈的吐氣出聲法主要應用於治療疾病,而後世“吐氣無聲”則是治病與養生相結合並向養生應用轉變。古人常稱六字訣為“六字氣”“六氣訣”或“六字氣訣”。這說明,氣息為六字吐氣時的關鍵,而不是聲音。發聲是氣息由慢變急、由清變濁的表現,中醫認為它偏重於瀉法的作用。

另外,是否出聲還與是否配合動作及導引動作的特性有關。動作有力、轉折停頓明顯的,自然應以出聲為好,像武術家對六字訣等聲法的運用;而靜功或動作舒緩、圓轉自然者,則應以不出聲為好。具體運用上應區別對待,辨證施功。

對於“健身氣功“六字訣”,根據習練物件的不同,要求並不一樣。總的要求是,“吐氣不出聲”。具體來說,對於初學者,可以吐氣出聲,主要是為便於口型校正,防止憋氣;功法熟練後,則應逐漸轉為吐氣輕聲,乃至勻細柔長的無聲狀態。

試驗中,課題組專門觀察了“呼”字不同狀態對練功人群平均肌力的影響,以探索對以上問題的科學驗證方法。結果顯示:單純讀字出聲與不出聲比較雖然差異無顯著性(P > 0。05),但握力平均值出聲組高於不出聲組。這可能與測試物件大都是六字訣初學者和評價方法(肌力)與發聲的用力狀態更接近有關(因為發聲用力可調動肌肉的工作能力)。對此,尚須進一步研究探討。

六字訣中的呼吸法

傳統六字訣文獻中對呼吸法的介紹主要集中在“鼻吸口吐”、吐氣有聲或無聲上,對呼吸方法則沒有具體論述。而根據氣功養生的基本原則和六字訣要求深長細柔的呼吸要領來分析,應為“腹式呼吸”。

在“健身氣功六字訣”中,主要運用逆腹式呼吸方法,配合圓緩的以肚臍為中心的升降開合動作。動作開合與內氣的呼吸開合相應,能進一步調動人體內氣的平衡,使“健身氣功”六字訣”更具有養生健身的特色。

TAG: 六字出聲吐氣呼吸氣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