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論”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所倡行的一個說法,朱丹溪在《格致餘論》序言中提出“人之一身,陰不足而陽有餘”。他的這個觀點源於《素問》,他在書中提引《太陰陽明論》“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和《方盛衰論》“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等文,作為立論依據,加以闡發。

首先他用取類比象說法從自然界中得到驗證,其謂:“天地為萬物父母。天,大也,為陽,而運於地之外。地,居天之中,為陰,天之大氣舉之。日,實也,亦屬陽,而運於月之外。月,缺也,屬陰,稟日之光以為明者也。”

天陽地陰,天大地小,日陽月陰,日常圓,月恆缺。朱氏用日月的盈虧,天地的廣狹這一自然現象來說明陽有餘而陰不足的道理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人體本身也是如此,他所說的“陰陽”具體是指氣血而言。他指出:“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

故氣常有餘,血常不足

。”

在人體的機能活動中,陽動是起主導作用的,即所謂“陽常有餘”。而陰精難成易虧,即所謂“陰常不足”。誠如朱氏所謂:“人之生也,男子十六歲而精通,女子十四歲而經行,

是有形之後,猶有待於乳哺水谷以養,陰氣始成,而可與陽氣為配,以能成人。”可見陰氣之難於成

。《內經》曰:“年至四十,陰氣自半,而起居衰矣。”又日:“男於六十四歲而精絕,女於四十九歲而經斷,夫以陰氣之成,止供給得三十年之視聽言動,何況人之情慾無涯。”說明精血陰氣常顯不足,並告誡後人要注意保養陰精。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疾病的發生,也往往表現出陽有餘陰不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情慾過度所致相火妄動

。如丹溪所說:“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洩者,肝也。二髒皆有相火,而其繫上屬於心;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動,心動則相火亦動,動則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雖不交會,亦暗流而疏洩矣。”

君火、相火皆屬陽,易為物慾所感而妄動,這種被物慾激發的相火翕然而起,必致陰精耗傷而諸病叢生。

另外,陰虧不足更易導致陽亢,他說:“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後,精血俱耗,百不如意,怒火易熾。”陽亢則進一步煎熬陰精,如此惡性迴圈,陰精愈顯不足。

朱氏認為陰精的難於生長,相火的易於妄動,是人體發生病變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保持陰精的充足,首先就得使相火不要妄動。若要避免“陰不足”,首先防止“陽有餘”。朱氏告訴人們節飲食,戒色慾,不使相火妄動,才能避免耗傷陰精。可見

丹溪所說的“陽常有餘”重在指出情慾妄動容易導致相火熾盛,並非指人身的真陽而言

。正如他所說:“陰易乏,陽易亢;攻擊宜詳審,正氣須保護。”證明朱氏提出“陽有餘”,主要是在倡導抑制相火,保護陰精。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文中素材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TAG: 相火陰精不足妄動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