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只有三味藥的方劑,臨床上的運用範圍非常廣

小陷胸湯是《傷寒論》中的一首名方,為祛痰劑,具有清熱化痰,寬胸散結的功效。主治痰熱互結的結胸證。本方原治傷寒在表,誤用攻下,致邪熱內陷,濁液為痰,而成痰熱互結心下的小結胸病。《傷寒論》說:“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本證病輕邪淺,僅在心下,熱結不深,未成胃實,特點為按之始痛,不按不痛,故名小結胸病。

《傷寒論》:只有三味藥的方劑,臨床上的運用範圍非常廣

所謂“小結胸病”就是不太嚴重的結胸證。位置是正在心下,要按才會痛,不按不痛。也就是上腹部有壓痛的感覺,沒有“按之石硬”的問題,但也提示了此證為實證。其病位僅侷限於胃脘,不涉及其他部位,疼痛程度較輕。“脈浮滑”,在這裡的浮脈是主熱的,這是裡熱盛鼓動氣血,氣盛血湧,輕取即得,重按也很有力,滑脈是主痰的,進一步說明小陷胸湯的病機是痰熱結於心下,氣鬱不通,故胃脘或心胸痞悶,按之則痛。熱與痰結,會伴有心煩,口苦,口膩,噁心嘔吐,呃逆,咳唾黃痰,大便不調,舌紅,苔黃膩等症狀。

《傷寒論》:只有三味藥的方劑,臨床上的運用範圍非常廣

根據本方證的病機,治宜清熱除痰,通暢氣機,寬胸散結。小陷胸湯的藥物組成只有三味藥,其原方組成為黃連一兩,半夏(洗)半升,瓜蔞實(大者)一枚。三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瓜蔞,取三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方中以甘寒滑潤的瓜蔞實為君藥,清熱滌痰,寬胸散結,《本草思辨錄》曰:“瓜蔞實為長,在導痰濁下行,結胸、胸痺,非此不治”。用時先煮,意在“以緩治上”而通胸膈之痺。黃連味苦性寒,瀉熱降火,清心除煩,助瓜蔞瀉熱降濁,為臣藥。半夏苦辛溫燥,化痰降逆,開結消痞,助瓜蔞滌痰寬胸,半夏與黃連並用,辛開苦降,通暢氣機,散結除痞為佐藥。三味相合,除痰洩熱,通降氣機,使鬱結得開,痰火下行,結胸自除。

《傷寒論》:只有三味藥的方劑,臨床上的運用範圍非常廣

本方與大陷胸湯雖然皆主治熱實結胸,但病因、病位、病情、病勢不盡相同,故方有大、小陷胸之分。大陷胸湯證為水熱互結心下,涉及胸腹,病情較重,病勢較急,可見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則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脈象沉緊,故用大黃、芒硝,甘遂沫,白蜜配伍,瀉熱逐水破結。本方證為痰熱互結心下,病位侷限,病情相對較輕,病勢較緩。故柯琴在《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中說:“熱入有淺深,結胸分大小。心腹硬痛,或連小腹不可按者,為大結胸,此土燥水堅,故脈亦應其象而沉緊。止在心下,不及胸腹,按之知痛不甚硬者,為小結胸,是水與熱結,凝滯成痰,留於膈上,故脈亦應其象而浮滑也。……雖同名陷胸,而與攻利水谷之方懸殊矣”。

《傷寒論》:只有三味藥的方劑,臨床上的運用範圍非常廣

結胸與心下痞同為誤下所致,前者按之痛,為有形之痰熱互結;後者按之滿悶不痛,為無形之氣聚,以中虛而寒熱相雜為特點,故治法各不相同,臨證也不難辨別。對於結胸證的治療,《傷寒總病論》稱,服後“微解下黃涎即愈”,此為痰熱清瀉的標誌,當留意觀之。當然,治療的同時,須忌助溼上火的肥甘、辛辣飲食。

《重訂通俗傷寒論》中的柴胡陷胸湯是小柴胡湯與本方加減化裁而成,即小柴胡湯去人參、甘草、大棗扶正之品,加瓜蔞、黃連、枳實、桔梗等清熱化痰、快氣寬胸之藥,共奏和解少陽,清熱滌痰,寬胸散結的效果,主治邪陷少陽,痰熱結胸,表現為寒熱往來,胸脅痞滿,按之疼痛,嘔惡不食,口苦且粘,目眩,或咳嗽痰稠,苔黃膩,脈弦滑數等。對於少陽結胸,少陽證具,胸膈痞滿,按之疼痛,用柴胡枳桔湯未效的患者,較為適宜。

《傷寒論》:只有三味藥的方劑,臨床上的運用範圍非常廣

總之,本方在臨床上應用的範圍非常廣,只要是痰熱阻滯而導致的疼痛,胸脘部各臟器的病變都可以本方為基礎方劑加減化裁。臨床當以胸脘痞悶,按之則痛,苔黃膩,脈滑數為證治要點。。現代醫學常用於急性支氣管炎、胸膜炎、心絞痛、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胰腺炎、肋間神經痛等屬痰熱內結者。方中加入破氣除痞的枳實,可提高療效。痰結氣滯見胸脘痞悶較甚者,可加枳實、厚朴;痰熱偏甚見咳吐黃痰較多者,加貝母、知母;痰熱擾心見心煩較甚者,可加竹葉,竹心。。裡熱較盛,心煩懊惱者,加梔子豉湯。舌暗,有瘀斑者,可加三稜、莪術。《醫學入門》中記載,本方 加甘草、生薑,可治一切痰火及百般怪病,善調脾胃。但溼痰、寒痰以及中虛痞滿者,本方不宜。

TAG: 心下本方小陷胸湯結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