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榜】11月“科學”流言榜 | 天氣冷就是冷冬?電車碳排放比燃油車高?

【謠言榜】11月“科學”流言榜 | 天氣冷就是冷冬?電車碳排放比燃油車高?

出現極冷天氣的冬天就是“冷冬”?

電動車造成的碳排放比燃油車還高?

種一萬億棵樹就能逆轉氣候變化?

來看11月“科學”流言榜

【謠言榜】11月“科學”流言榜 | 天氣冷就是冷冬?電車碳排放比燃油車高?

流言:出現極冷天氣的冬天就是“冷冬”

【謠言榜】11月“科學”流言榜 | 天氣冷就是冷冬?電車碳排放比燃油車高?

真相

感覺到的“冷冬”和氣象學上的“冷冬”並不是一個概念。極端冷事件和冷冬,前者是天氣概念,後者是氣候概念,即使是暖冬也有可能出現極端冷的天氣事件,氣候預測的複雜性遠遠高於天氣預報。

以2020年冬天為例,我國雖然也經歷了一次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指赤道太平洋中東部的海水溫度大範圍持續異常變冷的情況。拉尼娜事件形成以後,中高緯度地區大氣環流經向度加大,造成冷空氣頻繁南下),但在今年3月,國家氣候中心釋出訊息顯示,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冬季為暖冬。原因是整個冬季後半段溫度偏高,造成平均值升高。

每年冬季的平均氣溫都有波動,高於平均值就是偏高,低於平均值就是偏低,但冬季氣溫略微偏低並不等於“冷冬”。依據國家氣候中心釋出的標準,判定冷冬的基本要素為冬季三個月的平均氣溫,在空間上分為單站、區域和全國三個等級。單站平均氣溫距離平均氣溫小於等於標準差的-0。43倍就定義為單站冷冬;如果冷冬站數超過區域總站數的50%,則定義為區域性冷冬;如果冷冬面積超過全國有效面積的50%,則定義為全國性冷冬。按照這樣的標準,我們國家已經連續十幾年沒有出現全國性的冷冬了。

應對冬季可能到來的極端天氣增多,公眾還是要關注氣象部門的天氣預報預警資訊,不要盲目聽信網上的謠言,注意及時增減衣物,關注溫度變化,合理安排工作和出行。

流言:航天員一到空間站就吃胖了

【謠言榜】11月“科學”流言榜 | 天氣冷就是冷冬?電車碳排放比燃油車高?

真相

近日,央視《朗讀者》公開一則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發來的太空朗讀影片。影片中,王亞平、葉光富和翟志剛先後朗讀了巴金的《激流》總序節選。網友讚歎這是“從遠方傳來的詩意”“宇宙級的浪漫”。也有網友發現,三位航天員看起來“胖了些”。聯想到此前看過的航天員飲食,大家不禁疑惑:他們是吃胖了嗎?

真相併非如此!在失重的狀態下,航天員的血液將湧向大腦和上身,血液的黏稠度也會發生變化,從而導致面部浮腫,甚至是頭部發脹的情況。而伙食、運動等因素,不會迅速造成這類變化。

此前也有網友發現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發生了浮腫現象。因此,航天員臉變圓潤不是因為發胖了,而是特定環境下體內血液再分佈的正常現象,不是病理性的,與地面浮腫有本質區別。

流言:電動車造成的總排放比燃油車還高

【謠言榜】11月“科學”流言榜 | 天氣冷就是冷冬?電車碳排放比燃油車高?

真相

由於生產工藝原因,當前電動車生產過程當中總的碳排放量是比燃油車要高一些。但綜合考慮,電動車是更低碳的。

首先,電動車的動力來源,並不完全來源於燃煤的火電,我國的水力、風力、核能和太陽能等非化石燃料發電,加起來佔比接近30%,也就是說,電動車的動力有三成是來自這些清潔能源。按照“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的要求,到2030年,國內非化石能源發電的佔比會達到50%左右,2050年達到90%以上。隨著新能源在發電中的比例越來越高,電動汽車的碳排放量必然呈逐漸下降的態勢。

其次,計算燃油車的碳排放,也需要考慮石油在開採、提煉和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量,這與強調電動車電池生產過程當中的碳排放是相同的。綜合這個資料後,中型燃油車每公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遠遠超過了電動車的排放量。

另一方面,即使電動車的能源全部來自燃煤電廠,也可以大幅減少汙染物,因為我們國家燃煤電廠技術方面,已經可以實現超淨排放,燃燒後產生的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都能夠得到充分的回收。與燃油車的無序排放相比,燃煤電廠的系統性排放顯然更容易管理,也可以利用技術進步整體性地改善。

總而言之,分析二者差距,不能片面放大生產流通製造環節的差異,更應該從全生命週期、長排放過程來進行考量。從車輛的全生命週期、科技發展的大趨勢來看,電動車毫無疑問是更低碳的。

流言:網紅解酒藥能讓人“千杯不醉”

【謠言榜】11月“科學”流言榜 | 天氣冷就是冷冬?電車碳排放比燃油車高?

真相

在臨床上,目前沒有任何一種藥品以解酒的適應症獲得國家藥監部門批准。而用一些所謂的“偏方”“老方”來解酒,不僅起不到解酒的效果,反而可能會增加肝臟的負擔,甚至引起肝功能損傷,實在是得不償失。

現在市面上的所謂“解酒藥”,本質上都是保健品或食品。保健食品是不能添加藥物成分的,絕大多數宣稱有護肝功能、降低酒精對肝臟細胞損害的食品,其中的成分通常來自藥食同源的中藥提取物,如甘草、人參、葛根等,也有添加了一些氨基酸的,如L-半胱氨酸、牛磺酸等也都屬於食品新增劑,但這些成分的藥效並不確切。

飲酒過量、酒精中毒後,在臨床上,納洛酮、納美芬、美他多辛等藥物能起作用。比如“鹽酸納洛酮舌下片”,舌下含服後,藥物進入大腦,可解除乙醇導致的中樞抑制;納洛酮直介面服吞下不能起效,只能在醫院實施靜脈注射或舌下含服,它代謝快,藥效只能維持一小時左右;需要注意的是,嚴重醉酒時,旁人不能貿然幫醉酒者服藥,除了可能被直接吞入而不能在舌下釋放,更容易誤吸藥片到氣管中。

那麼如何正確解酒呢?解酒最主要的是促進體內蓄積的乙醇和酒精的排出,一方面在飲酒後可以適量補充液體,多喝水,稀釋體內乙醇和酒精的濃度,減輕肝臟的負擔;另一方面多喝水還起到利尿的效果,促進排出。

流言:一萬億棵樹就能逆轉氣候變化

【謠言榜】11月“科學”流言榜 | 天氣冷就是冷冬?電車碳排放比燃油車高?

真相

“1萬億”是個非常大的數字,種這麼多樹需要約9億公頃土地,接近整個中國的國土面積。樹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除涵養水源、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空氣質量外,還能透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統計表明,我國在過去40多年大約種了660億棵樹。衛星資料表明,全球變得更綠,中國是主要貢獻者。研究顯示,中國森林面積大幅度增長,森林碳吸收量已達到中國排放量的45%。

以往研究對樹木每年二氧化碳吸收量估算有不小的差距,例如,根據歐洲環境署估算,一棵樹木生長前20年,每年吸收22千克二氧化碳;也有其他機構估算全球平均每棵樹每年大概吸收10千克二氧化碳。根據後者的估算,1萬億棵樹每年吸收二氧化碳約100億噸。

按照各國當前政策,到2030年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達到550億噸。即使能實現植樹1萬億棵的目標,新增樹木僅能吸收約1/5的碳排放量(100億噸),距離全部吸收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還有很大的距離。

人類希望透過努力再種1萬億棵樹,會有不少實際的挑戰,但學界仍普遍支援種樹,因為恢復森林可以大量吸收溫室氣體,並在保護生態、恢復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流言:吸氫氣能抗腫瘤抗衰老,包治百病

【謠言榜】11月“科學”流言榜 | 天氣冷就是冷冬?電車碳排放比燃油車高?

真相

在一些“吸氫養生館”的宣傳中,不論是抗腫瘤、抗衰老,還是改善睡眠等各種疑難雜症,只要你吸上一口氫氣,好像都能夠解決。

事實上,雖然在實驗室條件下,氫氣具有“抗氧化”性質,表現出減少炎症反應、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但相關的臨床研究還在進行中。不論是科學原理,還是實際醫療應用中,氫氣的作用機制都有很多問題和疑惑尚未解開。

“吸氫”或飲用“富氫水”這樣的方式,氫氣並不能針對性地到達病灶。即便在實驗室或臨床上有一些突破或進展,目前使用氫氣治療或預防疾病仍然是醫療行為,需要在具備正規資質的醫生叮囑下,在醫院或醫療機構中使用,而不是在街頭的小門店或家中自行操作。

總之,不要輕信“吸氫”包治百病之類的謠言,也不要輕易嘗試“吸氫”或飲用“富氫水”。

流言:蜂蜜不會影響血糖,糖尿病人可以放心吃

【謠言榜】11月“科學”流言榜 | 天氣冷就是冷冬?電車碳排放比燃油車高?

真相

果糖的升糖指數確實較低,但其在蜂蜜中含量並不佔絕對優勢,蜂蜜依然含有大量對血糖影響極大的葡萄糖。按照《GB 14963-2011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蜂蜜》裡對蜂蜜的質量要求,每100g蜂蜜中,果糖與葡萄糖的總含量應≥60g,因此蜂蜜本身是一種含糖量相當高的食物,並不適合糖尿病患者大量食用。

並且,果糖會更容易導致肥胖和胰島素抵抗,而這是Ⅱ型糖尿病的發病基礎。此外,高果糖攝入還是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發作的重要風險因素。因此,不止糖尿病患者,痛風患者和高尿酸血癥患者也要儘量避免食用過多含有大量果糖的食物。

流言:泡熱水、烤火可以治凍傷

【謠言榜】11月“科學”流言榜 | 天氣冷就是冷冬?電車碳排放比燃油車高?

真相

凍傷後,不少患者會自己採用一些“土方”治療,如用雪搓、用火烤、用熱水復溫等。但許多方法在醫學上是不成立的。凍傷患處被刺激後,反而可能會導致刺激過敏和感染風險,出現凍傷部位起大包、出水皰等情況。

凍傷是指機體暴露於低體溫環境所致的全身性或者區域性性的急性凍傷性損害,多見於寒冷地區。凍傷後正確的做法是應該將被凍的位置放入接近人體體溫的溫水當中,比如用37℃—40℃的溫水或者溫毛巾進行5—10分鐘的復溫(不超過20分鐘),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用無菌溫鹽水沖洗乾淨,患肢應制動並適當抬高,以免加重組織損傷並減輕水腫。

寒冬季節,面板暴露處要多加保護,出門時應戴口罩、手套、防風耳罩等。應經常保持服裝、鞋襪乾燥,發現有凍傷徵兆了可以先使用一些凍瘡膏,促進區域性血液迴圈。如果凍傷情況比較嚴重,出現水皰等症狀,最好的方法還是儘快到醫院救治。

流言:燃氣灶閥門向右擰易爆炸

【謠言榜】11月“科學”流言榜 | 天氣冷就是冷冬?電車碳排放比燃油車高?

真相

這種使用方式會不會造成燃氣洩漏的危險呢?對此,記者分別向方太、華帝、老闆、美的、北京燃氣灶具5家灶具生產企業求證,得到的結果均為不會。

方太燃氣灶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網傳的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方太的大部分灶具是閥門轉到180度,也就是6點鐘的位置時為最小火力,此時只有最內圈的小火。當閥門順時針往回轉動時,接近快關火的位置時,相當於30度角時,就是內外圈同步變小火,此時內圈、外圈都有火,灶具是設計了這一個火力調節擋的,可以放心正常使用,不存在調節到這個擋位會出現燃氣洩漏問題。

美的燃氣灶的工作人員也表示,調節小火時以90度為基準,通常都是向左旋轉為內環保持最大火力,外環火逐漸減小,直至外環火熄滅,內環火減小到最小火。向右旋轉是內環、外環火同時減小,直至燃氣關閉,這兩種調節小火的方式都是正確的,根據烹飪需要進行調節即可。

要提醒的是,如果燃氣灶不帶熄火保護功能,向右旋轉調整小火的時候火焰不要調得太小,要注意火焰熄滅時,閥門是否擰回了12點鐘的關閉位置,以免因火焰熄滅而造成燃氣洩漏。

流言:生白髮能夠降低患癌風險

【謠言榜】11月“科學”流言榜 | 天氣冷就是冷冬?電車碳排放比燃油車高?

真相

網文介紹的研究發表於2009年,已經是12年前的一項研究了,並非新研究,是一項日本研究人員在小鼠中進行的實驗。原研究是對頭髮變白機理的探討,且研究也沒有癌症發生率的相關資料。

聲稱“生白髮能降低患癌的風險”的網文引自外媒報道,報道中誤讀了專家觀點,才得出如此荒謬的結論。在報道中,引用了哈佛大學面板科系的主任戴維·費希爾(David Fisher)對這項研究的解讀。費希爾教授認為,已遭受DNA損傷的黑色素幹細胞如果沒有轉變成黑色素細胞,還是以幹細胞的狀態存在的話,雖然可以產生黑色素,但會癌化,導致癌症發生。變為成熟的黑色素細胞,則減少了癌症發生的風險。

因此,說“癌症風險減少”,是比較黑色素幹細胞“繼續以幹細胞的方式生存”和“變為黑色素細胞”這兩種情況對人體的影響,而不是比較“黑頭髮的人”和“頭髮變白的人”的患癌風險。如果如網文所說頭髮白的人真的癌症風險低,豈不是老年人更不容易得癌症了?那顯然是荒謬的,也與“年齡越大,癌症風險越高”這個事實矛盾。

TAG: 冷冬流言凍傷真相電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