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被要求填寫自殺問卷?!”——有必要讓孩子做心理測評嗎?

“我的孩子被要求填寫自殺問卷?!”——有必要讓孩子做心理測評嗎?

近日,央廣網報道上海長寧區多所中小學調查問卷涉“自殺準備情況”,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

“我的孩子被要求填寫自殺問卷?!”——有必要讓孩子做心理測評嗎?

這個問卷共有一百二十道題目,其中有三十多道跟自殺或自殺準備相關。

“我的孩子被要求填寫自殺問卷?!”——有必要讓孩子做心理測評嗎?

“我的孩子被要求填寫自殺問卷?!”——有必要讓孩子做心理測評嗎?

這種量表應該是醫院裡的心理醫生在評估風險之後,給有自殺傾向的來訪者使用的,而

不應該用在大面積普遍初篩之中

。尤其這次上海長寧的測試主體是中小學生,確實不妥。

被要求做問卷的孩子家長紛紛向學校、教育局投訴,其他地區的家長也憂心忡忡。一方面擔心自己的孩子被要求填寫不恰當的心理測評問卷,一方面又擔心現在孩子的心理問題那麼多,是不是真的應該帶孩子去做一些檢測。

進行心理測評要注意什麼?

國家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 近日教育部對全國政協

《關於進一步落實青少年抑鬱症防治措施的提案》

進行了答覆,準備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檢查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

其實現在很多高校也會對學生進行心理問卷測評,但有些學校所使用的問卷答題

傾向性過於明顯,學生一看就知道想要測什麼,於是刻意規避高風險答案

。即便是初篩高風險,在被約談之後也能很快糾正答案,透過測評。

國家重視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是大勢所趨,但落實到如何具體執行,還需要多方共同配合完成很多準備工作,而開發出適合兒童及青少年的量表也是重要的基礎內容。

這是湘雅二醫院精神科針對兒童的部分測試量表的部分內容,可以看出這些題目比上海長寧區給兒童做的量表溫和很多,也比較易於兒童理解,生活化場景較多。

向下滑動檢視

“我的孩子被要求填寫自殺問卷?!”——有必要讓孩子做心理測評嗎?

“我的孩子被要求填寫自殺問卷?!”——有必要讓孩子做心理測評嗎?

但即便如此,這些量表也是使用在醫院心理科或精神科,

需要專業醫生進行專業解讀,而不是隻打一個分數

。如果盲目的使用各種量表,不但起不到評估的目的,反而容易對號入座,覺得自己或孩子真的有心理問題。

曾經有個朋友來找我:“怎麼辦,我在網上給自己做了抑鬱症測評,發現我有中度抑鬱!不測還好,測完了好像真的覺得自己抑鬱了。”

以我對朋友的瞭解,我半開玩笑地說:“你去馬路上隨便抓一個長期996的員工,讓他做你的測評,恐怕測出來都有中度抑鬱。”她聽完也如釋重負地笑了。

然後我才向她科普,抑鬱情緒和抑鬱症是兩回事。

抑鬱情緒每個人都會有,在不同壓力階段表現程度不同

而抑鬱症是一種疾病,有著心理和生理的多重因素,表現為長時間的情緒低落、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需就醫診斷,而不是自評懷疑。

家長應該自行給孩子做測評嗎?

現在關於心理健康的宣傳和科普很多,網上也很容易找到各種自測量表,於是不少人會測完之後就對號入座,給自己或給孩子貼個標籤。沒有心理學專業背景的家長或老師,就很容易受到測評結果的影響,從而不恰當地對待孩子。

因此,

各位父母大可不必去網上搜尋量表給孩子做測評,看到分數高就懷疑孩子是不是心理有問題

。如果擔心孩子的情緒或行為有異常,一定要去正規醫院診斷,或者找專業心理諮詢師進行評估。

比如醫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有兒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門診(兒少診室),心理諮詢師要找有專業兒童青少年受訓背景的諮詢師(並非所有心理諮詢師都能接兒童個案)。

因為

未成年人的情感表達方式和成年人是不同的

,需要非常敏銳和審慎的態度,以及大量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才有可能識別出來並進行有效干預。

兒童諮詢師是如何評估孩子狀態的?

在互動中進行評估

我在接兒童及青少年心理諮詢時,無論父母的主訴如何,在見到孩子之前都不會對孩子做任何評估和診斷,只是和父母訪談收集相關資訊。在和孩子工作的前幾次,也都是在觀察和評估階段。

我對孩子進行評估也極少使用問卷量表,而是在互動中進行評估

例如我們的初始評估是

對孩子和父母同時進行

的,透過十幾項遊戲式互動及配合,觀察孩子和父母的互動模式,從依戀關係、困難挑戰、自我建構、人際交往、指令依從、情感表達等多個維度觀察評估孩子的心智發展,同時也在觀察父母和孩子的互動模式。

也就是說,我們評估的不僅僅是孩子的心理發展,同樣也在評估父母的養育模式,以及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互動關係。

透過遊戲和道具讓孩子表達真實的情感

除此之外,我們還設計了“彩虹心情”、“憂鬱串珠”、“我世界裡的人”、“生命之樹”等各種活動,

透過和孩子的互動來評估孩子的內心發展、焦慮抑鬱程度、社交情況等

我的兒童諮詢室裡有著非常多針對各項發展的道具,可以幫助孩子表達或對孩子進行療愈。

問卷量表需要調動理性抽象思維,但孩子的大腦發育往往還沒有到完全靠理性抽象就能表達的程度,

因此借用道具,或者透過相應的方式,能夠更好的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並幫助孩子表達他們用語言或文字無法表達的情感

“我的孩子被要求填寫自殺問卷?!”——有必要讓孩子做心理測評嗎?

(葉月幽老師的兒童諮詢室一角)

在諮詢室中,對於兒童我們是透過遊戲互動的方式進行評估,同樣也是透過遊戲互動的方式對孩子進行療愈。

遊戲是兒童的語言

,孩子們可以透過遊戲進行交流和學習,也可以透過遊戲去表達他們的需求。

有的資訊孩子可能無法用語言表達,卻能夠在遊戲中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呈現出來,而這也是很好的傾訴和宣洩的途徑。

我曾經觀察過很多孩子,他們會透過遊戲和道具來展現他們的生活主題。

比如一個身體不太好的孩子,經常要往返醫院,他會透過玩打針、看病的遊戲,來緩解自己的焦慮,釋放自己的情緒。

有些父母離婚的孩子,用小人偶擺出了父母爭吵的畫面,並用一個代表自己的哭泣的小人偶,往返在兩棟房子之間。還有的孩子,會在遊戲中虐打各種娃娃,以宣洩自己的憤怒,或者表示自己曾受過的創傷。

而另一個經歷了車禍驚嚇的五歲孩子,因為年齡太小,不能用語言來表達,也無法接受父母語言上的安慰。但他在遊戲室裡會特意選擇各種車子的玩具,讓它們相撞,然後翻車。

在經過了這樣一段時間的過渡之後,他開始出現讓車子相撞再平安滑走的元素,後來還有超人飛過來拯救車子等情節。

對孩子的評估,應該是在互動中進行的,我們要敏銳的捕捉孩子的語言及行為,這些都是評估的重要元素,而

不是隻看問卷量表分數

。然而這種個性化評估勢必無法大批次快速進行,因此學校在推進時就會遇到各種困難。

關注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個長期性專案,應由具有心理學、精神醫學專業資質且在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領域有經驗的心理醫生和心理諮詢師的專業指導下進行。切勿對號入座,亂貼標籤。

如果孩子已經接觸過自殺資訊怎麼辦?

那如果孩子已經填寫了類似問卷,或者已經接觸到自殺資訊,要如何處理呢?

如果孩子已經填寫了類似問卷,也不必過於恐慌。有研究顯示,

在專業角度下和有自殺傾向的人談論自殺,並不會誘導自殺,反而有可能開啟他傾訴的契機

這次上海長寧問卷事件招致多方詬病的原因,是他們的調查物件是中小學生,沒有考慮到年齡差異,且在集體無保密、監護人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

現在的社會網路發達,資訊多樣化,我們不可能對孩子完全遮蔽掉這些資訊。

倒不如坦然地和孩子對相關話題進行探討,聽取孩子的心聲。

如果父母和學校一味迴避這類話題,孩子反而更容易從網路上攝入錯誤的資訊和扭曲的價值觀。

例如這次上海長寧學校可以順勢給孩子們講解和科普一下相關知識和心理健康,以化解“自殺準備問卷”對孩子們造成的心理影響。

作為父母也無需過度緊張,這反而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強化。

可以藉此話題展開討論,和孩子聊一聊當他們看到這些問題的感受,填寫問卷時的想法,其他同學的反應等等。

以及平時同學之間會討論這個話題嗎?你們是怎麼看待生命和死亡的?當你們有心理壓力或情緒的時候,會做些什麼來應對呢?

“我的孩子被要求填寫自殺問卷?!”——有必要讓孩子做心理測評嗎?

平等坦率地探討,避免說教和指責,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納,才更容易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想法,從而避免外界資訊的干擾。

要讓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是在平時生活的各種細節中進行的。

父母和孩子之間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讓孩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樂趣,體會到生命的價值。讓孩子珍惜生命,不是為了讓孩子不怕死,而是要好好活。

TAG: 孩子評估問卷兒童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