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迄今為止我發現的學中醫之前最應該讀的一本書

在學中醫這件事情上,我們經常要面對讀什麼醫書以及怎樣讀醫書的問題,這個問題貫穿始終。可能是來自中醫愛好者或者初學者饒有興致的提問,也可能是在學中醫漫長歲月中從醫者的時時自省。

無論是哪一種情況,不可否認的是這種疑問自省背後實際上是一種對正確學習方向方法的渴望。總有人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如果沒有正確的方向為指引,總有一天會迷茫,選擇學習中醫更是這樣。只是正確的方向著實難以把握,中醫流派眾多,醫書如汗牛充棟,且內容龐雜參差不齊,沒有固定統一的學習方法和路徑。這是中醫的神秘與魅力,也確實增加了找到正確努力方向的難度。

書評|迄今為止我發現的學中醫之前最應該讀的一本書

正是由於這種學科特點,歷史上的中醫教育十分重視傳承,也就是師傅帶徒弟的模式。這種模式的意義和優勢在於師父教授的東西從某種程度上已經得到了實踐的檢驗,徒弟學到的都是經過師父驗證過能夠有效解決當前社會某些健康問題的內容。

在學醫初期這是一種效率相對較高的方法。但如果只是從操作實踐層面進行經驗的盲目繼承,不注重挖掘療效事實背後的理論核心,很可能出現一代不如一代,或者一代難以超越前人的現象,如醫聖仲景所言“各承家技始終順舊”。

如何挖掘事實背後的理論,或者是什麼樣的想法指導著當前的中醫實踐這很重要。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無論是公立中醫藥院校還是私人的培訓機構,教授中醫的老師們開始逐漸認識到這種無形核心的重要性,也經常會聽到教授者們不斷強調中醫思維的重要。

不過在我看來,現在所謂的中醫思維大多言之無物,培養方式也只是唱高調的多,能夠用於指導臨床實踐的少,就算有也是以點帶面,缺乏系統性。最主要的方式還是老師透過喊口號強調中醫思維的重要性,積極鼓勵大家學習《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難經》四大經典來自助形成和獲取中醫思維。

對沒有中醫基礎或者初入校門對中醫不甚瞭解的初學者來講,學習四大經典的難度確實很大。

難度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客觀事實:

1。語言的問題,古籍文獻文意古奧難懂,一詞多義現象普遍存在。

2。對疾病認識的問題,古人撰寫的書中所記載的病名和現在我們常用的疾病名稱並沒有直接密切的對應關係。

3。生活環境的變化,古今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對人健康影響的種類和程度皆不相同。

4。西學東漸,西方文化的入侵正改變著我們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所以這種自助放羊式的學習結果可想而知,並不好。

四大經典固然能夠反映原汁原味的中醫思維與智慧,但是如果上來就啃這個硬骨頭多數人會堅持不住放棄。即便有人在堅持,多半也會誤入歧途,自己悶在屋裡研究,咬文嚼字,借題發揮,最後在文字遊戲上打轉轉,卻難以復刻古人的療效。

亦或者有少部分人能有所得,但悟一理一法便如獲至寶,大肆推廣宣傳。以療法為中心,而不是以療效為中心,只重量卻忽略質,只留下了適合自己方法的病人,不注意在這個過程中流失的病人,也就淪為了靠中醫謀生的手藝人,卻失去了在學術上更進一層的可能。

殊不知《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有云:“上工十全九;行二者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六。”《難經·十三難》也說:“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七,下工者十全六。”

書評|迄今為止我發現的學中醫之前最應該讀的一本書

學中醫必讀四大經典,四大經典難讀,難道我們真的要不斷地用時間磨這塊硬骨頭,才有可能在老的時候成為一個高手。答案肯定不是,只是這個答案鮮有人提及。

在給出建議之前先讓我們做一些分析:

1。中醫之前的歷史背景

從歷史維度上講,在四大經典誕生之前中國古代哲學已經經歷了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爭鳴,形成了以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後簡稱為道家)為代表的先秦六家,在秦國統一六國後又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四大經典全部誕生在秦以後的漢代,漢代雖然推翻了秦朝的統治,在推行儒家這件事情上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將代表中醫理論基石的四大經典放在更長的歷史維度上來看,四大經典成書之時中國的古代哲學已經成熟穩定,且形成了以儒家為主流思想的哲學環境。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有了儒家文化的土壤滋養必然會對中醫藥文化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2。中國古代哲學發展的主線

在中醫藥誕生之前和之後的數千年間,中國哲學發展的主線也始終未偏離過儒家這一主線。也正是這種特點導致中西方哲學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被放大,指導著中西方人們生活方方面面的理論和實踐,最終形成了我們現在所感受到的風格迥異的中西方文化。還有一個有趣的歷史現象,西方哲學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誕生了很多科學家、思想家。而中國古代哲學則絕大多數產生的是政治家。這反映了西方哲學更多地追求客觀自然現象本身,而中國古代哲學尤其是講究入世哲學的儒家,更注重人與環境之間的密切關係,關注來自於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中諸多因素對人的影響和作用,其目的在於維護整體的利益,保證整體狀態的相對穩定。簡言之,儒家追求的是“內聖外王”之道,這也是儒家的主要思想。

3。儒家思想與中醫思維

秦朝是用法家的方法統一的六國,卻在統一之後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也說明,不同的哲學流派和主張對於社會發展的實際作用也是不一樣的。其實反對孔子的人也有很多,他們各自的學術主張也有儒家思想所不及的優勢。只是為什麼中國的哲學造就了眾多政治家和中醫學家,這二者之間肯定有更加穩固的內在聯絡。

相較於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健康問題只不過是古人解決的眾多問題中的一類。具體涉及的問題會有不同,從哲學方法上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則有一致的共性。為表達這種共性,我們常常會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更通俗一點的說法”秀才學醫籠中捉雞“。這僅是表面上的聯絡,也有可能是古人在強調識文認字對於學習中醫的重要性。

只是事實告訴我們這種表象的內在聯絡是必然的,古代官員的工作是透過管理達到維護統治者長期穩定政權的目的,中醫大夫的工作是透過治療來調節患者的身體狀態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健康代表身體狀態的相對穩定,而長壽是對於時間多多益善的要求。

目的一致,方法也相似。

就像人總會有一死一樣,每個朝代總會有亡國的皇帝。這說明事情發展的方向不會以某個人或者團體的意志為依據,而是要反過來思考,既然儒家與中醫的目的一致,都是為了維護整體的長期穩定的狀態。再看儒家追求的“內聖外王”之道和中醫治病遵守“扶正祛邪”的原則所要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狀態,顯然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可否認的是四大經典是學習中醫最好的途徑,中醫經典是我們的古代先哲們基於他們所經歷的醫學事實用他們自己的思維方式總結凝結成的經典理論。中醫經典的產生有兩個主要元素,一個是醫學事實,一個總結並指導醫療實踐的思路,是古人的哲學思維方式。

只是習慣於現代生活的我們很難去體會古人經歷到的醫學事實,尤其是還要切換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之下更是困難。所以在個人沒有足夠醫學事實積累的時候,我們要學會透過古人書籍中描述的現象和方法找到解決方案背後的目的和意義。有了目的就像商人找到了消費者的痛點,就找到了抓手。

所以我們要理解這些醫學事實可以先從理解古人的思維方式入手,瞭解這個方式最好的方式就是學習中國古代哲學。因為哲學起源於疑問,中國古代哲學包含了古人解決疑問的所有思路內容。

看到這有人可能會覺得我這還不如不說,中國古代哲學看起來比中醫還要難。其實說實話,在讀到這本書之前我也是這麼認為的,也這樣做過,我讀過《論語》《大學》《中庸》《周易》等等,在讀到這些文字的時候,我確定自己的內心是更加迷茫無助的。

書評|迄今為止我發現的學中醫之前最應該讀的一本書

直到我讀到這本書之後,我認為這是學中醫最應該首先閱讀的書籍,沒有之一。這本書就是我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寫的《中國哲學簡史》。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只是覺得這個寫書的人厲害,讀完一百度沒想到這麼厲害,也確實厲害。

大道至簡,作者將諸子百家擺放在歷史的維度上娓娓道來,沒有透過咬文嚼字秀學問,也沒有大話道理空談內容。而是圍繞古代哲學之於社會發展的實際意義和目的,為我們描述出了一幅基於歷史背景在不斷變化的中國古代哲學。

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穫和感受就是,我能夠試著理解古人是怎樣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這種解決問題的思路以及其指導下實踐的方式方法的目的和意義在於什麼地方。

一旦具備了這種挖掘中國古代哲學目的意義的能力就成功踏出了學習中醫的第一步,我們就能夠更加準確地接受分析古代醫學典籍中發出的資訊,並在醫學實踐中不斷獲得積極的反饋。

讀完這本書再去讀四大經典會輕鬆很多!

·END·

關注健康,關注療效!

TAG: 中醫哲學經典古代古人